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雜談] 寫戲即寫人心,向內求才是無限

2 已有 32 次閱讀   2025-04-26 18:08
寫戲即寫人心,向內求才是無限
中國青年網(wǎng) 2025-04-25 09:19
張弘
《桃花扇》 石小梅飾侯方域
《牡丹亭·回生》 施夏明飾柳夢梅 攝影/李婧
《白羅衫·詰父》 供圖/江蘇省昆劇院
《牡丹亭·游園》 攝影/田野
◎張之薇
4月13日至21日,江蘇文藝名家晉京——羅周編劇作品展演系列活動在京舉辦。羅周是近年來中國戲曲領域最活躍的劇作家,創(chuàng)作出百余部戲曲作品,攬獲眾多戲劇獎項。
研究羅周的創(chuàng)作,繞不開她的老師張弘先生。張弘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江蘇省昆劇院劇作家,上世紀80年代末整理改編及創(chuàng)作的昆曲《桃花扇》《白羅衫》等,至今盛演不衰。他還將場上思維和編劇思維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眾多昆曲折子戲,很多都成為演員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中凝結著他獨特的戲劇觀和審美觀,如今,他的創(chuàng)作觀念被后來者羅周接續(xù)并發(fā)揚光大,形成了今天戲曲界的“羅周現(xiàn)象”。
實現(xiàn)“整新如舊”:對新戲的最高褒獎
北青藝評:您整理改編的《桃花扇》《牡丹亭》《白羅衫》等均成為劇院的代表作,并從昆二代石小梅老師傳承到昆三代、昆四代等后輩演員。我認為您的《桃花扇》是目前眾多版本中最經典的一版。這部作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
張弘:當年我對《桃花扇》這部傳奇很好奇,為什么這么偉大的作品連一折戲都沒有留下來?我和石小梅老師問了沈傳芷和俞振飛兩位先生,他們都說沒見過《桃花扇》的折子戲。
我對《題畫》這一出很有興趣,于是從前出《逢舟》取材了一部分,通過挪移、銜接的方法,運用舊曲譜,整理改編出《題畫》的劇本,并開始在家里排。我們遵循傳統(tǒng)昆曲的格調,以一桌二椅為舞臺形式,侯方域這個人物以巾生和小官生來歸行,捏出了這個戲。
但是,當時我們并沒有對外講這個戲是我們捏的。那時候我們都還年輕嘛,只將這個戲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吳白匋先生,得到了他的支持。在完全排出此戲之后,我寫信將情況告訴了郭漢城先生。
1986年《題畫》排成,恰逢搶救繼承傳統(tǒng)劇目匯演舉辦,在匯演中一經亮相反響很大,大家都驚訝于傳統(tǒng)老戲的魅力,并紛紛揣測這出“失傳的《桃花扇》折子戲”是從哪里來的。我則暗暗高興,這樣一部新排的戲,被大家當成傳統(tǒng)老戲,看來是達到了“整新如舊”的效果。正是由于我們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張庚、郭漢城兩位先生給我一個建議——不如繼續(xù)創(chuàng)作出全本《桃花扇》。
北青藝評:您只用了九場戲就將四十出的傳奇立于舞臺之上,創(chuàng)作思路是怎樣的?
張弘:當時大家認可了我整理改編的做法,給了我膽量。在改編過程中我做了大量刪減,以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的愛情為主線。我想觀眾最關心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北青藝評:您的這個結尾很大膽,將原本張道士“棒喝”侯李二人國仇家恨之下還兒女情長,改為讓侯李二人隔門不相見。
張弘:在我心中,李香君這個女性是完美而理想化的。她愛憎分明,性格剛烈,甚至敢于說出南明王朝那些男性不敢說出的話。這個人物在特定的時候或許是有意義的,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卻認為這個人物并不真實。所以,我選擇侯方域這個看起來有些懦弱、膽小、無奈的知識分子為主角,因為我從他的行動中看到了人心的變化。
《驚悟》一折中,史可法的一匹馬,是引發(fā)侯方域內心震動的一個點,牽出了他歸隱的心理邏輯。他看到連馬都隨主人奔入江心,而自己卻不敢取義赴死,這正是士人內心的羸弱。我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希望演員能用表演來體現(xiàn)舞臺上這匹“看不見的馬”,它是有靈性的,就在侯方域的眼睛里。到此時,侯方域才真正驚覺和悟道,也才有了后面《余韻》一折他和香君門里門外不相見的戲。曾經的侯方域在香君面前是那么有抱負,而此時的他只能選擇逃避,二人的精神此刻已經分道揚鑣了。于是,我讓這扇門成為“推不開的門”。比軀殼不團圓更悲哀的是精神的不團圓,這是我寫作時的感觸。
發(fā)現(xiàn)古人的情:戲曲編劇寫人不要自我放棄
北青藝評:無論是《桃花扇》中的一馬一門,還是您整理改編的《牡丹亭》中那座“驚醒的花園”,您的作品似乎都很注重將物質靈性化。
張弘:在我看來,《牡丹亭》中那扇花園的門,對于杜麗娘來說既是一扇希望之門,也是一扇死亡之門。所以,我將本屬于春香的開門動作安放在了杜麗娘身上,推開了這扇門后,她的生命齒輪就開始轉動了。
我的上下本《牡丹亭》是以兩條對稱的線索來結構的:一條是由生到死,一條是由死到生;一個是為情而死,一個是為情而生。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場面:一個是神界的花神,一個是鬼界的花判。而花園是柳夢梅和杜麗娘情感的生發(fā)之地,我讓他們所有重要的事情都發(fā)生在花園里。以《肅苑》而非《春香鬧學》開場,就是這個用意。大幕一拉開,一個丑行的花郎登場,看似閑筆,其實與花園的意象是一致的。
北青藝評:所以,我們在面對經典的時候,也應該有新思考和新創(chuàng)造,完全照搬不一定是最佳路徑。
張弘:我認為,縱然是面對經典,我們也要有主體性,編劇要知道自己心中的重點,在這一基礎上有所選擇,有所取舍。寫劇即寫自己,作者首先要是一個有情感、有情致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古人的情。所以,我將上本終結在杜麗娘托囑母親在梅樹下安葬自己,以等待夢中情人到來,由此引出下本的柳夢梅。
上下本中,杜麗娘和柳夢梅這兩個人物是對稱的,一個是前游園,一個是后游園,前者游了一個春意盎然的花園,后者游了一個凋零蕭索的花園。這種對仗是古典戲曲講究的勻稱之美,二人形成鏡像。所以,我的《牡丹亭》就是以那座“驚醒的花園”貫穿,而這個花園,不僅僅是一個自然之園,更是一個情感之場、生死之場。
北青藝評:《白羅衫》這部戲也是您的重要作品,您對原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又不減損原作的古意,這是如何做到的?
張弘:《白羅衫》原本是一部公案戲,1988年,我以周傳瑛先生傳給石小梅老師的《白羅衫·看狀》為中心向前后延展而成。寫這部戲的時候,我首先給自己提了一個問題:徐繼祖和徐能這對養(yǎng)父子最后見面的時候會怎么樣?他們之間的情可能在刀起刀落一瞬間終結嗎?所以,我無意于揭示這個案件的真相,而著意于破案之后徐繼祖面對養(yǎng)父時的心理撕扯。所以,《詰父》這一折是情感高潮,徐繼祖作為官員、作為徐能養(yǎng)子、也作為面對殺父者這三重身份于一體。人所應該有的情感絞殺,是我想撕開的切口。
北青藝評:總有一些理論家認為中國戲曲表達人性撕扯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實并非如此,不是戲曲不能表現(xiàn)深刻性,而是今天的劇作家有沒有這個能力做到的問題。
張弘:對,我認為中國戲曲在表現(xiàn)深刻性、表現(xiàn)人性的復雜上,毫不遜色于西方悲劇。但是首先,戲曲編劇在寫人這一問題上不要自我松綁,自我放棄。戲劇性其實就是寫人心的沖突,唯有向內求,才是無限的。
而在寫人的時候,我們劇作者要首先對情感進行足夠的體驗,不同情境下、不同的年代下、不同的人物關系之中的情感層次可以層層剝離,經過自我的體驗之后進行技術的排列,最終落腳到戲劇技巧之上。
用折子戲“救活”:讓經典文本在舞臺上重現(xiàn)光彩
北青藝評:面對現(xiàn)在昆曲演員身上折子戲傳承一代比一代少的現(xiàn)狀,您覺得有什么辦法解決?
張弘:中國的戲曲文學母體是元雜劇、明清傳奇,其中蘊含的編劇技巧、對人性的刻畫,是中國戲曲的集大成。但是,今天的人們常常把它們歸屬于昆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我一直覺得元雜劇和明清傳奇是寶藏,編劇應該從中汲取營養(yǎng),將其拿來,通過編劇手法進行突出、強調、整理、布局,讓其重新在舞臺上煥發(fā)光彩,此所謂我理解的昆曲折子戲“救活”觀念。即便是流傳最廣的《牡丹亭》,今天我們能在舞臺上看到的折子戲數(shù)量也是有限的,這其實說明文人案頭和藝人場上存在一種隔閡。而“救活”觀念其實就是案頭和場上的一種打通。
折子戲創(chuàng)作,是另一種生發(fā)。它雖然從全本中來,但是或許曾被全本淹沒,現(xiàn)在通過今人的智慧讓它重新脫穎而出,這需要演員和編劇對戲達成共識,找到戲眼!熬然睢钡暮锰幨牵瑒(chuàng)作是扎根于古典戲曲文本的,由于母體在,所以做出來的作品是靠近古典風格的。當然,這也需要今人有發(fā)現(xiàn)的能力,有對個體情感的敏銳度,有組織戲劇的能力,還需要與演員碰撞。我們做的“一戲兩看”《桃花扇》,就是在全本之余進一步做了五個折子戲,每一折都很飽滿,逼近各個人物。
北青藝評:救活和原創(chuàng),您覺得兩者的難易程度如何?
張弘:當然是后者更難一些!妒勒f新語》本身是筆記小說,一兩句話就要敷演為一出折子戲,只有對昆曲折子戲非常精通的人才可能具備這個能力。
堅守昆曲規(guī)范:藝術不分新與舊只分好與不好
北青藝評:《世說新語》演職員表中出現(xiàn)的“說戲人”是什么身份?
張弘:“說戲人”這一身份,起初是在創(chuàng)作中對昆曲規(guī)范進行保護而設的。今天的導演思維可能會對昆曲的傳統(tǒng)造成一定傷害,而我認為昆曲的文學性和昆曲規(guī)范必須堅守。
在原創(chuàng)折子戲《世說新語》中,由對昆曲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熟稔的人擔任“說戲人”,從臺詞的設計、曲牌的運用環(huán)節(jié)就開始介入,和演員分析劇本節(jié)奏,推敲唱念、身段等!罢f戲人”在劇目的風格觀念上具有一定的統(tǒng)領作用,昆曲是需要這樣的人的。
當然,今天我們劇院的演員已經非常成熟,已經具備了自己捏戲的能力,對于傳統(tǒng)的家門、行當?shù)恼J知,是很清晰很自覺的,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是有自己的堅守的。也可能會有人說我們太守舊了。在我看來,藝術不分新與舊,藝術只有好與不好。
北青藝評:您怎么理解“南昆風度”這四個字?
張弘:我認為,這四個字更多透露出的還是一種對昆曲規(guī)范的堅守。首先是對昆曲劇本規(guī)范的堅守,比如羅周為江蘇省昆劇院創(chuàng)作昆曲劇本,堅守套曲內一韻到底。其次是對昆曲念白的堅守。我們的演員明白在昆曲中不能出現(xiàn)兩種語言系統(tǒng),因此在念白上,即使是現(xiàn)代戲也堅決不用普通話念白,而是以中州韻為韻白。其三,對昆曲行當家門的堅守。其四,自覺將舞臺讓給表演藝術,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在各種聲音紛繁的當下,劇院的演員們明白“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是怎樣的”,所以,我們的昆曲演員是不趕時髦的,有的時候甚至會抵制社會上的時髦,“南昆風度”是我們?yōu)樽约簶淞⒌牡浞稑藯U。
北青藝評:這種堅守的觀念是如何確立的?
張弘:能夠形成今天的共識是很艱難的。時代的潮流不斷在變,人的天性會對科技進步感興趣,還有“戲曲必須跟上時代”的呼聲,都在影響我們的昆曲表演。我認為,只有當我們的演員不斷提高表演能力,觀眾看到了最好的表演藝術,自然就不會過于關注表演以外的物質潮流。
今天的年輕觀眾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審美水平,他們能夠認識到戲曲舞臺的魅力在于表演的魅力,在于表現(xiàn)人和情感的魅力,而不是物。
“描紅”作為方法:像寫書法臨帖那樣從傳統(tǒng)戲中汲養(yǎng)
北青藝評:具體到操作層面,今天的編劇應該如何從傳統(tǒng)中汲養(yǎng)?
張弘:我一直講一個觀點,編劇一定要學會描紅,就像我們寫書法臨帖。羅周所在的江蘇省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院曾經做了四十折昆曲傳統(tǒng)折子戲編劇法分析,從技巧上研究每一折戲的結構、節(jié)奏、曲牌運用,這就是描紅。通過這個工作,可以看到中國戲曲編劇法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獨到之處,有哪些共同之處。另外還要將大量昆曲折子戲的舞臺演出本和原作的文本結合地看,就可以看出文本和舞臺的差異究竟在哪里,為什么會有變化,這些變化表現(xiàn)了當時的藝人對舞臺怎樣的認知。
北青藝評:在《白羅衫》中您首次運用四折一楔子這一元雜劇的經典結構,而這一結構在您的后來者、編劇羅周的眾多劇作中盡情發(fā)揮,您覺得這個結構與戲曲特質有怎樣的關聯(lián)?
張弘:當年我之所以選擇四折一楔子,是因為看到了當時編劇在戲曲結構上的趨同性,才開始了自己對元雜劇結構的嘗試。四折一楔子包含了戲劇發(fā)展起承轉合的起伏,它相對來說是講究的。
四折一楔子的優(yōu)點在于,編劇必須用結構的力量將情節(jié)通過技術組織起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這涉及到事件分配,需要將情感最飽滿的點提出來,而故事的行進卻要在折與折的縫隙間留白。比如《竇娥冤》中的《斬娥》一折,舞臺上演的其實并不是斬,而是斬之前竇娥情緒爆發(fā)的過程,這也是戲曲舞臺產生表演魅力的戲劇點。
現(xiàn)在羅周將這種編劇結構方法繼承下來,并能做到嫻熟之后再打破,也是她編劇道路上的自我修為。比如最近在北京演出的揚劇《鄭板橋》,通過八折一楔子容納下鄭板橋一生的瑣碎片段,這就是編劇的自我打破:鄭板橋這個文人在戲中是不變的,但是通過環(huán)境中其他人物的變化,比如商海的張從和官場的盧抱孫的起伏,襯托出鄭板橋的堅守。
北青藝評:您在昆曲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意行當?shù)拇钆浜屠錈岬拇钆洹?/div>
張弘:在我看來,昆曲中的趣味是必要的。在昆曲中有兩個重要的行當——丑和副,這兩個行當?shù)挠锰幘褪窃诶デ胁蹇拼蛘。編劇如果懂昆曲,自然而然就會運用這兩個行當?shù)谋硌葑屪髌肪哂醒潘紫嚅g、冷熱相劑的效果。所謂“無丑不成戲”嘛,生旦凈末丑,在昆曲中缺了丑,自然就不好看了,昆曲的趣味性就是通過他們的表演體現(xiàn)的。
另外,趣味性其實也是文人內心一點狡黠的流露,實際上是另一種高雅,是中國文人的另一種情趣,因為我們要知道文人不是僅有一副面孔的。
北青藝評:羅周在今天的編劇界成績斐然,與您的編劇觀念分不開,您覺得她接續(xù)了您什么樣的編劇理念?
張弘:羅周的文學功底非常扎實,悟性也很強,其實我并沒有怎么教她,但是在藝術觀、審美觀和價值觀上,我們總能達成一致,我想這是最重要的。羅周寫一些委約之作,包括主旋律戲曲的時候,也常常不落于窠臼,秉持著寫人寫情的基點。
北青藝評:在羅周的歷史題材劇作中,她汲取了您對歷史劇的一些觀念,觸及歷史中的“不曾觸及之處”,但是這一觀念也引來一些爭議。
張弘:寫情是寫戲的基點,寫歷史劇也如此。戲曲要到達的地方應該是歷史學家甚至理論家到達不了的地方,我們作為編劇要去的是精神的遠方,是人的心理空間,是真實的歷史不曾觸及之處。在我看來,歷史劇的最高價值不是與歷史有多近,而是它達到的審美高度有多高,對人性的開掘有多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