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代隨緣居士說過:“人無百年不散之局,盛必有衰。”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衰落,又不得不面對“到頂”的事實。
如何才能在矛盾中,活得不矛盾呢?
建議你,學會給人生留白:強者示弱、富者讓利、智者守愚。
02
強者示弱,以柔克剛。
西晉初年,有一個大臣叫和嶠,有錢有勢。
他家有一棵李樹,果實很美味。
西晉外戚大臣王濟向和嶠討要李子。和嶠心不甘情不愿地給了幾十顆。
王濟很生氣,帶著一群少年,砍掉了李樹。拖著樹枝,問:“比一比,我手里的李樹,是不是更好?”
和嶠只能陪笑。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你認為自己是強者,殊不知還有更強的人在周圍。當你逞強的時候,總有人會站起來碾壓你,就是他一個人斗不過你,也會聯(lián)合一大群人,讓你不得不服軟。
被動示弱,不如主動示弱。
我的一個表姑,在菜市場做生意,販賣青菜。
有一段時間,隔壁幾家攤位的人,嫉妒她的生意。就故意把即將腐爛的菜葉,丟到她的攤位門口。
表姑沒有生氣,而是買了一個很大的收件箱放在旁邊。下班時,她挑選一些還能吃的菜葉,送給周圍的窮人。
久而久之,表姑的名氣大了,生意也更好了。周圍的攤主知道原委后,把菜葉當成了寶貝,不再亂丟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你找到了退路,那么你一輩子都不會變成別人眼里的“強者”,而是一直走在“變強”的路上。
更難得的是,人們天生有同情心理,看到弱者就會伸手幫忙。你示弱的時候,周圍都是有愛心的人,生活的環(huán)境,迅速就變好了。
示弱,就是“做人如水”的智慧。流水繞高山,怡然自得;井水滋養(yǎng)人,不圖回報;大河入海,氣勢磅礴。
03
富者讓利,有舍有得。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富豪,但是很多人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結局。甚至連自己這一代人都撐不過去。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讓自己完全受財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我們要成為財富的主人,賺錢是為了花錢;花錢是為了快樂。掌握了花錢的技巧,財富不會減少,反而會持續(xù)增加。
清朝末年,陜商周瑩經(jīng)過若干年的努力,成為了女首富。其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周瑩嫁到吳家后,丈夫、公公先后過世。家里只剩孤兒寡母,家業(yè)如何撐起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挑大梁。
其一,善待家里的管家,提高待遇。如果有管家過世了,其家屬還能得到照顧,享受撫恤待遇。
其二,把自家的土地分給當?shù)氐母F人,無償耕種。窮人種出了棉花和茶葉,吳家積極收購。
其三,本地有大事,吳家主動捐款捐物。在慈禧太后西逃時,送出了哮珠手串一件、象牙涼席兩件、金佛像一尊、景泰藍香爐一個等。周瑩因此被封為誥封一品夫人。
其四,有店鋪賣了假鹽,吳家毫不猶豫賠償三倍,并且從此立下誠信的規(guī)矩,廣而告之。
舍去了利益,還會得到利益嗎?錢弄丟了,還能找回來嗎?答案顯而易見。
可惜,很多人對金錢是“念念不舍”的,就是有人來搶奪,也會使勁藏起來。也有一些人,非常吝嗇,一分錢也不舍花,臨終的那一刻,還想著自己的錢,到底應該如何存起來。
要樹立這樣的理念——花錢是一種投資的方法。花錢買人情,花錢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花錢改善生活。
社會上,很多富人樂善好施,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骨子里的“仇富”情愫,應該丟掉。
04
智者守愚,難得糊涂。
西漢時,有一個書生很喜歡講《詩經(jīng)》,人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匡衡去聽他講課,提了幾個問題。書生不知如何回答,知道遇到了高手,急忙逃走,連鞋子穿錯了,也不顧了。
匡衡是當時的經(jīng)學家,書生怎么能贏呢?
北宋文豪蘇東坡,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多次向皇上寫建議。不料,一些過激的文字,引起了對手的注意,他被卷入了烏臺詩案。
古人留下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巧,天若加恩人不愚。”
不管你有多聰明,都不會有老天爺那么聰明。還是低調(diào)一些為好。
我們應該這樣思考:專家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專家,并不是全能型的人。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在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夸夸其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主動說“不知道”,一點都不可恥,反而體現(xiàn)了學習的態(tài)度。
自己知道很多,但是愿意把話語權讓給別人,體現(xiàn)了對別人的尊重。不隨意拆穿別人的小錯誤,而是單獨交流,糊涂之中,也能得到最好的朋友。
聰明是一時的,糊涂是一世的,千萬別搞反了。
05
人生的發(fā)展,本來就是沒有上限的。只是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到了頂峰,做出不可一世的樣子。從而,被低處的人排擠,失去了人生的墊腳石。
不管你有多高,終究是扎根在土壤里。想要更高,仍就要“積沙成塔”。
上等人,有本事沒架子;中等人有本事有架子;下等人沒本事有架子。對照一下,你在哪一個層次?
魯迅先生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欲成強者,留下三分弱。
欲成富者,舍去三分利。
欲成智者,守住三分糊涂。
做人如海,百川歸來,不見盈滿;水汽蒸騰,不見枯萎。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