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戲曲中表演體系最為完備、影響力最大的門類之一,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審美集大成者,世稱“國粹”。但現(xiàn)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審美理念的轉換、媒體形態(tài)的多元變遷,包括京劇藝術在內的戲曲門類,一直存在與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漸行漸遠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之形成,林林總總,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少朋友不知道該從哪入手了解京劇、聽懂京劇,或不知如何得其門而入,以至于望而卻步。需要了然的是,但凡傳統(tǒng)藝術,皆需掌握基本要領和方法,行內將其稱之為“門檻”。京劇藝術亦是如此,唯有了解其審美形態(tài)和根本特性,方得登堂入室,體驗京劇形式之臻、內涵之美。那么,我們到底該怎樣欣賞京劇呢?
戲曲藝術源遠流長 黃卓 繪
第一,賞析京劇最基本的條件是“興趣”,興趣在,感情就在,動力便在。俗話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京劇欣賞角度而言,如對京劇舞臺上生的帥、旦的秀、凈的俏、丑的諧感興趣,那么便可從“生旦凈丑”的行當特征入手了解京劇。生行中,一個是老生(又稱須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男性角色,多為帝王將相、儒雅賢達形象,如《草船借箭》里的諸葛亮、《四郎探母》里的楊延昭、《讓徐州》里的陶謙等;其次是小生,主要扮演青年男子角色,扮相清秀俊朗、帥氣飄逸,如《群英會》里的周瑜、《轅門射戟》里的呂布、《穆柯寨》里的楊宗保等。旦角分正旦(青衣)、老旦和花旦等,正旦扮演穩(wěn)重端莊的中青年婦女角色,比如《二進宮》里的李艷妃、《武家坡》里的王寶釧、《狀元媒》里的柴郡主等;老旦多為老年婦女角色,如《楊門女將》里的佘太君、《岳母刺字》里的岳母、《釣金龜》里的康氏等。凈角的概念較為特殊,主要指扮演性格、相貌方面有突出特點的男子角色,比如《捉放曹》里的曹操、《探皇陵》里的徐延昭、《蘆花蕩》里的張飛等。丑行,扮演的角色或正直善良,或陰險狡詐,或詼諧幽默,或放蕩不羈,比如《群英會》里的蔣干、《雁翎甲》里的時遷等。當然,京劇各行中還有更細分類,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了解,這也是京劇博大精深之所在。
第二,如果對京劇感興趣,可從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經典流派著手來認識熟悉。旦行分梅、程、荀、尚,世稱“四大名旦”。梅派雍容華貴,程派婉約低回,荀派俏麗活潑,尚派挺闊高亢。京劇“四大須生”(實為“后四大須生”)分馬、譚、楊、奚,馬派瀟灑飄逸,譚派古樸醇厚,楊派深邃凝重,奚派儒雅秀朗。知曉京劇流派,方能熟稔京劇發(fā)展的整體面貌,若對各流派代表劇目有所關注,則更有一番別樣境界,諸如梅派的《霸王別姬》、程派的《鎖麟囊》、荀派的《紅娘》、尚派的《昭君出塞》、馬派的《甘露寺》、譚派的《定軍山》、楊派的《伍子胥》、奚派的《白帝城》等,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劇目。流派是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之縮影,代表劇目是氍毹舞臺上鮮活形象之寫照,凝聚著前輩們的表演精華與精神風貌。
京劇演出劇照 中國京劇院演員供圖
第三,如果對京劇唱段、唱腔感興趣,可以從名段名腔來體驗。譚鑫培的“自那日朝罷歸身染重病”、余叔巖的“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言菊朋的“未開言不由人珠淚滾滾”、馬連良的“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譚富英的“嘩啦啦大炮一聲響”、楊寶森的“一輪明月照窗前”、奚嘯伯的“點點珠淚往下拋”、周信芳的“從空降下無情劍”、裘盛戎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家名段。旦角的名家名段則有梅蘭芳的“海島冰輪初轉騰”、程硯秋的“春秋亭外風雨暴”、荀慧生的“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尚小云的“抖絲韁催動了桃花戰(zhàn)馬”,等等。俗話說,好菜在湯,好戲在腔。好的唱段是一部戲的靈魂,是一個流派能否廣泛流傳的根本。名家名段猶如京劇皇冠上的明珠,流傳深遠、光彩照人,從其入手來欣賞京劇,將是了解京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眾多京劇愛好者鐘情的路徑所在。
第四,如果對樂器與樂隊感興趣,可從京胡、司鼓、月琴等代表性樂器和小開門、傍妝臺、萬年歡、海青歌等較為初級的曲牌延展,來領會京劇。同時,可通過循序漸進地熟絡樂器和音樂,進而了然文武場的含義與作用,比如音樂的速度、力度、音色、節(jié)奏,以及如何運用音樂語言美化唱腔、襯托念白、刻畫人物、烘托表演等。從另一角度對京劇進行深層認識,異曲同工,可得精妙。
京劇演出劇照 中國京劇院演員供圖
第五,如果對京劇的服飾服裝感興趣,可以從其色彩、質地、樣式著手,入得門徑。京劇服裝十分考究,華麗精美、做工精良,刺繡繁復精美的龍袍讓人震撼,燦爛奪目的鳳冠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金絲走銀線,珍珠繞玉環(huán)”,光彩奪目、美不勝收。不少外國朋友皆是因京劇服飾服裝之美而喜歡上京劇藝術的。
第六,可以通過接觸京歌了解京劇。如根據古詩詞與京劇曲牌相結合改編的《將進酒》《行路難》、根據毛澤東詩詞改編的《憶秦娥·婁山關》等二度創(chuàng)作的京歌京調,可以體會京劇韻味。作為一種與京劇相關的新的表演形式,京歌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也由聽唱京歌而愛上了京劇。
第七,以歷史的、學術的角度研讀京劇。京劇是四大徽班進京后經長期融合提煉、徽漢合流、南北融會而形成的劇種,因此,從“學史而崇德,知史而明志”的角度研讀京劇,等于從源頭根底認識京劇的發(fā)展脈絡,這是追本溯源、深入了解京劇藝術的方式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京劇的戲本、劇情多以情緒化、情感化的抒發(fā)類表達為主,存在一定的演繹,如果以歷史為標準進行研讀會有偏差,因為京劇的戲劇性會淡化歷史的真實性。正如戲曲理論家齊如山所說,京劇是自舞臺劇情本身需要而出發(fā)編演的,并非完全依照真實歷史軌跡照本宣科。比如《紅鬃烈馬》,朝代歷史難以考證,劇中人物(女主)也是杜撰而來的。
京劇演出劇照 中國京劇院演員供圖
第八,通過閱讀名家傳記了解京劇藝術。京劇發(fā)展長河中,名家輩出、好角紛呈,我們可以通過京劇名家那比戲本還精彩的人生經歷,了解感知他們精湛深邃的表演風格,體察感悟其背后承載的豐富人文精神,從而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以更深層的視角去領略京劇藝術之美。
最后需要提到,欣賞京劇,有必要了解一些京劇的專業(yè)用詞,做到知己知彼、里外通達。比如什么叫本工、反串,什么是尺寸、板眼,什么叫挑簾紅、碰頭彩,什么是大路官中、四梁八柱,什么是六場通透、昆亂不擋,等等,無疑是京劇欣賞的必備功課,需盡量通過專業(yè)書籍來學習。
以上所述,乃為如何欣賞京劇之美的簡要敘述,僅從浩如煙海的京劇藝術中擷取浪花幾朵,不揣谫陋,敬予同道中人。
京劇雖傳統(tǒng),卻不陳腐。它根植民間、來自百姓,雅俗共賞、老少咸宜。京劇形成以來,代代相傳、枝繁葉茂,造就了每個時代錦繡梨園之盛景。簡言之,欣賞京劇,無需其他,只要有一顆愛戴國粹之心,足矣。
(作者系知名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本文首發(fā)于《中國文化報》2023年8月1日8版)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