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止庵:看畫是一種自我教育,讓我們活得不粗糙

4 已有 2546 次閱讀   2019-07-15 07:53
止庵:看畫是一種自我教育,讓我們活得不粗糙 

  “我實在是一個喜歡看畫的人。我覺得就"現(xiàn)代性"而言,一百多年來在繪畫中可能比在文學中表現(xiàn)得更為全面,也更為徹底。”——止庵

《畫見》止庵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當越來越多的人將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當做一種新的生活風尚,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路徑進入畫作世界?我們佇立在畫作前,看到的是藝術史的一個章節(jié)?是與畫家跨越時空的心心相通?還是一場與自我內(nèi)心情感的對話?

止庵

在外界看來,止庵是張愛玲、周作人研究者,學醫(yī)出身卻兜兜轉轉一大圈,成為傳記和隨筆作家,一直以“職業(yè)讀書人”自居的他,這次向讀者展現(xiàn)了他對藝術的濃厚興趣。近期出版的藝術隨筆《畫見》,記錄了止庵多年來游歷歐洲、美國、日本美術館看畫的經(jīng)歷和感受。

藝術,對止庵來說并不是玩票。他對記者說,這本書寫得特別辛苦,工作量大,非常費勁,前前后后20年,是他耗時最久完成的一本書。1999年,止庵曾寫過一本《畫廊故事》,由北京一家出版社印行;兩三年后,又配上畫,改題《不守法的使者:現(xiàn)代繪畫印象》,由天津和臺北的出版社各出了一版。但由于匆忙付梓,止庵對這本書一直不太滿意,心想“有朝一日尚需大事增改一番。”

對看畫這件事,止庵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這十年來,大大小小的美術館是他出國旅行必須“打卡”的去處。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參觀了多家博物館,看了眾多繪畫原作,尤其是美國東海岸的幾家博物館,獲益良多,留下了厚厚的筆記。

止庵回憶,有一次坐在費城藝術博物館展廳的長凳上,在一個本子上記下觀畫的感想,一連寫了好幾頁。后來,這些筆記伴隨著他在華盛頓、紐約、波士頓、東京,還有收藏西洋繪畫頗精的倉敷大原美術館,日漸積累起來,2015年止庵以此為基礎重新寫起,定名《畫見》。

“畫見”化自“經(jīng)見”一詞。經(jīng)見即“從經(jīng)典中見到”,又日文有“花見”,意為賞花,一般特指賞櫻;還有“梅見”、“月見”,意為賞梅、賞月。“見”在中文另有見解、見識之意!斑@本書表達的是對曾經(jīng)給予我影響的畫家的感謝,盡管我并不會畫畫,此種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藝術觀念、藝術感受和人生感受方面!敝光终f。

“不管怎么說,我在藝術觀念、藝術感受和人生感受上獲益于現(xiàn)代繪畫的地方的確很多。我開始看畫時,自家思想差不多已經(jīng)定型。受此影響,最感興趣的還是西方繪畫發(fā)生根本變革之后,亦即由印象派所開始的現(xiàn)代美術史,塞尚、高更、凡·高和修拉,都是真正打通了古今的大師!

止庵喜歡的畫家可以分作三個層面,其一是表現(xiàn)主義,傳達了自己的情感;其二是超現(xiàn)實主義,印證了自己有關藝術本質(zhì)的認識;其三也是最高程度上的,是杜尚,體現(xiàn)了他對整個世界的態(tài)度。1994年和1996年,止庵在巴黎分別看過抽象派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和皮埃爾·蘇拉熱的畫,又覺得自己交替變化的亮與暗的兩種心境,分別與二位的作品頗有契合。

欣賞繪畫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文學閱讀自有相近之處。止庵說,繪畫與文學之間,作為觀者或讀者,無妨加以融會貫通,比如,德· 基里科與卡夫卡,魯奧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馬格利特與納博科夫和卡爾維諾,塞尚對應的作家是福樓拜,都能一一對應起來。

這幾年,止庵漫步東瀛,在日本看了無數(shù)西方繪畫名作,令他感到驚訝的是,日本的縣一級美術館的西方繪畫收藏豐厚,“東京以外,比方說在山形、名古屋、廣島、長崎、福岡、青森都有非常豐富的館藏,大原美術館整個都是關于印象派以后的畫。如果沒有機會去這些美術館,這本書就寫不出來!

寫完460多頁《畫見》,止庵決定暫時擱筆。他對記者說,“這本書寫得很費勁,活到我這個年齡,是時候該放個假了。接下來,我想為自己寫點東西,不以出版為目的。20多年來,我已經(jīng)出了20多本書,也可以了,也寫盡了,差不多該告一段落。”

訪談

網(wǎng)上能查到的,不再寫到紙上

南都:關于看畫,你在20年前出過一本《畫廊故事》,為什么20年后又重拾這個題目?

止庵:《畫廊故事》不太成熟,寫得太拘束,只是一個書稿,這些年我有機會到美國、日本、歐洲的一些博物館看原作,邊看邊寫了好幾本筆記,所以我打算重新寫一本書,去替代它。事實上是完全重新寫,已經(jīng)和原來那本書沒有什么關系了。把這書寫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我能說的關于畫的話,我都說了,這事兒我算是做完了。

南都:《畫見》里你舍棄了不少美術史的引用,你對于寫繪畫評論這類文章,有了哪些新的體會?前后側重點有何不同?

止庵:我以前寫這類文章,很喜歡用引文。一是別人說的比你清楚,你沒必要把別人的話換個說法再說一遍;第二點是,有了引文之后,文章比較舒緩,它是一種調(diào)劑。但是,現(xiàn)在這本書里,我把這些引用都去掉了,因為我想寫一本完全是我自己說的話的書,一本完全沒有引文的書。

但是關鍵的理由是,今天跟我20年前相比,最大的變化是有了網(wǎng)絡,F(xiàn)在人們從網(wǎng)上取得信息很容易,包括畫家的生平經(jīng)歷、故事逸聞,美術史上的介紹等,在網(wǎng)上、美術史書里都能查到,再去寫這樣的東西,去重復搬用、摘錄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不光刪掉引文,凡是我覺得網(wǎng)上有的東西,我都不寫進去。

也有人就說,“你還是可以寫啊,因為總有人懶得去查!边@點我也不太相信,因為上網(wǎng)都懶得上的人,怎么會有精力去買你的書,看你的書呢?花幾十塊錢買書不如上網(wǎng),還不用花錢。我覺得這一點不光是對我,對所有寫作者,尤其是寫非虛構、論述類的作品的寫作者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應該寫網(wǎng)上沒有的東西。所以我才下定決心,我要專門寫一本書,純原創(chuàng),只談我看畫的觀感,并且這些觀感都是我自己個人的,沒有引用的。

南都:而且某種程度上更像是關于私人的審美體悟?

止庵:對,所以《畫見》我只寫我看見什么了,我自己怎么看,我的感想是什么,我進一步的聯(lián)想是什么……我就安安心心寫我自己的書。我以前寫文章也是這么寫的,只是這次做得更徹底。

南都:從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說,美術史或者藝術理論書應該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吧?

止庵:我一般不買那種鑒賞、評論的書,沒什么意思。我家里大概有一柜半的美術史和畫家的傳記,我都讀過,這一柜半的書都是參考書,不是寫的時候看,而是我事先已經(jīng)把它熟悉了,不熟悉根本沒法逛美術館,沒法寫書。所以在寫《畫見》的過程中我就沒有再去參考別的書,我只寫一個人的看畫感受,具體到我在哪個美術館看了什么東西。

南都:“女人、大自然、時代和夢”是書里你的四個切入點,實際上也是你對于繪畫的四個主題分類嗎?

止庵:嚴格來說,第一個章節(jié)“女人”,并不是說這些畫的主題是女人,只能說是畫到女人了、涉及到女人。這個部分其實是關于審美的問題,討論的是美術史上審美觀念的演變,包括從最早的“以美為美”,到最后“以丑為美”的過渡,這中間還有美與善的關系、美與惡的關系,“唯美”是什么意思、“頹廢”是什么意思,等等這些概念,這一章節(jié)我主要討論的是審美問題。

第二部分“大自然”講的是人和自然界的一個關系,第三部分“夢”講的是現(xiàn)實和創(chuàng)造物的關系,“實世界”與“虛世界”的關系,“眼見”和“腦子里想”的關系,最后的“時代”更多的是我們與自身所處的具體現(xiàn)實的關系。這四個放在一塊兒,基本上就是全部的問題了,如果說寫一本關于文學的書,也可以分出類似的四個內(nèi)容。

逛美術館必須有知識儲備

南都:你逛展覽的路徑和方法是什么?

止庵:路徑和方法基本是按著展覽設計好的路線,比如說在日本展覽都寫著“順路”兩個字,你沒必要違背這個思路,就按排序去看?吹奖容^動心的時候,可以駐足久一點,允許照相的,就拍一下畫作和說明。我有些什么想法,都會坐在展廳的凳子上,拿筆記本記下來。

南都:每一幅畫你都會看很長時間嗎?

有的畫需要你很長時間很仔細地看,有的可能沒有那么多內(nèi)容。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美術館不允許你沒完沒了在那里看。比如說今年年初在日本看蒙克的畫展,有那幅著名的《吶喊》,特意為那一幅畫把燈光調(diào)暗了,要排隊看。我看了三到四遍,但是我看到有日本人就這一幅畫排了七八次隊。

南都:一般會在美術館里會待多久?

止庵:待4、5個小時最多了,太長時間腿站不了。

南都:你是否認為逛美術館必須有知識儲備?

止庵:我覺得這個必須得有。基本知識有了,你才能看這幅畫,畫看得夠多了,你才能從張三想到李四。欣賞繪畫的基本知識大概有兩方面,一個是技巧,粗略地了解什么是繪畫技巧、色彩、構圖、景深。比如說看高更的畫,你得看得出他把景深取消了。第二個是知道美術史大概的流變。最后,當你看了足夠多的畫,才能不被這些標簽所束縛。這必須從兩面說。首先,你必須知道一個畫家是干嘛的,標簽不是完全沒有意義 ,要建立一個基本的坐標系。

繪畫比文學更純粹

南都: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看畫、開始對美術感興趣的?

止庵:小時候接觸繪畫比較晚,畫家就只知道列賓,后來知道俄羅斯繪畫比歐洲繪畫落后好多。改革開放以后,接觸到了更多畫家的名字,最早都是看畫冊,然后有一些畫展開始在國內(nèi)舉辦,1980年代就舉辦過蒙克、畢加索的畫展,我還在國內(nèi)見過達利,都是原作。

上世紀90年代,我有四次機會去法國,時間都用來去美術館了。我就發(fā)現(xiàn)我的興趣都集中在印象派,比如說巴黎的奧賽博物館,河對面就是盧浮宮,但是我更愿意去奧賽。

這十來年,我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旅行了,去美術館是旅行中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最近我到日本九州,在福岡美術館和長崎縣美術館都見到很多畢加索、達利、米羅、德爾沃的原作,我以前在別的地方?jīng)]見過的。

南都:在《畫見》里,你的興趣范圍從印象派開始,到杜尚為止,并沒有談到后面的波普、影像、行為藝術等等。從時間上,這是否和你在文學上的興趣大致吻合?

止庵:其實,我對整個西方藝術史的興趣也在現(xiàn)代,再早一些的我也不感興趣,比方說德拉克羅瓦、透納、米勒,這些畫家都很好,但我還是更喜歡從印象派開始的。因為到這個時期,變化的程度比較大,印象派對后來的影響也確實巨大,藝術上所謂“現(xiàn)代”的觀念就是從這里來的。印象派大概對應的是文學里的寫實主義后期,就是從巴爾扎克到福樓拜中間的這一段,德加和塞尚,就比較像福樓拜。

南都:這本書只談到杜尚,沒再往下說了。你有關注當代藝術嗎?

止庵:說實話我對整個當代藝術所知甚少,興趣大概就到這本書就截止了。為什么呢,因為后面出現(xiàn)的行為藝術、波普藝術確實不是我能用語言來談的,好多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或資本、市場問題,不是一個美術問題。

談論當代藝術必須談到一個人,就是杜尚。他做的現(xiàn)成品藝術,動搖甚至是拆毀了整個美術觀念和序列,但是杜尚當時做得很謹慎,他不濫做,只是他身后學他的人太多了,分不出哪些人是投機取巧,且不夠高明,甚至都不夠聰明。杜尚做的是“學我者死”,一學就變得很拙劣。所以現(xiàn)代藝術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把杜尚忽略掉,每一個都不得了,但只要杜尚在,每個人都只是杜尚的徒子徒孫,F(xiàn)在的當代藝術家名利來得太容易,變成一個產(chǎn)業(yè),我對當代藝術基本沒興趣。

南都:你說相比文學史,你對美術史的興趣也是“后來居上”的,為什么?

止庵:我對文學史一直很感興趣,但是它有個很大的問題,當我們談文學的時候,老有一個題材的障礙,這個障礙是批評家建立的,還得到讀者認同?墒抢L畫里根本沒有這個判斷。印象派以前,德拉克洛瓦、安格爾還畫過一些大場面的東西,到印象派以后,題材就真的不重要了。凡·高畫一個向日葵,你說向日葵有多重要?畫一只皮鞋,皮鞋有多重要?塞尚一輩子就畫他太太、畫對面的山、畫一個水果,這事兒有多重要?和時代有什么關系?個別的例外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戰(zhàn)爭與和平》,但我認為這都不是畢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不能構成一個標準。繪畫沒有題材大小之分,這樣就少了一個評判的障礙。

看畫之后明白了好多書里面的道理,繪畫有好多跟文學相通之處,蒙克使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德·基里科使我想到卡夫卡。當你讀了好多書之后再去看畫,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觸類旁通,我看畫好多時候印證了我看書的感受,或者強化了我看書的感受。

南都:你說,在“現(xiàn)代性”上,一百多年來的繪畫中,比在文學表達得更立體、更全面,更徹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止庵:這一點非常重要,也給了我最大的啟示。文學評論老說一個作家局面大,另一個作家局面小,甚至有的作家在這種評價標準下,變得一文不值了。但是美術史很奇怪,題材非常不重要,你愛畫什么畫什么,每天我就畫一個杯子,一個罐子,也能成為偉大的畫家。凡·高畫的那只皺皺巴巴的皮鞋,給我的感動是任何一篇關于皮鞋的文章怎么也達不到的。

文學還有一個問題,老講究篇幅,長篇小說一定比短篇小說重要。但是你看繪畫,達利的《記憶的延續(xù)性》、德·基里科的《一條街的憂郁與神秘》我都見過原畫,都是小畫,但是這些小畫,和莫奈十二米長的《睡蓮》比,你能說哪個更重要嗎?沒有了題材的障礙,沒有了尺幅的障礙,沒有了語言的障礙,繪畫對我來講更純粹。

德·基里科與卡夫卡

南都:你在日本看了不少畫,你說若論日本對世界的貢獻,要首推北齋。

止庵:前不久,我在東京上野國立西洋美術館看了一個叫做“北齋與日本趣味:北齋對于西洋的沖擊”的特別展,展品包括莫奈、德加、卡薩特、塞尚、高更、凡·高等人的繪畫,以及北齋的彩色浮世繪約四十件。雖然我先已多少知道北齋對西方印象派以后的繪畫具有重大的影響,但還是沒有想到這種影響竟如此深入,如此全面,甚至影響到繪畫的題材與構圖,乃至模特兒的姿勢,我受到很大沖擊?梢哉f,如果沒有葛飾北齋,可能就沒有西方的印象派繪畫。

不管怎樣,我對日本畫的審美趣味很感興趣,比如日本人喜歡那種人生的漂泊,難言的心中情感,他們對審美有一種敏感度。20世紀以后,日本畫在日本的地位沒有洋畫高,他們偏愛洋畫,但洋畫很多是從浮世繪來的,竹久夢二畫的女人,那種生活壓力很大,很悲哀、孤獨無告的狀態(tài),這個在歐洲繪畫也有,只是沒有日本畫里表達得那么明顯。

南都:假設可以選一幅畫掛在自家客廳里,你會選哪一幅?

止庵:我會選德·基里科的《一條街的憂郁與神秘》。這幅畫很耐看,可以沒完沒了地看。

一個小女孩推著鐵環(huán),走在一條街上,有一個雕像被建筑物擋住,陽光投射的陰影在地面上,路邊停了一輛莫名其妙的車,里面是空的。整個畫面一面非常陰暗,另一面被光照得很亮,強烈的明暗對比和用色讓人感覺畫中世界不太安全。我們不知道這孩子等著她的是什么,雖然這個世界里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但是隱約預示著險惡的事情在等著她。進一步說,假如我們想象自己身處畫中的某一個位置,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連這個孩子都有可能對我們構成威脅,也就是說,這個世界里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對的,但卻構成了某一種不安。

我覺得這幅畫非常有卡夫卡的感覺,對我來說,這濃縮了一己對于世界的基本感受。我最留意的二十世紀小說家就是卡夫卡、博爾赫斯和羅伯-格里耶,讀他們的作品時,我時常會聯(lián)想到德·基里科?ǚ蚩▽ΜF(xiàn)代世界寓意化的概括,博爾赫斯的形而上學的構筑和羅伯-格里耶對物的關注,一并也就是德·基里科畫里的意思,而就對觀者心靈的震撼程度來說,繪畫史上大概也只有凡·高或蘇丁可以與之相提并論。

南都:能否講講你是怎么看畫的?如何從一幅畫里得到這么豐富的感受?

止庵:一幅畫就是一個世界,其實畫的世界里一點都不復雜,很簡單,不過就是一匹馬,一個草原而已,不過就是一個小孩,一條街而已,但它確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無數(shù)個世界,從這一極到那一極,而繪畫呈現(xiàn)的是其中一層一個世界完整的切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是由好多個世界組成的,就像一個抽屜,你從這邊抽出來是這樣的,從那邊抽出來是那樣的。

比如弗朗茨·馬克的《原野里的馬》,我是在一個展覽上看到的。畫面中綠色、黃色、紅色組成的這么一個大自然,一匹馬突然出現(xiàn),這匹馬本身也是這個大自然的一部分,瞥見這樣的美景,它自己都大吃一驚,畫里的世界太美好太純凈了,仿佛不是人間,和德·基里科那幅畫正好相反,這是一幅特別感動人的畫,但是這兩幅畫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涉及到情感,直接訴諸情感。

再比如巴爾蒂斯的《房間》,一個女仆突然把房間的窗簾拉開,女主人就這么坐著,陽光照進來,旁邊還有一只貓,你會發(fā)現(xiàn),陽光對她來說是一種侵犯,是一種特別邪惡的東西,人居然以這種姿勢去接受外來世界,而這個世界對她來說完全是一種侵犯,這幅畫有太多可敘述的東西,太復雜了,都可以寫一本書了。

可能這些只是我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對,我不愿意講草率的話,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和我有一點點同感,我就覺得我的講解是有幫助。比如德·基里科的那副畫,那種現(xiàn)代人世界的孤獨和獨立感,不知道來自于何處的某種威脅,甚至有一種命運在街角處等著你,等等都在這些畫中體現(xiàn)出來。

南都:有沒有被一幅畫深深打動的經(jīng)歷?

止庵:這樣的經(jīng)歷很多,仿佛“他畫的就是我,就是我的一生,我一生就在這個畫里,我曾經(jīng)寫過關于這幅畫的回憶……”怎么理解我們跟藝術的關系呢?一萬年以后遇見一個理解自己的人,跟此時遇見是一樣的。有時候讀一本書覺得這書太好了,這就是我想寫的,或者這就是我最想讀到的一本書,這就是藝術或者是文學的魅力,已經(jīng)有一個東西在那里等著你,你慢慢地活著,活到那個地方,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安安靜靜地在那兒等著你,你經(jīng)歷他的人生,跟他融為一體,不是你在描述他的人生,而是你的人生在模仿他。

讀書與看畫都是一種自我教育

南都:你曾經(jīng)說,讀書之于你不只是知識或樂趣,早已成為一種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方式。看畫如何是一種自我教育?它如何塑造了你的自我和觀念?

止庵:我覺得,許多中國人不愛進美術館。尤其到國外,都是“你進去吧,我們在外面等你,我們就不用買這個票了!钡俏以诜▏串嬚,通常是社會各階層的都來,日本更甚,都是跟研究者一樣慢慢地看。我們對于美的教育稍微欠缺,尤其是我這一代人,小時候的美學教育幾乎為零,所以要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趕不上,那就自己去看。

閱讀、看畫、看電影都是自我教育的方式。我們?nèi)吮旧硎呛苄 ⒑芸盏,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往里面裝東西,搬東西,一點點裝滿,逐漸變成一個健全的人。我往里裝的東西一部分是書,一部分是畫,一部分是電影,還有一部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所有這些東西在一塊兒構成了自我教育。

南都:美育對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呢?

止庵:其實美育就是“多管閑事”,因為美在生活里不能當糧食吃,美育是一個社會問題,光一個人受美育,其他人沒有,那這個人會很難受。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只能活一次,如果我們沒有美的感覺的話,對世界上很多東西是視而不見的。舉個例子,咱們正在說話,突然窗外刮一陣風或者花突然開了,如果我們?nèi)狈γ赖囊庾R,我們會把生活中很多自然呈現(xiàn)的藝術、人為的天然的這些東西就放棄掉,其實就相當于我們活少了。美育的結果是讓我們活得更多、更細,而且不粗糙,它就是起這么一個作用。

南都記者朱蓉婷 實習生張雨婷

作者:朱蓉婷 張雨婷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