女記者采訪日記 3500公里“長征路”看到什么?
環(huán)球時報
原標題:女記者采訪日記 3500公里“長征路”看到什么?
“這段珍貴的經歷,起于一個偶然,卻可能將影響我一生!
——記于2016年8月3日
河南日報、金水河客戶端記者 孫靜/文 朱哲/圖
7月下旬,我作為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全媒體記者,用時17天,行程3500公里,從河南到山西再到內蒙古,一路全程跟采“河南90后陪爺爺重走軍旅路”的兩位主人公。其間在河南日報全媒體平臺發(fā)稿31篇,系列報道累計閱讀量突破300萬人次,并引起《中國日報》《解放軍報》《山西日報》等省外媒體聚焦。
工作間隙,我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了這段難忘的經歷。日記里有河南90后陪87歲解放軍爺爺重走“長征路”背后的故事,有報道中沒有的細節(jié)、花絮,以及我本人的思考,相信這些文字,更能讓我們懂得重走“長征路”于當下的意義。
7月16日,鄭州
“人這輩子最難得能有幾個真正的兄弟”
爺爺經常到療養(yǎng)院看一位戰(zhàn)友,盡管這位戰(zhàn)友常;杳,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爺爺依然拉著他的手,認真說話。他們一起在綏遠打仗、抗美援朝、轉業(yè)到鄭州。在戰(zhàn)場上互相照應,說過誰要犧牲了另一個要盡力照顧對方家人;轉業(yè)后互幫互助,聊起往事也只有對方才真正懂彼此。我想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兄弟之情吧,不計較得失,無條件信任,無論對方變成什么樣,都不離不棄。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是福氣。
7月19日,山西吳家窯
“跟誰結婚,都會有后悔的時候”
聽爺爺奶奶說起他們年輕時的事,有點不敢相信。奶奶當初就見了爺爺一面,就決定跟他去部隊完婚,至今已結婚整60年。
我私下問奶奶有沒有后悔過。80歲的奶奶很誠懇的說:“后悔過,但是女人無論跟誰結婚可能都會有后悔的時候,畢竟人無完人。但夫妻相處,總要有一個人心甘情愿在感情上占下風,而另一個懂得感恩,就是好姻緣”。忍不住點贊,都是金句啊!
7月22日,山西左云
“如果是我,真受不了這種苦”
每天徒步100多里地,走著都能睡著;雪窩里打埋伏一待就是大半天,凍得幾乎失去知覺;晚上睡野外沒被褥;吃的最好是山西的燜面,因為有油水……爺爺在烈士陵園尋常說起的這些小事,讓我很受感觸。
我說如果是我肯定受不了這些苦。爺爺說,把你放到那個環(huán)境里你就能受得,人的耐力和意志力是能激發(fā)的;蛟S吧,但肯定的是,跟他們相比,我們遇到的困難幾乎不值得一提,那些要死要活的想法和情緒發(fā)泄,只是缺乏直面困境的勇氣罷了,只要還活著,有什么坎兒過不去。
7月23日,內蒙古涼城縣
“尋常說聲再見,轉身就是天涯”
爺爺要去后草溝,1948年他在那兒打仗時犧牲很多戰(zhàn)友。我們在山路上繞了五個小時也沒找到。朱叔叔怕父親身體吃不消,主張放棄,但朱哲想再找一找,倆人吵了起來。
爺爺緊緊抓著扶手(他有腰椎病,不能坐車時間太長),聽他們吵起來,終于說:回去吧,下次再來。從我的角度可以看到老人眼里的遺憾和無奈,這樣的眼神讓我心里一痛,他87歲了,能堅持到這兒已十分不易,哪還有下次。
人生總是如此,尋常說聲再見,轉身就是天涯,想再相逢,要需要多少的機緣巧合啊。
7月25日,內蒙古玫瑰營
“請原諒我的失態(tài),全媒體記者不容易”
今天有點失態(tài),在爺爺親戚家吃飯,我為了趕稿子,飯桌上還在敲字,幾乎沒說一句話。出門時抱著電腦一路小跑坐到車上,繼續(xù)寫。朱叔叔提醒讓揮個手說再見,我這才驚覺。
請原諒我的神游,出來已經10天,除了一路跟著爺爺和朱哲做采訪記錄,其他時間幾乎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寫稿子。因為要做直播稿,總想能快點再快點把稿子發(fā)回去。直播稿發(fā)出后接著準備報紙上的專欄稿,睡覺都是一兩點以后的事?谇粷,嗓子發(fā)炎,山路上寫稿子寫到吐……是的,這就是全媒體記者的工作狀態(tài)。有了這趟經歷,以后啥都不怕了。
7月27日,內蒙古集寧
“你真的有偶像嗎?”
參觀集寧戰(zhàn)役紀念館時爺爺說,當年姚喆司令是他們部隊里很多年輕人的偶像,驍勇善戰(zhàn),連臉上負傷留下的刀疤都是一種美和激勵,年輕的士兵都以這樣的司令為榮,并時刻盼望能成為他那樣的人。
我問朱哲你有這樣優(yōu)質的偶像嗎?他說沒有。其實我也沒有。娛樂圈明星?行業(yè)領袖?可能會欣賞,但真正能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激勵作用的“偶像”,似乎真的沒有。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人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意以別人為模板?還是再難有真正純粹優(yōu)質的“偶像”?
7月2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
“時刻面臨死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爺爺車上說起他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一件事,有一天停戰(zhàn)時他在吊床上休息,起身后一個戰(zhàn)友過來躺下,過了有兩分鐘,吊床的位置就被炮彈襲擊,戰(zhàn)友犧牲了。我直嘆爺爺命大。老爺子說,戰(zhàn)場上誰也不知道自己啥時候會死,能活過今天就是運氣。對軍人來說,除了信念是永恒的,沒有別的任何身外之物值得留戀。
他87歲了身體依然硬朗,跟他看透一切、樂觀純粹的生活態(tài)度絕對密不可分。
7月30日,內蒙古包頭
“難得,你們都還在”
69年前,爺爺在包頭的三三照相館拍了第一張軍裝照,按照他記憶中的地址,我們竟然找到了這家店,并且,連名字都沒變。這家店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店主人幾經更換,門店拆遷幾次,但幸運的是,一切都傳承下來了。店里的墻上有每個時代的照片,爺爺竟然找到了自己戰(zhàn)友的合影。老人家瞬間想哭,店主人也很激動的說,讓你們還能找到我們,就是堅持的理由。希望這樣珍惜歷史,重視傳承的商家越來越多。
8月2日,鄭州
“謝謝你們,呈現了這么生動的自己”
轉眼間,又回到了鄭州。爺爺奶奶已經習慣叫我小孫女,我也習慣了跟他們撒嬌,跟采訪對象相處的像一家人,是從未有過的經歷。但正因如此,我才慢慢聽懂他們的方言,感受到爺爺的內心,捕捉到他的情緒變化,體察到他重視的人和事,我也才能通過凝練的文字寫出一個真實的老兵和青年。媒體前輩們常常說的“要跟采訪對象打成一片”,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呢?謝謝你們,把我當成家人,并呈現了這么生動的自己。
回望來路,只覺時間飛快。這趟采訪經歷對我來說,無論是精神洗禮還是業(yè)務挑戰(zhàn),都是一趟終身難忘的“長征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與每一位關注此行報道的朋友共勉。
來源:河南日報金水河客戶端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