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奎律髓》第47卷,為釋梵類:
經(jīng)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釋氏之熾於中國久矣,士大夫靡然從之。適其居,友其徒,或樂其說,且深好之而研其所謂學,此一流也。至唐韓昌黎始辭而辟之,其送文暢、澄觀、靈師、惠師,雖皆有詩,未嘗漸染其教也。而詩家者流,又能精述其趣味之奧,使人玩之而不能釋,亦豈可謂無補於身心者哉。凡寺院庵寮題詠皆附於此。
經(jīng)來白馬寺,僧度赤烏年,佛教自漢朝白馬馱經(jīng)傳入,白馬寺是第一座官辦寺院。晉代赤烏年(公元238年)間,江南開始建寺設(shè)廟,佛教興盛。
方回在這一卷收錄的作品很多,僅五言律詩就多達204首,其中還有不少僧人之作。
鐘梵經(jīng)行罷,香林坐入禪。
巖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獨玄。
寧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緣。
方回以這首詩為例,總結(jié)出了唐人作五律的章法布局:
盛唐人詩多以起句十字為題目,中二聨寫景詠物,結(jié)句十字撇開卻說別意,此一大機括也
“起句十字為題“,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即前兩句點題。
”中二聯(lián)寫景詠物“,即只有景語,但是要注意,陳子昂的中二聯(lián)有轉(zhuǎn)變。頷聯(lián)純寫景(巖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但是頸聯(lián)景語中有情語:心方寂,思獨玄。
“結(jié)句十字撇開卻說別意”,一首詩好不好,結(jié)尾很重要,尾句跳出來另寫別意,是結(jié)尾的一種的方式。例如這首詩,前面都是詩人在禪寺中看到的景物,結(jié)尾則完全抒情,而且是從禪家的玄和寂中,轉(zhuǎn)為人世間的煩惱。這是出世與入世的對比。
寧知,不知,詩人在寺廟中,體會到了心寂與思玄,已經(jīng)忘記了人世間疲病痛苦。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這首五言排律之所以出名,源自于一個故事,唐代孟棨《本事詩》中記載:
宋考功以事累貶黜,后放還。至江南,游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钡诙(lián)捜奇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答曰:“弟子業(yè)詩,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鄙唬骸霸囈魃下(lián),即吟與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云‘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傳說宋之問被貶黜后,又得到赦免回長安。路過靈隱寺時遇到一個老僧,為其兩句詩續(xù)上整篇。第二天,宋之問尋找這個老和尚時,人已經(jīng)不見了。寺里的僧人告訴宋之問,這位老僧是著名的逃犯駱賓王。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首詩,唯有這一聯(lián)比較精彩,雖是初唐作品,卻有盛唐之氣象。樓,門,不是主語,而是狀語,表示謂語觀、對兩個動作的位置,主語是人物,被省略了。(我在)樓(上)-觀--滄海日,(我在)門(外)-對--浙江潮。
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
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jīng)。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
迷心應(yīng)覺悟,客思未遑寧。
方回點評說:
浩然于佛法亦深有所得。此篇五六語意明白無礙,《張丞相經(jīng)玉泉》長韻云:聞鐘鹿門近,照膽玉泉清,尤佳。
首聯(lián)寫景: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頷聯(lián)寫自己的行為動作: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jīng)。
頸聯(lián)與尾聯(lián)寫情,即自己所悟的禪意: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迷心應(yīng)覺悟,客思未遑寧。
結(jié)束時,依照慣例作詩一首為今天作業(yè),五律習作117釋梵類《春雨游金陵棲霞寺》:
攝山藏古剎,雨潤六朝風。繞塔循僧跡,聞香游梵宮。
鳥聲幽磬里,溪路白云中。不識菩提樹,無緣坐悟空。
@老街味道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