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藏友買和田玉的時候,都會仔細觀察玉質,細度、白度、油性、糯性、結構、老熟,一個都不能少。
只可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總還是要去做些取舍。
那么對普通玩家來說,哪些玉質特征應該優(yōu)先考慮?誰又是決定和田玉價值的“關鍵先生”呢?
第一:油性!
油性對于和田玉來說有三大意義:和田玉的獨有特征!優(yōu)質產(chǎn)地和產(chǎn)狀特征!玉質優(yōu)劣的決定性特征!
和田玉的油性有兩個維度,一是肉眼的油潤度,二是上手的油膩感。而這兩點也是和田玉獨有,是和田玉最重要的玉質特點。
而和田玉中最優(yōu)質的和田籽料,直觀的辨識要點同樣是油性,因為超高的油潤度表現(xiàn)才有了羊脂之名。
至于玉質的優(yōu)劣差距,可以拿和田籽料與俄籽對比。同樣是皮色籽,二者的油性卻有天壤之別,十倍以上的價差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細密度!
和田玉商家看玉,第一眼看的永遠是細密度,因為它是玉質表現(xiàn)的最大基礎。
細度是礦物顆粒大小,密度是顆粒排列的緊密程度,二者的組合就是最終的呈現(xiàn)出來的玉質特點。
玉石的細密度可以通過肉眼或打燈觀察,由低到高分別為肉眼微結構、肉眼無結構,打燈微結構、打燈無結構。
就拿光白籽來說吧,雖然總是說十白九松,但能過燈的無結構白玉卻是真正的玉中鋼板,可遇不可求。
第三:結構!
結構是和田玉內(nèi)部礦物質的排布方式,它決定了玉石的密度、硬度、韌性,還有料性特征。
和田玉的結構以毛氈狀為主,部分玉種會夾雜絲絹結構,但都屬于比較緊湊扎實的高密度結構。
觀察玉質結構不但可以確定藏品是不是和田玉,還可以讓我們對玉種、產(chǎn)地、產(chǎn)狀做出判斷。
比如沙棗青籽料,從玉色看很容易和普通青玉混為一談。但如果看到了明顯的絲絹結構,基本就可以確定是沙棗青了。
第四:老熟度!
老玩家買玉的目標向來明確,那些真正的老河道料才是行家最愛。
同樣是和田玉,入沒入水、入水多久,差距不可謂不大。畢竟河水的自然沖刷,就是和田玉最好的去粗存精。
玉質的老熟,皮色的老氣,都是用時間堆出來的品質,任何噴砂滾籽都無法完全模仿。
何況還有沁色這種老熟度不夠“毀容”的料子,如果一放就起性返堿,那才真是會把玩家心疼死。
第五:糯性!
有些玉雖然干凈漂亮,卻總有種輕飄飄的透光感覺,這里面缺了的就是玉質的糯性。
和田玉的光學特性介于透光與不透光之間,是一種自然光下柔和,強光下瑩而不透的特殊質感。
糯性過高過低都會影響玉石的整體光感,過高石性太大、玉性不足。過低又失去了高級感,變成了廉價的毛玻璃。
羅甸玉和青海新坑料就是糯性高低的兩個極端,羅甸玉糯性太大變成了肥皂。青海新坑料糯性不足,丟掉了和田玉應有的沉厚感。
第六:白度!
不是說白度不重要,只是在權衡利弊的時候,會拋棄最不重要的因素,而在和田玉這里也就是白度了。
和田玉最少的、最好的、最貴的玉都不白,最多的、最差的、最便宜的玉都很白……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真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來源 天工樂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