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行·游記] 轉載:圖畫不宜以尺論價

14 已有 4564 次閱讀   2016-05-10 09:06   標簽生道閣  尤香民  圖畫  論價 
小編推薦

圖畫不宜以尺論價

文/楊 瓊

【《中國書畫報》(2016-1-30)話題文章,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


圖畫(這里用“圖畫”而不用繪畫或國畫是想沿用古人說法,圖畫一詞的詞性更靈活,內涵更豐富。如《漢書·蘇武傳》記“圖畫其人于麒麟閣”;王微《敘畫》言“以圖畫非止藝行,誠當與《易》象同體”;米芾《畫史》云“古人圖畫,無非勸戒”;如是。)能不能以尺論價?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價格問題,這個問題要放到歷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甚至哲學的高度上來審視。即把圖畫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它應具有何種價值而不是價格這樣一個范疇來進行討論。

 

一、從圖畫的本質屬性看其不宜以尺論價

討論圖畫的本質,我們將得以明白圖畫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與尺寸大小無關。

1、圖畫作為認識教化。早期圖畫的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以認識事物(如原始巖畫、壁畫)、教化人性(如下文所提到的人物畫)為主。如曹植《畫贊序》云:“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jié)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jié)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睆垙┻h《歷代名畫記》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微幽,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敝T如此類,皆說明圖畫之為藝術的文化心理屬性,而非商品的經(jīng)濟屬性。

2、圖畫作為審美情感。圖畫作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強烈地透露著人類的普遍情感。這是圖畫作為符號的文化性、趣味性之所在。蘇珊·朗格這樣說過,藝術作為一種情感符號,它的“符號的形式,符號的功能和符號的意味,全部融為一種經(jīng)驗,即融成一種對美的知覺和對意味的知覺”。雷諾茲說:“一切藝術的目的,都是作用于想象和情感,一切藝術的真正趣味,……在于作者是否實現(xiàn)了藝術的目的,即是否使精神得到了愉快和滿足!惫首诒渡剿嬓颉吩疲骸胺蚴ト艘陨穹ǖ,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庇终f:“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苯匝詫徝佬男睾蛯徝狼楦袉栴}。可以說,商品的“審美”是“好看”,以實用為目的;圖畫的審美是愉悅,以心靈體驗為旨歸。

3、圖畫作為精神療效。盡管一直以來,圖畫作為療效的功能被人們所忽略,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更多地是關注圖畫的教化認識功能(側重于人物畫)和審美功能(側重于山水花鳥畫),前者如蔡邕《講學圖》、張僧繇《孔子問禮圖》、展子虔《禹治水圖》、戴逵《烈女仁智圖》、陸探微《勛賢圖》等,無不是引人認知向善之作;而后者(圖畫作為審美功能)則更是比比皆是——任何一幅優(yōu)秀的圖畫都是富于審美的。近世以降,尤其是隨著精神分析學說的興盛,圖畫作為精神療效之作用和意義重新被人們所認知。事實上,不管是南朝宗炳的“暢神”說,倪云林的“怡情悅性”、“聊以**”說,還是方熏的“使望者息心,覽者動色”,以及在實踐中以創(chuàng)作來緩解身心壓力,以期自救的畫家,其行為都包含著這深刻的醫(yī)學原理——旨在說明圖畫對于構建一個均衡、健康、和諧的身心系統(tǒng),重獲對生命的美好感覺所具有不可估量之作用。

真、善、美是圖畫的本質屬性,表現(xiàn)真、善、美是圖畫創(chuàng)作的旨歸,是中國文化詩性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它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它與作為物質形式的圖畫本身無關。這樣的精神產(chǎn)品怎么能以尺寸大小來衡量它的價值呢?

可見,圖畫不宜以尺論價。

 

二、從圖畫的一般屬性看其不宜以尺論價

藝術改變生活,生活需要藝術。社會化分工,職業(yè)畫家的出現(xiàn),圖畫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進入市場已然成為事實。但這種現(xiàn)象我們要理性對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定。承認了圖畫作為商品的特性,并不等于否定圖畫作為藝術品的價值和立場。

作為藝術品的圖畫與一般商品的共性在于,它們都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且都有共同的賴以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但不能因此就把作為藝術作品的圖畫簡單地歸為商品。從消費的目的來看,藝術作品的消費過程是一個從物質(購買)到精神(享受)的轉化過程,而商品始終停留在物質性的“實用”的層面。從消費的過程看,藝術作品的消費過程往往伴隨消費者(欣賞者)聯(lián)想、想象、情感等心理體驗,消費者(欣賞者)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藝術創(chuàng)作,甚至和藝術家共同完成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這種精神上得到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是一般商品消費所沒有的。一般商品一旦磨損、消耗、破碎甚或轉移、消失,其使用價值也會隨之大打折扣甚至消失。

從某種意義上說,圖畫作為商品是“被成為”的。圖畫作為藝術品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藝術性,其次才是作為“商品”的價格。圖畫的藝術價值大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如文人畫);二是作為圖像在藝術史甚至考古史上的價值(如歷史畫);三是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價值(如宗教畫、民俗畫)。此外,圖畫說到底是心智的、精神的產(chǎn)物,是畫家的思想、情緒、觀念通過筆墨、宣絹等外化的一種“物質”形式,畫家在不同時期其文化認知、知識積累、生活經(jīng)驗、技巧訓練、精神狀態(tài)等都存在差異,其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自然在品質上也會參差不齊。畫家永遠無法保證他的作品的大小質量始終同一,認為地給圖畫設定一個所謂的“標準”——以尺論價,這是一種強盜邏輯與話語霸權,與耍流氓沒有任何分別。

商品就不一樣,商品可以機械批量生產(chǎn),其形式、品質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說是“幾乎”,是因為在生產(chǎn)過程中有些產(chǎn)品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瑕疵。這樣,形式不變,質量保證的商品自然會因體積大小的不同而耗費不一樣的勞動成本。譬如布,同樣的廠家生產(chǎn)同一型號的布料,按尺寸來售價是符合商品的價值規(guī)律的,自然合理公平。當然,優(yōu)秀的畫家在正常發(fā)揮的情況下,作為“商品”出售的大作品比小作品價格高一些(有意炒作除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許的;畢竟大作品耗費了更多的勞動時間和材料成本。但是,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身體狀況、情緒、其他環(huán)境因素等等,他是無法保證大作品比小作品更優(yōu)秀的,即便是同一題材、同一內容、同一表現(xiàn)手法下的幾幅作品,畫家也未必能保證其從形式技巧到思想情緒的始終如一,這時還以尺寸大小論價買賣恐怕不僅僅是勞動成本的問題,儼然是在欺騙消費者的。

可見,圖畫不宜以尺論價。

 

三、圖畫以尺論價是后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

圖畫以尺論價是后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是藝術商業(yè)化的一種市場運作,是機械復制時代的惡作劇,它是以圖畫文化、歷史、心理諸功能的喪失作為代價的。這是一個可怕的信號,它意味著畫家的思想、情緒、心性、觀念、技巧等等,都可以在天枰上稱出重量,然后貼上價格的標簽。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了解“前人如何賣畫”來討論國畫以尺論價的問題。

中國古代以賣畫為生,或作為補貼家用的一種手段的畫家不乏人在。明四家、李日華、揚州八怪(陳撰除外)……。近代以降,這樣的畫家就更多了,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等,甚至像康有為這樣的政治家都有此經(jīng)歷。李日華還自訂了“示例”(在繪畫史上,他應該是最早標價賣畫的)。不同的是,士大夫出身的李日華一向自命清高,他一再強調他的作品只賣給高雅之士,流俗之輩免談。而揚州八怪中除鄭板橋外,也鮮有給作品明碼標價的。

傳統(tǒng)文人顧忌談錢,這是事實,因為他們覺得文人一談錢就顯得庸俗,這或許也是文人的性格罷。繪畫乃文雅之事,因此畫家賣畫不叫賣,叫潤例、潤格或潤筆,說得多文雅。即便到了近現(xiàn)代,畫家出來明示暗示討畫需要付錢之時,也不忘附上一段文雅之言做掩護,如《中國現(xiàn)代金石學書畫家小傳》中記有一則潤例故事:“聞達不求,薇蕨難采,饑來驅我,壯尚依人。不使造孽之錢,爰售生花之筆。文章敢希善價,翰墨愿締神交。姑韞櫝以待沽,毋賣菜而求益。世有知鯫生者,請如例以償之!鼇頊,以商為業(yè),俗冗紛雜,苦乏伏案之時,而舊友新交,仍以筆墨之事相屬,卻之有傷感情,允之實無余暇,茲特重訂潤例,表明非錢不行,且藉此可拒絕文字酬應,愛我知我,宜有以諒之。”四六駢體,文筆相當生動,再用典故來襯出自己賣畫的艱難——還得就事論事,討畫給錢,免得傷彼此感情。實屬高明?涤袨椤ⅫS賓虹都有過這類故事。

鄭板橋可以說是古代畫家中明碼標價賣畫第一人。他還制定了《板橋潤格》,明示:“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xiàn)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作無益語言也。”是挺有市場意識和經(jīng)濟頭腦的。齊白石更甚,直接在客廳里貼上價碼表:“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冊頁折扇每件6元;題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蟲鳥,每只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只加20元;另,工筆貝葉草蟲,每只照原筆單加三倍,大洋紅之畫另加價;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當然,讀者不必驚訝,畫家也不必以此作為圖畫以尺論價的依據(jù),進而給自己賣畫找冠冕堂皇的借口。畢竟,鄭、齊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社會只是孤案。況且鄭、齊二人自訂潤例與今日所謂以尺論價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今天,不管是商業(yè)機構,還是藝術機構,在面對圖畫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時,無不以尺寸作為度量作品價值的標準。即便是一幅作品拍出了多少錢, 會給你算出個每平尺多少銀子的答案來,西洋繪畫何時有過每平米多少價錢的算法?如此計算的話,圖畫的布白之處與筆墨陳設之間又應該如何由筆墨多少來決定價格呢?商業(yè)機構以營利為目的,這樣的行為尚且可以理解,而藝術機構(尤其是懷里揣著政府飯碗的藝術機構)和媒體跟風論證,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話語和話語權力做推手,百般鼓吹,就有失文化良知了!盀榻疱X而藝術”導致金錢在商業(yè)化運作中控制了全部的藝術思想。如今,圖畫家無不以尺寸之論立于藝林,傾畢生之力盡鉆營之能事,并引以為傲,可謂苦心孤詣。

文化涵養(yǎng)是圖畫的基礎,詩化哲學是圖畫的境界,圖畫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種修養(yǎng)。但可以肯定的是,圖畫以尺論價帶來了商機來(圖畫以尺論價,誰得了利益?這個問題可以專文解讀),在利益的驅使下助長了畫家的惰性,腐蝕了畫家作為知識分子(甚至是文化精英)的良知,他們不再用心讀書、涵養(yǎng)情性、經(jīng)驗生活、鉆研技術,而是盤算著如何畫更大的畫,賣更高的價。你來我往,把個本以啟蒙教化、怡情慰藉、新己及人為旨歸的文化凈園搞得如商品市場般烏煙瘴氣。這不僅是藝術的悲哀,亦是文化的悲哀,甚至也是人性的悲哀。

可見,圖畫不宜以尺論價。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