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詩歌的感發(fā)之二丨迦陵說詩02

2 已有 1780 次閱讀   2019-01-31 08:11

詩歌的感發(fā)之二丨迦陵說詩02 

曾經(jīng)有同學問我:“老師,你講的古典詩詞我們很喜歡聽,可是學了它有什么用處呢?”這話問得很現(xiàn)實。的確,學了古典詩詞既不能幫助你找職業(yè),更不能幫助你掙錢發(fā)財。那么,為什么還要學它?

故宮博物院藏郎世寧《花鳥圖冊·荷花》

我以為,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

莊子說:“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對其他一切都不感興趣,那實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上一節(jié)課我說過,詩有一種“感發(fā)的生命”,它由作者傳達給讀者,而且可以不斷生長,生生不已地流傳下去。這種感發(fā)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潑起來,永不衰老。這就是詩的好處。辛棄疾有兩句詞說:“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不向長安路上行”)

前文我提到過陸機的《文賦》說:“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碧热粢粋人能夠把松樹和竹子都當做知心朋友,聽到山鳥的叫聲和看到花開花落的變化都會受到感動,那么他對人間發(fā)生的事情怎么會無動于衷?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作為一個人,最關(guān)心的當然還是人世間的事情。所以杜甫才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黎元”,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在唐代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將要爆發(fā)的時候,朝廷已腐敗之極,老百姓也困苦之極,杜甫看到老百姓的苦難流離,預感到大亂將起,心里就不由得一陣陣發(fā)熱,恨自己沒有辦法解除老百姓的痛苦。這就是一個真正偉大的詩人博大而善感的心靈。

上一節(jié)我們討論了大自然中的“春風春鳥”、“秋月秋蟬”等物象對詩人的感發(fā),但那并不是感發(fā)生命的惟一來源。因為人生所接觸的畢竟不僅僅是草木鳥獸;人所接觸最多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能夠引起詩人感發(fā)的,除了自然界鳥獸草木的“物象”之外,還有更大的一類就是人事界的“事象”。關(guān)于人事界的“事象”,鐘嶸《詩品序》中也舉了很多例證,他說: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詩品》書影

顯然,鐘嶸在這里所舉的“事象”的例證,要比前一段所舉的“物象”的例證多得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并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傷春悲秋就是詩人了。一個詩人不但對自然界的草木鳥獸有一份關(guān)懷;對人類社會中的悲歡離合也要有一份關(guān)懷,而且是更大的一份關(guān)懷才行。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鐘嶸所舉的這些人事界的例證,是有一個層次在里邊的,F(xiàn)在我就結(jié)合詩例來作分析。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是第一個層次,說的是人事界的聚會和離別。在人世間,聚會永遠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也是詩人做詩的好題目。我現(xiàn)在舉杜甫的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為例,我們只看其中的一部分:

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

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夙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近代詩人聞一多對李白與杜甫的相會作過一個比喻,他說那就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走到一起了,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這兩位大詩人的聚會。杜甫在這首詩里就記載了他與李白這次美好的遇合。當時李白已經(jīng)名滿天下,因此不用參加進士考試就直接被玄宗請入朝廷去做翰林。然而皇帝并不是真正看重他的才干,只不過是請他寫些新詩拿給楊貴妃去歌唱而已。李白不樂意干,就向皇帝辭職,結(jié)果皇帝批準,賜金放還。這就是“乞歸優(yōu)詔許”。

短短的五個字,就包含了這位天才詩人得意與失意、榮寵與挫折的整體過程,這真是一種了不起的概括能力。杜甫是在李白離開朝廷之后與他相會的,所以接下來“遇我夙心親”五個字,就記載了當時詩人自己的感受。

《紅樓夢》里寶玉見到黛玉時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比松軌蛴龅揭粋知已,怎么能不歡喜?杜甫說,那時候我和你剛剛相識,就覺得彼此之間那么親近,好像前世有什么夙緣一樣。有的人不喜歡李白的奇思狂想和高談闊論,而杜甫卻喜歡;有的人以為嗜酒是不好的,可是杜甫卻從李白的嗜酒中看到他的天真。兩個人一起喝醉了酒,夜晚有時就高歌狂舞在那美麗的梁園;有時春日就攜手散步在泗水水濱。你看,假如你是一個詩人,遇到了這么好的朋友,經(jīng)歷了這樣愉快的聚會,怎么能不用詩把你的快樂寫出來?所以鐘嶸才說:“嘉會寄詩以親!

至于“離群托詩以怨”,例子就更多了。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載了他作客異鄉(xiāng)時對家人的思念: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古人每到這一天都要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王維說,我現(xiàn)在獨自一人作客他鄉(xiāng),所以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特別思念故鄉(xiāng)親人。我想,你們在故鄉(xiāng)插茱萸登高的時候,也會因為少了我而倍加思念吧?除了這首,我們還可以看一首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柳宗元參與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貞變法。變法失敗后,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先后被貶到永州、柳州。當時這些地方還都是蠻荒之地,柳宗元曾寫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等悲痛欲絕的句子,后來就死在柳州。

上面這首詩就是柳宗元在柳州時所寫。他說,每當我站在海邊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就覺得柳州海邊那些尖尖的山峰像一把把劍,切割著我的肝腸,假如我的身體能化成一千個、一億個,那么這一千個、一億個我,都要永遠站在海畔那些山峰上遙望我的故鄉(xiāng)。所以你看,這就是“離群托詩以怨”。

以上所舉的杜甫、王維和柳宗元的三首詩例,寫的都是詩人自己的歡會與離別,以及詩人自己的快樂與悲傷。那么是否只有你自己的遭遇才能引起你寫詩的感發(fā)呢?不盡如此。鐘嶸《詩品序》認為,歷史上古人的遭遇也同樣能夠引起你寫詩的感發(fā),這是他的第二個層次。這個層次,他舉了“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兩個例子為證。

所謂“楚臣”,指的是屈原。屈原是戰(zhàn)國時的楚國人,當時秦國十分強大,在楚國朝廷中有主張聯(lián)秦和反對聯(lián)秦的兩派政治力量,屈原是反對聯(lián)秦的,他主張與東方的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秦?墒呛髞砺(lián)秦的那一派取得優(yōu)勢,屈原就被放逐出去。從此,楚國一天天走向滅亡。

故宮博物院藏傅抱石《屈原圖》

屈原眼看著國家已經(jīng)無藥可救,而自己又沒有辦法挽回,悲憤抑郁,就寫了歷史上有名的長詩《離騷》。當然,《離騷》仍然屬于作者個人遭遇引起的感發(fā)。不過,這篇《離騷》流傳到千百年之后,卻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動。比如漢代有一個人叫做賈誼,被貶官到當年楚國所在的湖南,想起屈原的遭遇,就寫了一篇很長的《吊屈原賦》。

唐代有個人叫劉長卿,經(jīng)過長沙賈誼的故宅,想起了賈誼哀悼屈原的事情,又寫了一首《長沙過賈誼宅》的詩,詩中說:“萬古惟留楚客悲”。這“楚客”,指的也是屈原。其實還不光賈誼和劉長卿被屈原的事情所感動,大詩人杜甫也曾為此而感動。

他在《詠懷古跡》的一首詩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他說我雖然生在千百年之后,但我深深地理解當年宋玉為什么為草木的搖落而悲傷。

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屈原死后,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于是寫了《九辯》以述其志!毒呸q》的開頭兩句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兩句的意思和屈原《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是一樣的。

賈誼、劉長卿、杜甫,都不是楚臣,而且都生在屈原去國的千百年之后,卻不約而同地都為屈原的遭遇所感動。這說明,古人的遭遇雖然不是你的親身經(jīng)歷,但也同樣能夠引起你的感發(fā)。

所謂“漢妾”,指的是東漢元帝時被送到匈奴去和親的王昭君,也稱漢明妃。昭君曾被選送到宮中。但宮中美女太多了,皇帝看不過來,就讓畫師給這些女孩子畫像,按圖召幸。于是那些被選入宮的女孩子紛紛去賄賂畫師,請他們把自己畫得更美麗些,以求被皇帝選中?墒峭跽丫允衙利惓霰,不肯賄賂畫師,畫師就故意把她畫丑,結(jié)果皇帝沒有選上她。后來匈奴要求與漢朝和親,美麗的王昭君就被嫁到匈奴,從此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昭君的故事感動了歷代很多詩人,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中,有一首就是詠昭君的: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是湖北秭歸縣人,那地方有許多高山綿延不斷。所以,“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寫實,而且寫得開闊博大,很有氣魄。古人認為,高山大河是鐘靈毓秀的所在,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才能夠誕生王昭君這樣美麗的女子。要知道,上天降生這么美的一個女子,本來是應該得到欣賞和愛護的,可是她得到了嗎?沒有,她的結(jié)局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白吓_”是指朝中的宮殿,猶言“紫宮”,這里指代皇宮。昭君悲哀地離開故國皇宮,走向外族那荒涼的沙漠,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傳說塞外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昭君冢的草是綠色的,所以叫做“青!。

詩人說,我只是在畫圖中得識昭君美麗的容貌,她本人早已死去,誰也無緣得見了。現(xiàn)在月亮是如此明亮,說不定她的芳魂會從塞外歸來,再看一看自己的故鄉(xiāng)吧?據(jù)說昭君出塞是她自己主動請行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她就應該無怨?墒钱斈暾丫鋈麜r懷抱著琵琶,琵琶的曲子是那樣哀怨,她到底是有怨還是無怨呢?

文征明書明妃曲

其實還不止杜甫,中國文學中寫昭君的題材數(shù)不勝數(shù),作者們紛紛對這個歷史人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抒發(fā)自己所受到的感動。直到不久前曹禺先生還寫了《王昭君》的劇本,說昭君是一個有理想的女子,由于她的努力,使?jié)h朝與匈奴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guān)系,這功勞是不可磨滅的?梢姡丫纳硎酪才c屈原的身世一樣,打動了千百年之后的作者和讀者,使他們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感發(fā)聯(lián)想。

除了詩人自身的悲歡離合和古人的悲歡離合可以引起詩的感發(fā)之外,《詩品序》所舉的例證中還有第三個層次,那就是即使是與你并不相干的人,他們的遭遇同樣能引起你內(nèi)心的感發(fā)。什么樣的遭遇呢?那就是“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了。這是指那些戰(zhàn)爭中所產(chǎn)生的征人思婦的詩。唐代對外戰(zhàn)爭比較頻繁,寫征人思婦的詩很多,我們看一首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和匈奴打仗本來是漢朝的事,但唐朝詩人寫詩總是喜歡把當代的事情假托為漢朝的事。像白居易《長恨歌》寫唐玄宗與楊貴妃,開頭卻說“漢皇重色思傾國”。這首詩也是如此,它其實是寫當時發(fā)生在北方的一場對外族的戰(zhàn)爭。其結(jié)果是唐軍打敗了,五千將士都暴骨沙場!盁o定河”是中國北方的一條河,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為“永定河”。

詩人說,可憐這些勇敢的年輕人都已變成了無定河邊的白骨,而他們的妻子卻不知道,還在家中苦苦地盼著丈夫回來,甚至做夢時也常常夢見他們。這首詩寫得很好,但作者本人并不是征人思婦,他不是寫自身的悲歡離合,也不是寫歷史人物的身世遭遇。他所寫的,就是與他同時代的普通人的遭遇和痛苦。他被他們的遭遇和痛苦所感動,從而就寫出了這首感發(fā)力量很強的好詩。

在舉了這么多“事象”感發(fā)的例證之后,《詩品序》接著說:“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边@真是一個很妙的總結(jié)。中國現(xiàn)代的讀書人有很多專業(yè)可以選擇,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做工程師。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但做官的人是很難掌握自己命運的,如果你遇到一個昏君,如果你還堅持你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很可能被貶謫、被放逐。所謂“一去忘返”,并不是真的忘返,而是你欲返卻不能夠返,沒有希望返。像我剛才提到過的詩人柳宗元,不是就死在謫所了嗎?

因此,中國古人特別注重一個“遇”字。三國時代的劉備與諸葛亮,是一對君臣之間美好遇合的典型:劉備對諸葛亮是三顧茅廬,言聽計從;諸葛亮對劉備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樣的遇合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后代不少讀書人都羨慕他們的遇合,寫了很多詩來歌頌他們的遇合。

然而對大多數(shù)讀書人來說,更多的情況還是“不遇”,或者是尚未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遭到貶謫放逐。這就是“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那么,是否所有的“遇”就都是美好的呢?也不是,因為有的時候“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皟A國”,出于漢武帝的樂師李延年所唱的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保ā都讶烁琛罚

在古代,君臣間的關(guān)系與夫妻男女間的關(guān)系有某些相似之處:女子靠美貌得到男子的寵愛,臣子也能靠逢迎拍馬得到皇帝的寵信。而自古以來,有多少亂臣賊子就是通過諂媚蠱惑君王,轉(zhuǎn)眼之間就可以使國家從興盛走向衰亡。

“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之所以很妙,還不僅僅在于它點出了讀書人的“遇”與“不遇”。更重要的是,這“遇”與“不遇”所涉及的“仕”與“隱”的問題,又恰恰是中國讀書人心中一個很要緊的“情意結(jié)”。近代學者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在這篇文章里他提到,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只有做官一條出路,“仕”與“隱”是他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大問題,因此,它也就成了唐代詩人們寫詩的一個重要題材。這個問題,我們以后講具體作品的時候再作詳細分析。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討論了詩之感發(fā)的由來。我們看到,在宇宙之間,自然界和人事界都有很多事物可以使人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感發(fā)。然而,是否只要你的內(nèi)心之中有了感發(fā),就能夠?qū)懗龊迷妬砟?這個問題下次再講。

出自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中華書局,2015年)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迦陵學社編輯:趙輝靜 劉逸群 閆曉錚

審校:張靜

納蘭苑編輯:納蘭雪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