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中講:“動莫若敬,居莫若儉!
惜物即是惜福,居家持家應當以節(jié)儉為要。
可有的人,克制不住購買欲,將用不上的物品囤積在家;又或是舊物、廢品都不愿丟棄,久而久之家中的物品越來越多。
但凡事有度,過則成災,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會有以下3種命運!
閑物不扔,多煩憂
《夷堅志》里寫:“高堂素壁,無書卷之勞;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家的狀態(tài),干凈或臟亂,擁擠或明朗,往往會影響人的心態(tài)。
一個人在購物時,想盡辦法添置新的東西,占用家中寶貴的空間,實際上,買回來發(fā)現(xiàn)使用頻率并不高,閑置在家,又想著以后能派上用場。于是 四處堆積在家中,即便是進行屋內的大掃除時,也一直不舍得扔掉。
就像是一年也穿不上幾次的衣服、早已更新?lián)Q代的小家電、一時興起買的收納盒......
最后,不僅整理時耗費巨大的時間精力,每日看著充滿閉塞感的空間,內心也是煩憂不斷。
扔,舍不得,留,用不上,家中漸漸凌亂,心情跟著陰暗,日子自然越過越糟。
文學大師梁漱溟說過:“人這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系。”
人活在世上,真正所需的物品,其實少之又少。
節(jié)制自己膨脹的欲望,物質簡單,房間整潔,給生命做減法。
唯有如此,你才能讓身體得以舒適休息,讓心靈得以安寧棲息。
關于閑物,該贈的贈,該捐的捐,該扔的扔,屋子保持素樸,方能輕裝上陣,過好每一天。
來源:焦點創(chuàng)意
舊物不扔,亂心緒
《晏子春秋》有言:“衣莫若新,人莫若舊!
意思是,衣服是嶄新的好,人則是舊交的好。
有人喜新厭舊,也有人念舊如初,將自己的情感付諸在舊物之中。
每當看見舊物,就滿心感懷,回憶起曾經和物品相關的點點滴滴。
比如看過的電影票、坐過的火車票、老友或前任贈送的禮物......
在他們心中,舍不得扔掉的并非物品本身,而是背后承載的意義。
重舊物,重感情,心思細膩,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若是沉溺其中,思緒必然雜亂。
有的舊物,讓你想起暢快滿懷,有的舊物,讓你想起惆悵不已。
但它們的共性就在于,會使人沉醉在過往的回憶中,而忽視了現(xiàn)在與將來。
曾國藩說過:“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過去已成過去,開心也好,難過也罷,不;貞浺矡o法再重來一次。
時間不等人,生活一直在繼續(xù),人永遠是要朝前看的,要活在美好的當下。
而物品的交替,帶來思緒的清醒,就是和過往告別最好的方式。
只有學會忘記,看淡看開,讓舊物流動起來,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獲得真正的成長。
來源:焦點創(chuàng)意
廢物不扔,礙風水
《黃帝內經》有言:“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
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一個干凈的家,就是最好的風水。
家中明亮整潔,井然有序,會讓人身心愉悅,從而諸事順遂。
如果環(huán)境邋遢,便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負能量場,讓人身受連累,心生懈怠。
但還是有很多人出于節(jié)儉的心態(tài),或是病態(tài)的心理,連廢棄的物品都不舍得扔。
比如,快遞的紙盒子、廢舊的拖把、壞掉的手機、臟臭的鞋子、孩子的玩具.......
而且也不好好打理,將這些物品塞滿了客廳、陽臺,家中的角角落落。
關于廢棄的物品,無論是什么原因不愿丟棄,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度。
肆意堆放廢物,很容易滋生細菌,引來蟑螂老鼠,還可能因環(huán)境雜亂而跌倒、摔傷 。
輕則影響生活質量,重則危害家人身體健康,可謂是得不償失。
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人如果連房間也理不明白,那么做其他事也必然束手束腳。
清理家里的廢物和垃圾,就是在清理內心的淤積和負累。
家凈財進,屋凈運來,把家里打掃干凈,身體健康,內心明朗,好運也一定不請自來。
來源:焦點創(chuàng)意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要懂得駕馭外物,而不是被物品奴役。
真正的惜物,也不是什么都舍不得扔,而是不囤物。
整理好屋子,物品輕簡,住得清凈,內心安靜,就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