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孟浩然的父親竟然是被他活活氣死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緣由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春曉》特別神奇,雖然簡單,卻有意境的美在里頭,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吟誦,同樣,作為八零后、九零后的我們,對這首詩的每一字也都是牢牢的記在心中。相信大家對這古詩的作者不會太陌生,他可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奇才,名字叫:孟浩然。
在唐代,他是寫田園詩最好的一位,每創(chuàng)作一首新詩,人們都會爭相傳閱,對此,還引起了一股新潮流,若是誰沒讀過孟浩然的詩,那么,誰就落伍了。
可以說,他的粉絲也是多得數(shù)不清,其中,就有李白、杜甫、王維,甚至,宋代的蘇東坡、黃尤袤、陸游、楊萬里都會模仿孟浩然詩的風格。尤其是陸游,不光是學習孟浩然的詩,就連他的一些個細微的小表情也要學,可以說,他算是其中一個很狂熱的粉絲了。
如此有才的一位詩人,大家覺得他應該做官,為國家發(fā)光發(fā)熱。可是,他沒有,而是做了行吟詩人,一做就是一輩子。那么,他為何要這樣,只因為他太任性,導致其人生走向偏離了他父親預想的美好未來,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

689年,湖北襄陽的一戶書香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娃娃,孟老爺子是個很有文化的人,為了給寶貝兒子取個牛氣的名字,他慎重起見,將四書五經(jīng)重新翻了一遍,終于,從《孟子》中找到了一句:“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崩蠣斪涌粗@句,念叨了好一會,尤其是那句“浩然之氣”,真是絕了。
那么,這個寶貝兒子的名字就叫做孟浩然吧。
老爺子對兒子的期待和大部分父母一樣,希望孟浩然可以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能入仕途,做個不大不小的官,有個穩(wěn)定的工作就行。然后,娶妻生子,生活質(zhì)量不用多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康生活就很滿足。
這要求也不算很高,可是,兒子孟浩然并沒有按照他設(shè)計好的未來軌跡走。
其實,孟浩然從小就很聰明,對待學習也有著認真的態(tài)度,就連父親最愛看的四書五經(jīng),他都背得滾瓜爛熟,而且,常常拿下班級總成績第一。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居然是孟老爺子自己家的,他打心眼里高興,一直高興了十七年。
到了兒子浩然十八歲的時候,去首都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時間也快要到了,孟老爺子以為他胸有成竹,對這次科舉志在必得,卻萬萬沒想到,他在關(guān)鍵時刻,做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決定:他拒絕參加考試。
老爺子一聽,氣得七竅都差點冒了煙,問兒子:“你怎么可以這樣子?十年寒窗是開玩笑的嗎,說不考就不考了?”孟浩然仗著父親對自己的寵溺,振振有詞的說道:“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父親,您看看現(xiàn)在的朝廷是個什么鬼樣子,昏君當?shù),要是我真的做官了,反而是對不起自己的道德良心,這考試我是不去了,也不會去當官!”
那么,當時的大唐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
在孟浩然十八歲的年紀,當時的大唐女皇武則天已經(jīng)“下線”了,于是,由原本上位過一次的唐中宗李顯再次上位。當李顯復位后,便立了韋氏為皇后,還把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下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沒成想,韋后學會了婆婆武則天的撩漢絕技,第一個撩的居然是自己的親家武三思,不過,她也沒有太出格,只是在自己無聊的時候,會招武三思進宮,陪自己玩賭局。韋后的丈夫李顯心里亮堂的很,也就是在旁邊靜靜的看著。
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安樂公主和她母親韋后一樣,妥妥的都在向武則天看齊。她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之后,沒過多久就劈腿了自己丈夫的哥哥武延秀,甚至,還一度公開了自己與武延秀的關(guān)系,武崇訓氣得也沒眼看。
誰知道,這娘倆越來越能作,不但,學習婆婆的撩漢本領(lǐng),還效仿武則天參與朝政。過了一段時間,這娘倆便二話不說成立了“公務(wù)員批發(fā)部”,說白了就是給有錢人賣官位,而且,不同的官位都有著不同的價格,有高有低,還搞起了設(shè)標競賣,賺了不少黑心錢。
事態(tài)都發(fā)展得這么離譜了,皇帝李顯依然不聞不問,反而是聽之任之?偠灾@對母女就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干政,二是、斂財,最后、就是給自己男人戴了綠帽子。
人心不足蛇吞象,后來,安樂公主不滿足這些,一心想要過一把“皇太女”的癮,找找當皇上的感覺,就像自己的奶奶武則天那樣,多威武!
此時的皇帝李顯,總算給了點正常人都會有的反應,勸她們娘倆適可而止,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zhàn)皇權(quán)的底線。結(jié)果,韋后和安樂公主還生氣了,一氣之下就在李顯的飯里偷偷的拌了一包毒藥,皇帝也就這么被毒死了。
隨后,韋后很快立了自己的兒子李重茂為新的皇帝,摩拳擦掌準備效仿女皇武則天,獨攬朝政大權(quán)。朝廷簡直太亂了,你看,張柬之是金榜題名的青年才俊,結(jié)果呢?來了個流放嶺南的通知,沒幾個月,張柬之就病死在流放途中了,這樣的消息對孟浩然的打擊著實不小。

于是,孟浩然決定以罷考來表明自己寧可過隱逸的日子,也不愿進入朝堂,想讓我為這幫烏七八糟的主子效力,不可能,他甚至還發(fā)了毒誓:“文不為仕!”
孟老爺子對此只能無奈的表示:“兒子,你可是自絕生路!”一想到自己當初絞盡腦汁給兒子起名字,不由得后悔了幾分,這孩子聰明是聰明,但是,脾性也未免太“浩然”了!
就這樣,孟浩然的人生任性之路開始了,并且,他還將任性進行到底。因為任性罷考也就算了,沒想到,就連結(jié)婚也是那么的任性,壓根沒聽老爺子的話。
都說,女大不由娘,其實,兒大也不由爹。
罷考一事的風波剛過去沒多久,老爺子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隨兒子怎么鬧出妖蛾子,只要能娶個婆姨成個家,踏踏實實的過上小日子就成了。然而,孟老爺子這次的如意算盤再一次落了空,孟浩然竟然離家出走了。
原來,孟老爺子看兒子這么不聽話,也難免整天吊著個臉,在孟浩然耳邊磨叨個不停。孟浩然是個氣血方剛的青年,對于父親的嘮叨,是完全受不了的,于是,一生氣就來了個離家出走,好圖個耳根清凈。
孟浩然走得不算太遠,只是在他家對面的鹿門山上,找了個合適的地兒,開始隱居了起來。都說,襄陽這地兒是出了名的人杰地靈,名人也特別多,尤其誕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文士。春秋時有和氏璧的發(fā)現(xiàn)者卞和、名將伍子胥,以及戰(zhàn)國時也出了“貌似潘安”的宋玉、東漢光武帝劉秀、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等等。
孟浩然是個特別有人格魅力的人,很快結(jié)識了一幫才情滿滿的好哥們兒,盡管,他身在山野之中隱居,但是,一點都不會感到孤單寂寞,原來,他結(jié)識的那一幫子熱血青年經(jīng)常登門拜訪,活動項目就是:喝酒、搓麻以及侃大山,說好聽點呢就是談詩論文,還有縱論天下。
孟浩然的嗜酒習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從他的詩中就能看出幾分端倪:
——《洗然弟竹亭》
吾與二三子,平生結(jié)交深。俱懷鴻鵠志,昔有鶺鴒心。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裴司士見訪》
府僚能枉駕,家醞復新開。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誰道山公醉,猶能騎馬回。
看來,好詩少不了喝酒,不喝酒還真可能創(chuàng)作不出來,就連“風流”兩個字,也都要與喝酒搭邊才行。
野史有記載說,孟浩然極有可能是個美男,“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就是大家對他外貌的評價,而且,他總愛穿一件白袍子。試想一下,一位高高瘦瘦的詩人,穿著一身白衣,誰看了都會覺得,這男子身上有種自行一派的氣場,高不可測。
所以,這樣的一位美男,也自然使得不少女子拜倒在了他的白袍之下。其實,孟浩然還沒有談過戀愛,是個相當純潔的直男。不過,在《新唐書》中就有這么一句:“孟浩然,有文無行,好蒲博嗜酒,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
沒錯,他喜歡長相漂亮的女子。
這從李白為他寫過的一首詩中就能看得出來,也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煙花、三月、揚州、這三個詞似乎意味著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是,這也只是個猜測而已。

不過,確實就在這個時候,孟浩然在青樓里認識了一個漂亮的歌女,很快兩人陷入了熱戀之中。孟浩然性子也是真倔,明知道父親是絕對不會同意他娶一個青樓女子來做妻子的,他還提前把生米煮成了熟飯。
不久,孟浩然把這位歌女帶回了家里,孟老爺子剛看到兒子心里一樂,卻沒想到,兒子不但離家出走,回來卻還帶了個歌女。面對這樣的情景,老爺子氣得是渾身顫抖,好不容易從嘴里蹦出了一個字:“滾,孟家沒有你這等逆子!”隨后,就把門一拴,捶胸頓足地喘粗氣去了。
孟浩然也毫不示弱:“滾就滾!”說完后就拉著歌女的手,頭也不回地回到了他隱居的地方。
六年后,孟老爺子去世了,這六年期間,孟浩然沒有回家過一次。當他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愣了許久,于是,這才意識到任性讓他失去了親情,最終,他也只能跪在父親的靈柩前懊悔不已,失聲痛哭。
他這時才明白了父親當初對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他決定要給父親守孝三年,然后,去實現(xiàn)父親生前的愿望,去當官,然后,光宗耀祖。
可是,這一次的他還是因為任性失去了未來。
712年,也就是在孟浩然婚后不久,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了,開啟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一個萬邦來朝的大唐,出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跡象。孟浩然覺得是時候了,自己也該出去大展拳腳一把了。
可是,他又想起了當年自己賭氣之下,脫口而出的那句“文不為仕”,現(xiàn)在要是再招搖地去參加考試,豈不是太啪啪打自個兒的臉了嗎?
其實,入仕做官不止考試這條路,還有另一條路——干謁。
干謁是干嘛的,說白了,詩人要帶著自己的詩歌去拜訪那些大官,如果,自己能得到認可,那么,就可以讓這些人將自己推薦給更厲害的人物,自己也就有官做了。臉皮薄的孟浩然自然樂意選擇這種方式,而且,他人緣非常好,不管是落魄的文人,或者被貶謫的官員,也可能是同船的驢友,就連他剛住下的旅店的小二,都是熱情幫助自己的好朋友。
就這樣,他踏上了自助游的道路,漫游了不少地方,尋求機會找人舉薦。
可是,他這一走就是八年,當官的機會還沒遇到,一路風塵之中卻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堵逯性L袁拾遺不遇》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wù)f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直到725年,孟浩然來到了東都洛陽,他覺得自己不能再這么散漫下去了,于是,決定穩(wěn)定下來,好好謀求個官職。很快,他寫了一份“求職信”呈遞給了當時的丞相張九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雖然,孟浩然表達得很是委婉,畢竟,臉皮太薄,但是,張丞相可不是一般的角色,看到這首詩,第一眼就明白了孟浩然心里的小九九,原來,這個人是想讓我給他一個做官的機會,這小子還不好意思直說。
張丞相其實也是個大詩人,也很惜才,對孟浩然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這個忙他自然是愿意幫的,可是,最終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這個忙還是沒能幫成。干謁不成功,孟浩然決定回家復習,來年去參加考試。
728年的冬天,已經(jīng)四十歲的孟浩然再次離開了家鄉(xiāng)襄陽,前往首都長安參加考試。
來到長安沒幾天,孟浩然便遇到了比他小11歲的王維。王維也很喜歡寫田園詩,就這樣,兩人相見恨晚,每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一筐子話題。王維覺得不能埋沒了哥們孟浩然的詩才,于是就帶著他參加各種詩會派對,果然孟浩然的才華吸引了不少人,一傳十十傳百名揚全城。
但是,剛春風得意沒多久,就樂極生悲了。
孟浩然的考試沒有通過,不過,他心態(tài)倒是比較平和,覺得還會有下一個機會,但這樣憂郁的日子里,是需要靜靜的。

在此期間,孟浩然寫了《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終于,孟浩然等來了一個絕佳的好機會。
當時的韓朝宗正任襄州刺史,大家都說他喜歡提拔后進。通過朋友的牽線,韓朝宗了解到了孟浩然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出于賞識邀請他來參加飲宴,并承諾:讓他進個中直機關(guān)謀個差事。然而,在說好去參加飲宴的那天,孟浩然卻又耍了任性一把。
他正跟著一幫朋友喝酒,喝得酒酣耳熱,旁邊的酒友好心提醒他說:“孟大哥,你今天不是跟韓公有約嗎?要是不赴約,怕是要怠慢了韓公!笨墒,孟浩然壓根兒沒想起身,而是把酒杯往桌子上一拍,瞪著紅眼叫:“老夫正在喝酒,快活的很,什么韓公啊都去他娘的。”
就這樣,這一次的大好機會,他又給硬生生錯過了。
當官的夢想實現(xiàn)不了,孟浩然就干脆不想這些了,再一次踏上了游玩道路。去了洛陽、江浙、蜀地、荊州等等這些地方,不為別的,就只為暢游山水,會友作詩。最后,孟浩然覺得該收心了,決定回到老家襄陽,過起了悠哉自由的生活。
在這期間,張九齡曾有邀他到幕府工作,但是,他只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孟浩然對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還是不能很好的適應,相比于刻板乏味的生活模式,孟浩然還是喜歡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于是,他交了一封辭職信,再次回了他的老家。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從這首詩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孟浩然是非常向往田園生活的,可是,這樣難得的美好,再一次因為他的任性,在他五十二歲的那年,畫上了一個句號,他的人生軌跡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開元二十八年,他的好友王昌齡在邊塞被貶了官,恰好路過襄陽,孟浩然為了好好的招待他,就整了一大桌子魚蝦蟹,打算和王昌齡推杯換盞,喝個痛快。其實,在這之前,孟浩然背后已經(jīng)長出了一些毒瘡,眼看就要治好了,結(jié)果,這時候吃了會發(fā)性的海鮮,再加上喝酒,很快,他的毒瘡復發(fā)了,還沒來得及治療就去世了。
孟浩然的生命,就這樣畫上了一個令人唏噓的句號。孟浩然的墓,就在襄陽市襄城區(qū)東鳳林南麓。
可以說,就是因為他的任性,孟浩然失去了太多世人眼中重要的東西,但是,在他的詩歌里,你會發(fā)現(xiàn),他寫的都是一種恬淡的自由;蛟S,他的任性是在和那個時代,以及那些他自己也說不清的東西死死掙扎,到底是抗爭個什么勁,應該是詩人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吧。
到了晚唐時期,那些文人對孟浩然的接受與傳播,則轉(zhuǎn)向了對他高潔窮蹇寒士形象的接受與傳播。他們對孟浩然窮蹇的寒士形象的接受與傳播,大都體現(xiàn)在一些零散的詩文當中,這其中,主要是以皮日休為代表的一些晚唐詩人。
從北宋前期仁宗之時開始,到南宋滅亡之后一段時間,宋人在近三百來年的長時間中都有人在化用孟浩然詩句,或在敘事造境時學習孟浩然詩。北宋中后期文壇盟主蘇軾,對孟浩然的詩有正面的響應和心靈感應般的隔代唱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