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次韻方夏日五首時渠在禹溪余乃居福嚴·其三》
【宋】釋德洪
山縣蕭條早放衙,蓮塘無主自開花。
三叉路口炊煙起,白瓦青旗一兩家。
詩人在偏遠山縣描繪了一幅寧靜的鄉(xiāng)村畫卷。衙門早早關閉,蓮塘無人照料卻依舊花開,三叉路口升起裊裊炊煙,僅有一兩戶人家掛著白瓦青旗。
生活道理:生活,一半是煙火,一半是詩意。禪是超越物我界限的一種精神,它存在于最尋常不過的一草一木一竹間;即使在偏遠寂靜之地,生活仍在悄然綻放,安然若素。
02
《碧流寺》
【唐】牛仙客
步步穿籬入靜幽,松高柏老幾人游。
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
步入靜謐的碧流寺,只見松柏蒼翠,花開花落,一切隨緣,唯有清風與碧流永恒相伴。
生活道理:世間繁華紛擾并非人生真諦,不貪慕外在的虛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人就不會迷失自我,而墜入世俗的功利權謀里。
03
《終日看天不舉頭》
【宋】守珣禪師
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漫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即便休。
禪師整日凝視天空,直至桃花爛漫才抬起目光,寓意即使面臨重重困擾(遮天網(wǎng)),只要悟得禪機,即可超脫世俗束縛,自在灑脫。
生活道理:生活中應學會放下牽絆,洞察事物本質,不得以天下萬物擾己,己立后自能了得天下萬物。
04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唐·靈澈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年老僧人身著麻衣、居于草座,心無旁騖,眾人皆言辭官歸隱之樂,卻鮮有人真正踐行。
生活道理:人們常向往簡單寧靜的生活,但真能放下俗務、淡泊名利者寥寥無幾,誰還不是“名眼深重”已入骨髓。
05
《上堂開示頌》
【唐】黃櫱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禪師強調解脫塵勞需經(jīng)歷非凡的努力與艱難困苦,正如梅花歷經(jīng)寒冬才能散發(fā)香氣。
生活道理:“身不苦則福䘵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開!比松某晒εc成長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經(jīng)受挫折與考驗,只有如此,才能收獲如梅花般芬芳的人生成果。
06
《悟道詩》
【宋】某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尼師踏遍山水尋找春天,歸來卻發(fā)現(xiàn)春意已在枝頭梅花間盎然。
生活道理:一直以來,我們追求的平安喜樂,其實都在尋常不過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里,這就是人世間的趣味。
07
《寄南山景禪師》
【唐】棲白
一度林前見遠公,靜聞真語世情空。
至今寂寞禪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風。
詩人回憶與景禪師在林前相遇,聆聽其真言,感悟世事皆空。盡管時光流逝,禪心依舊,任由桃花柳絮隨風飄舞。
生活道理:真理歷久彌新,不受時間影響,人們應該不隨世態(tài)浮沉,保持淡然超脫的心態(tài)。
08
《過楓橋寺示遷老三首·其一》
【宋】孫覿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攲枕猶聞半夜鐘。
詩人白發(fā)蒼蒼重游楓橋寺,青山依舊,月落烏啼,橋邊古寺半掩,仍可聽見深夜的鐘聲。
生活道理:盡管歲月匆匆,人事易變,而青山、石頭、銅鐘則是與歲月共生共長,亙古長存,見證了多少歷史的滄桑,世紀的輪回。相對于那些生活瑣事,能放下就放下吧,你還能活得過它們嗎?
09
《偈》
【宋】釋顯殊
黃梅席上數(shù)如麻,句里呈機事可嗟。
直是本來無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詩人在黃梅席上參禪,感嘆世事紛繁如麻,言語機鋒中揭示世情虛妄。指出本性為空,但往往被俗世云霧遮蔽。
生活道理:世間萬物本質上并無固定實體,人們應透過表面現(xiàn)象,洞察事物空性的本質,不被世俗觀念所迷惑。
10
《題淮南寺》
【宋】程顥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詩人南來北往,面對秋景,選擇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憑晚山帶愁,內心卻保持超脫。
生活道理:生活中應有淡然面對季節(jié)更替、世事變遷的態(tài)度,不被外在環(huán)境左右心情,修煉內心寧靜。
11
《寄仰山光味長者》
【唐】齊己
大仰禪棲處,杉松到頂陰。
下來雖有路,歸去每無心。
鳥道峰形直,龍湫石影深。
徑行誰得見,半夜老猿吟。
詩人描繪了仰山禪隱之地的幽深靜謐,山路崎嶇,松杉蔽日,老猿夜吟,暗示長者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態(tài)。
生活道理:遠離塵囂,親近自然,追求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升華,是超越世俗生活的一種理想境界。
12
《磨磚作鏡不為難》
【宋】佛印禪師
磨磚作鏡不為難,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禪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禪師以磨磚作鏡喻指修行無需拘泥形式,關鍵在于內心頓悟,諷刺坐禪求佛者過于執(zhí)著于表面功夫。
生活道理:在生活中,真正的成就不在于表面的努力與形式,而在于內心的覺醒與智慧的提升。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全在于自己內在生發(fā)出來的,意義感找到了,一切也就有意義了。
13
《題草堂》
【宋】李石
百花潭上轉疏權,金碧雕殘古寺空。
只有草堂人不見,淡煙暗日馬嘶風。
草堂周邊環(huán)境已顯荒涼,古寺破敗,唯有草堂主人已不在,唯見淡煙、夕陽與馬嘶,透露出對過往人事的追憶與感慨。
生活道理:歲月流轉,人事更迭,物是人非乃自然規(guī)律,人們應該珍惜當下,接納生活的各種變遷。
14
《無題》
【唐】鳥窠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詩中以無跡無蹤的來去比喻人生的短暫與虛幻,提出人生如夢的觀點。
生活道理:生命短暫且無常,應以超脫的心態(tài)看待世間萬物,不執(zhí)著于物質與名利,追求精神層面的覺悟與自由。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并不是可以任由你禿廢與擺爛,恰恰相反,你要珍惜這有限有光陰,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15
《歸岑山過惟審上人別業(yè)》
【唐】靈一
禪客無心憶薜蘿,自然行徑向山多。
知君欲問人間事,始與浮云共一過。
禪客無心于世俗紛擾,自然而然地走向山林,若有人問人間瑣事,他已與浮云共度,超然物外。
生活道理:都說人與自然知行合一,不觀天地之富,豈知人間之貧哉!而對宇宙之大美,人間何其蒼白。世間的榮辱沉浮似乎也都等若清塵了。
16
《插秧歌》
【五代十國】契此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后退原來是向前。
農夫低頭插秧,眼前水田映照天空,寓意插秧不僅是體力勞動,更是修行的過程,退步實則前進。
生活道理:生活中看似后退或謙遜的行為,往往蘊含著進步與成長的道理,人們應有謙遜低調、踏實前行的精神風貌,收起那點鋒芒,迂回一些,是人生的一種格局。
17
《三十年來尋劍客》
【唐】志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詩人歷經(jīng)三十年求索,終于在桃花盛開之處找到心靈的歸宿,不再有任何疑惑。
生活道理:人生漫漫,對真理或理想的追求或許漫長曲折,但一旦找到心靈契合之境,將獲得堅定的信念與內心的安寧,也算是不枉此生。
18
《眾星羅列》
【唐】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鏡,掛在青天是我心。
詩人在繁星點綴的深夜,獨坐巖崖,一盞孤燈與未落的月亮照亮心靈,自比明亮而不染塵埃的天心。
生活道理:在這污濁橫流的社會里,心志高潔,如同懸掛于青天的明鏡,這也是難得一股清流,人間難得。
19
《船子和尚偈》
【唐】德誠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描繪垂釣情景,魚兒因夜靜水寒不咬鉤,但船子和尚卻滿載月光而歸,寓言禪者心境空寂,得失不縈于懷。
生活道理:生活中難免遭遇期待落空,重要的是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豁達,即使未能如愿,也能欣賞沿途風景,享受過程本身的價值。
20
《住西湖白云禪院作此》
【近代】蘇曼殊
白云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白云禪院的冬日景象,梅花傲霜,潭影靜謐,鐘聲悠遠,一種清寂而超凡脫俗的氛圍撲面而來。
生活道理:四季依次輪回,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麗,各有各的真趣,即使身處寒冬,亦能欣賞生命的堅韌與美好。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