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古羅馬西塞羅說的一句話:
“每個人都有錯,但只有愚者才會執(zhí)迷不悟!
深以為然,人這一生之中,誰都難保自己不會犯錯。
但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不同的兩種人,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人生。
愚拙之人,面對錯誤,執(zhí)迷不悟,一意孤行,不計后果,不計代價。
生活里,愚笨之人,不愿思考、不肯思考、不動腦筋,也不會反思、認識自己。
反之,真正聰明的人,則會主動認識自己、悟透自己、悟透生活、悟透人生。
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因為他們已然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也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更加高貴地活好這一生。
1:悟透自己
都知道悟透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一個人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悟透自己呢?
很顯然,一個人要想悟透自己,他不可能是站在人群里,逗留在喧囂的大街上來悟透自己的。
要想悟透自己,首先就需要給自己一個能夠隨時冷靜下來走進“悟”的環(huán)境。
那么,這種環(huán)境,用“獨處”來形容再好不過了。
席勒在《畫板》里講了一句特別好的話:
“要想了解自己,就要觀察別人的行為,要想了解別人,就請體察你自己的心吧。”
要想了解自己,就需要悟透自己,而要想悟透自己,其實就需要體察自我的內心。
再往深度延伸,一個人倘若想要體察自我的內心,就在于他需要在一種獨處的、安靜的環(huán)境下進行自我審視。
說到獨處,難免會令人想象到孤獨。
自古以來,人從來都是群居動物,但一個人再離不開群居,也需要做到獨處,因為獨處的重要性,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換句話說,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從感受孤獨到認識孤獨、理解孤獨、享受孤獨,他才能真正走向心智成熟,走向悟透自己這條道上。
叔本華說: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安靜地進行一番自我思考、審視,也才能有所頓悟,有所成長。
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自己成為一種什么樣的人,或是過上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可以憧憬,但不要過于期待,也不能盲目期待。
當你足夠的冷靜、深邃、淡然、隨和時,你會更加喜歡了解自己,然后也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無知。
可以說,如果你無法了解到自己的無知,無法認識到一個人的缺點和不足,乃至對這個世界的不了解,就是愚昧。
人最可悲的是,寧愿在人群里做一個小丑,也不要在獨處里做一個智者。
正如切斯特菲爾德所說:
“人們寧愿將自己的弱點和不完美之處公之于世,卻不愿讓人們了解自己的丑行。”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言行舉止,如果你想要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就需要及時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悟透自己。
只有真正做到了最后關鍵的一步,悟透自己,你才能算得上做到了清醒地活著。
2:悟透生活
其實,人這一生,既無法擺脫“群居動物”這個固然屬性,同時也無法擺脫生活這種現(xiàn)實屬性。
一個人如果想要從生活里抽離出來,那就意味著他沒有將自我視為一種生命。
生命是生活的,生活也是生命的,兩者互相依存。
沒有了生命,何來生活?沒有了生活,生命的意義又在哪呢?
那么,一個人在生活里,又該如何做出判斷、選擇和志向呢?
愛默生有句話說得很好:
“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
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生活。
如同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五彩斑斕的,在這個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也給了生命濃墨重彩的想象和體驗。
所以,了解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悟透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然后,你才能在萬般生活里擇取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接近它、感受它、了解它、悟透它。
艾青說:
“時間如順流而下,生活如逆水行舟。”
每個人,不管是在悟透自己,還是在悟透生活,都是一段極為艱苦的過程,甚至是煎熬的,痛苦的。
但也正因為品嘗了它的苦之后,還能得到它的甜,感受到了它的不公平,又能夠從中收獲平衡。
這,大概就是生活的魅力吧。
盧克萊修也說過同樣的話:
“生活就是在黑暗中的長期拼搏。”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在于在生活里拼搏,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拼搏精神,他依然可以繼續(xù)活著,但這一生卻未必能夠活得很好。
因為真正悟透了生活的人,會明白浪費時間就是在虛擲青春,虛度生活,而剝用時間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生活。
悟透生活,你的人生才能夠算得上是一種高規(guī)格的人生,而你的生活才算得上是一種高層次的生活。
3:悟透人生
人生這個詞,范圍頗大,領域眾多,而且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非常紛呈復雜。
但是,我們對待自己的人生,其實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了解和體驗的。
人這一生,往簡單了說,就是生老病死,往深處想,無非就是活出一個“心境”。
面對生命旅程里的沉沉浮浮、起起伏伏,我們作為渺小的人類,其實最應該做到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悟透自己、認識生活、悟透生活。
唯有做到了這兩者,我們才能悟透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這一生該如何去度過。
既然人生講究的是一種心態(tài),那么,我們也就會明白,不同心態(tài)的人,也是會過著不同人生的。
白落梅曾說:
“人生一局棋,關于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為力。
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的時候,人已在局外。
若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凡間一切,簡單明了。
若用復雜的心態(tài),看萬丈紅塵,則為世相所迷!
人生如棋局,與其一味地在其中爭輸贏,論成敗,不如放過自己,放過對方,放過不必爭辯、爭論、爭搶的一切。
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你得到了利益,對方也就失去了利益。
人活一世,說到底還是只活出了一種心態(tài),一種心境。
很喜歡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的一段話:
“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這也等于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愿你我都愿意成為做一個最平凡的人,甘愿做一個最平凡的人,然后,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活出最不平凡的偉大。
-end-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