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頭條文章養(yǎng)成計劃#
成年人的世界里,
90%的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洞見July
富蘭克林說:傻瓜的心,在嘴里;聰明人的嘴,在心里。
人與人交往,其實就是一個修口修心的過程。
凡事不爭,學會閉嘴,才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1
跟父母不爭口舌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或許都經歷過與父母意見不合的時刻:
你說點外賣是因為簡單方便,他們說不如自己做的飯干凈衛(wèi)生;
你說看會兒手機是為了放松心情,他們說再不注意早晚要熬壞眼睛;
你說生活沒必要那么節(jié)省,他們說沒經歷過苦日子的你啥也不懂……
這些事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常常會成為引發(fā)爭吵的導火索。
當你想轉變父母老舊的觀念時,一不小心,好言相勸就會變成針鋒相對。
《禮記》中有言:“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真正的孝順,從不是讓父母按照我們的意志生活,而是不再爭論,照顧好他們的心情。
梁啟超在進行維新運動時,與思維守舊的父親住在一起。
那時,家中常有維新派的客人來訪,父親不滿他們的作風,心中很是不快。
梁啟超曾多次想要說服父親,但兩人一開口就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肯讓步。
為了不損傷父子感情,梁啟超想辦法為父親辟出一間單獨的居室。
這樣一來,客人再多,也不會驚擾到父親,沒外人的時候,家人之間也能其樂融融。
正如哲學家蒙田所說的:“一個人能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倘若每次都要與父母爭論不休,誰也不肯讓誰,家中必然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凡事少計較對錯,多理解父母的愛意,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孝順。
2
跟伴侶不爭對錯
紀錄片《人生果實》中,講述了建筑師修一夫婦相處的日常。
拍攝此片時,修一爺爺已經90歲了,英子奶奶也已87歲,兩人結婚65年,幾乎沒有紅過臉。
爺爺有點大男子主義,喜歡吃傳統(tǒng)的日式早餐,而奶奶更偏向于西式料理。
兩人結婚初期,飲食常有分歧,爺爺嫌奶奶不注重食材的選擇,奶奶嫌爺爺對食物太過挑剔,兩人經常為此爭論不休。
后來,奶奶開始做兩份早餐,一份迎合爺爺?shù)目谖,一份滿足自己的喜好,爺爺也反思自己的行為,為表示感謝,每次都吃個精光。
就這樣,兩人彼此尊重,相互敬愛,在平平淡淡的日子中,活成了無數(shù)人羨慕的樣子。
曾有人問: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樣的?
有人回答是三觀相合,但我認為:比三觀相合更重要的,是不爭對錯。
不以自己的認知要求對方,不計較細枝末節(jié),多講愛,少講理,才能把婚姻經營得有情有趣。
胡適的妻子江冬秀酷愛打麻將,有一次江冬秀違反了宿舍規(guī)定被他人舉報,胡適氣得與她大吵。
江東秀自知理虧,嘴上認了錯,心中仍不服氣,心情一度變得十分抑郁。
胡適占了上風,但看到妻子難過心中也不是滋味,他主動認錯,兩人才終于重歸于好。
經此一事,胡適更珍惜彼此的感情,后來他們搬到臺北,胡適還專門買了一套房供妻子打麻將。
楊絳先生曾說:
好的婚姻,該演的戲要演,該裝的糊涂要裝,該和解的和解;橐霰臼且粓龊献,誰先睜眼,誰就輸了。
兩個人在一起,風花雪月只是表面浮華,柴米油鹽才是生活本質。
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標準答案。
若有不同的意見,多講感情,少爭對錯。
在家庭這個講愛的地方,理解和包容,才是走向幸福的真諦。
3
跟親戚不爭貧富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與家境富裕的親戚相處?
底下的高贊回答說:不刻意巴結也不必疏遠,無欲無求,就不會覺得低人一等。
親戚之間,富有是努力的結果,貧窮卻不是攀比的理由。
對物質看得太重,一味攀高踩低,心中自然難以平靜。
電視劇《我在他鄉(xiāng)挺好的》中,有個情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
許言畢業(yè)后,在大城市工作,薪資不高,卻總想把老家的親戚比下去。
有一次,母親給她打來電話,她照例囑咐母親穿金戴銀,在親戚面前揚眉吐氣。
母親嘴上說著不要攀比,讓她少為自己花錢,可話鋒一轉,又說她給自己買的包包被表姐貶低。
許言心中不快,直言那些親戚啥也不懂,母親偏又煽風點火,說人家背的LV,看不上自己的小品牌。
一通電話結束,許言心不在焉地回到工位,心中的不平衡達到了極點。
為了賺到更多的錢以供消費,她加入刷單群,最后身家被騙光,連男朋友也離她而去了。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于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窮富的差距生來就有,一味盯著親戚的富貴,嫉妒之心只會越來越深。
當生活中只剩下攀比,最終只會是害了自己。
學會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多一點知足常樂,就多一分云淡風輕。
架好心中的天平,不爭不慕不攀比,煩惱自會煙消云散。
4
跟小人不爭道理
林肯曾說:“與其跟一只狗爭路走,不如讓它先走一步。因為打敗一只狗并不光榮,但被狗咬到一口卻很倒霉!
與小人相處,最忌纏斗。
與其喋喋不休爭個沒完,不如默默遠離樂得清閑。
莫言獲獎后,大家都稱贊他的文章,但除此之外,他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
因為喜歡書法,他刻苦鉆研,融合百家之長,最終自成一派,還創(chuàng)辦了許多次書法展覽。
有人專門來看,卻惡意譏笑,說他寫得很差,難入名家之流。
聽到自己引以為傲的才能被貶低,莫言并沒有爭辯,他謙虛地說:
“我用我拙劣的實踐,給大家當個反面教材。往好了說,我的書法是蘸了墨水的涂鴉,往壞了……就不好往下說了。”
莫言知道,與此等人爭論,最終也爭不出什么結果。
不如不理,淡然處之,既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zhàn),自己也不會因此失去好心情。
《郁離子·韓垣干齊王》里說過:“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蛙蚓斗其聲。”
江海廣闊,從不與廢棄的水井爭清濁;雷霆萬鈞,從不與青蛙和蚯蚓較高下。
真正的君子,從不會與人爭強斗勝,更沒必要強行辯解。
因為他們明白,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
養(yǎng)一顆從容的心,不爭不理不解釋,才能獲得真正的大自在。
5
跟朋友不爭面子
魯迅先生在《說面子》中提到:
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就像晚清時候的長辮子,你只要一揪著辮子,人的身體就整個跟著你走。
其實人與人相處,最不值錢的就是面子。
對于真正的朋友來說,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只會傷了感情,彼此不爭不比,友誼才能長存。
蔡瀾和金庸的友情,早年間一度被傳為佳話。
當年,金庸才華斐然,見識廣博,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首,蔡瀾也在其中,卻被人們評為最末。
有人為蔡瀾鳴不平,可他卻無意相爭,認為金庸先生名副其實,而自己與他相比,最多只是個小混混。
在蔡瀾看來,金庸有才有趣,博學多聞,能與他相交,就已經是自己的福氣了。
金庸的版稅很高,生活比較富有,平時兩人一起吃飯,金庸都會付賬,而蔡瀾也大方自如,從不會搶著買單,更不會覺得自己失了面子。
王陽明曾說:“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與朋友相處,為了一時面子而互相傷害是愚蠢的,彼此謙虛退讓,才能獲益良多。
真正的朋友,不在意生活貧富,也不爭地位高低,全在心之相處。
兩顆心真誠相待,互不較勁,才能讓彼此的情誼在時間的發(fā)酵中越發(fā)醇厚。
▽
《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成年人的世界里,90%的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
所有的道理,都敵不過一句“隨便你”;所有的解釋,都不如一句“隨它去”。
懂得在言語中讓步,修好自己的涵養(yǎng),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當你能夠屏蔽外界紛擾,把心放寬,不爭不辯,就能處理好每一段關系。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