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人間詞話》締造了中國詞史,為何王國維對詩人褒貶不一?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展現了他在中西文學研究視角上對中國古代詩詞文的研究和評論的獨特見解。這部作品引入了許多獨特的詩文評論方法,例如"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人生的三種境界、以及隔與不隔等,成為王國維先生評價詩人的主要依據。盡管王國維先生的評論方法看似主觀,但由于詩文的主觀表達性和對個人內心的抒發(fā),他的方法在評價中顯得十分得當。

"有我之境"指的是在創(chuàng)作中,詩人將個人情感和思想內涵賦予詩歌表達,創(chuàng)造出獨具個人主義色彩的藝術境界。這一境界由詩人如杜甫和歐陽修等代表,通過在作品中融入個人情感,賦予花草樹木以獨特的意境,使物象充滿詩人的個性。例如,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作者在傷感時感覺花兒流淚,鳥的鳴聲也撕心裂肺,將作者與萬物融為一體。

相較之下,"無我之境"是一種更高級的境界,詩人在其中將自我完全融入到情景與詩歌表達的意境中。這種境界的作品更具有相對客觀性,情感被暫時收斂,使得景物描寫和對外界環(huán)境的表達更富有深度。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展示了無我之境的特點,將作者暫時從創(chuàng)作現場收斂,使作品更具深邃和文化氣息。

王國維還提出了人生的三種境界,分別是奮斗的積累階段、在此基礎上的堅持階段,以及成功后的新生階段。這種分類在對古今詩人的評價中起到了指導作用,如陶淵明被認為達到了無我之境,其詩歌表現出一種廣闊而深厚的詩歌意境。

此外,王國維對"隔與不隔"的評價標準也為詩歌評論提供了新的角度。"不隔"指的是詩人作品中情與景、情與人等融合自然的程度高,而"隔"則是指詩歌表達生硬堆砌,情感與景觀不能很好地融合,顯得呆板。通過這一標準,王國維評價了許多古今詩人的作品,如杜甫、辛棄疾等。

然而,錢鐘書對王國維的評論標尺提出了質疑,認為還存在一種"隔而不隔"的情況,即使用一些技術性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雖然產生了距離和間隔,但情感和意趣深深地融入其中。這種情況在一些充滿技巧的作品中體現,如辛棄疾的豪放、納蘭性德的自然。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被認為是中國詞史的巔峰之作。他對古今詩人的獨到見解和評價,以及提出的詩詞評論方法,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獨具影響力的詞學評論作品。傅雷認為這本書是最好的詩詞評價作品,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盡管王國維在生前選擇了悲劇性的結局,但他的代表作品《人間詞話》卻在文學界熠熠生輝。這部作品的獨特見解和評論方法,以及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刻理解,使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