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哲學家曾說:“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有的人面對新事物總是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只有自己習慣了的東西,才是最靠譜的;
有的人面對新事物則視而不見,認為掀不起什么大浪。
結(jié)果如何呢?
他們往往會因為不能接受新事物,而落后于時代。
人,只有擁抱變化,與時俱進,才能無懼風雨,“穩(wěn)坐釣魚船”。
第一、思變
叔本華說:“世上最大的監(jiān)獄,就是人的思維!
生活中,有些年紀大的人,總喜歡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他們認為,自己的經(jīng)驗,才是最可靠的。
然而,當別人依照他們的經(jīng)驗去做事的時候,卻會屢屢碰壁。
這是為何呢?
原因就在于,經(jīng)驗不同于真理。
真理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經(jīng)驗卻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得不再適用。
人,不能坐在過往的“經(jīng)驗”上“吃老本”。
因為世界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變化的。
只有不斷地放下過時的經(jīng)驗,改變自己舊有的思維,才能適應變化了的世界。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順之則勝,逆之則敗。
真正的聰明人,虛懷若谷,時刻準備更新自己、改變自己來順應變化,所以,他們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
第二、思危
《三體》中說:“弱小和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有些人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陰溝里”翻了船。
這是為何呢?
原因往往就在于,他們熬過了大風大浪,便不再把“陰溝”放在眼里了,于是就掉以輕心了。
結(jié)果,犯了低級錯誤,“翻了船”。
一個人,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tài),踏踏實實做事。
如此,才能行得穩(wěn)、走得遠。
《左傳》里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
有的人,一旦身處安穩(wěn)的環(huán)境當中,就忘記了“危險”的存在。
于是,他們肆意的放縱自身的欲望,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絲毫不去“做準備!
結(jié)果,等到危險來臨,他們就只能手足無措了。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懂得“未雨綢繆”,為可能出現(xiàn)的危機做準備。
等到危機到來,他們便可以從容應對。
古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只有把目光放長遠,不局限于眼前,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暢。
第三、思退
俗話說:“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一個人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只知道一味的“前進”,那么,往往就會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只有客觀的分析自己和對方的實力,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才能最快的達到自己的目標。
《孫子兵法》中說:“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不再“意氣用事”,能沉得住氣,理性地權(quán)衡利弊,最終讓利益最大化。
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任何事物,一旦發(fā)展到了頂峰,就會向它的反面發(fā)展。
在“將滿未滿”之際,選擇退一步,才能讓自己避免“水滿則溢”的情況發(fā)生。
知退,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也是一個人最難得的智慧。
結(jié)語:
《道德經(jīng)》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
但是,“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一個人真正所需要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只有及時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在合適的時機,退一步,方可避免陷入泥潭。
懂得知足,才能常足。
與君共勉。
*來源:哲學 作者:龍靖,一個熱愛哲學的理工男,自由撰稿人, 愿用一支筆,點亮每一盞心燈。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