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是道教的經(jīng)典語錄。在當今世界幾大主流宗教之中,只有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道生萬物,意味著道教之人以道法為核心信仰,而“道法自然”,這便決定了,道教之人相比于世俗的名利來說,更加崇尚歸隱自然,用心悟道。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guī)律,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yǎng)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他們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戰(zhàn)國興盛起了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tǒng)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以“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yǎng)生息,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黃老之學的興盛,文景之治的盛世都說明了道教所信奉的“無為而治”并不全是消極無用的。在秉持道教教祖所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之后,道教無論經(jīng)過多久的發(fā)展,融入了多少別家思想,“自然無為”這四個字始終被每個道士銘記在心。而也正是這樣的思維,導致了后來道教的沒落。
在文帝景帝之后,道教的地位逐漸被儒家所取代,在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吸取他派思想,提出了許多有利于統(tǒng)治者的思想及政策,從此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成為國教。而一直到現(xiàn)在,在中國流傳更廣的都是佛教,人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也與儒家思想息息相關。道教雖說是中國本土生長的宗教,其流傳廣度與影響深度都遠遠不及儒家思想。
張道陵在創(chuàng)立道教之初,就倡導“不爭”的教義,消滅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為強求。在如今的中國,佛教的知名度要遠遠大于道教,這是因為道教“不爭”教義的要求。
盡管如此,道教始終是值得人們信奉的宗教,受道教思想影響的許多道士更是為中華民族做出了許多貢獻。道家思想始終提倡“無為”提倡“不爭”,但每一個道士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這也導致道家形成了:亂世主動下山救世,盛世卻歸隱深山“的現(xiàn)象。道士們追求無為不爭的境界,始終悟道,因此世俗的名利對他們來說實在是身外之物。
但這并不代表道教之人無大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教不爭名利,卻愿意將天下蒼生放于心中,這便是道士們的心胸。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澜讨艘晕虻佬扌袨槟繕耍忠蕴煜律n生為己任。并且他們還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币舱蛉绱,才有了世代以來逢亂必出,盛世必隱的道士們。
在這些逢亂必出的道士們,最有名的或許就要當屬“多智近乎妖”的諸葛亮了。在元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中諸葛亮自報家門時就說:“貧道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敝T葛亮師從道家水鏡先生,他會奇門遁甲、兵法,儒家思想也十分精通。道家思想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諸葛先生在茅廬之中修身養(yǎng)性,他深知天下之事,對世間形勢了如指掌,但他卻從想過要未出世顯擺。直到天下大亂之時,劉備三顧茅廬才跟隨劉備,輔佐劉備。在幫助劉備建立起一定的政權之后,諸葛先生更是從未有過他心,始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劉備的天下而操勞。在劉備托孤之后,諸葛先生更是毫不松懈,直到死去還在為天下操心。
諸葛先生確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并且始終心懷天下蒼生。諸葛先生的這些行為正做到了道教“不爭”的思想。
與道士不同卻又相似的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和尚。和尚通常是指信奉佛教的人。道士大多隱于深山,但和尚卻藏于寺廟,接受世人的拜奉。中國自古以來最有名的一名和尚當屬朱元璋。朱元璋曾做過和尚,在寺廟里也曾受過剃度與戒疤。但朱元璋是否真的領悟到佛道真理呢?
對于此后人無法辯駁,但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后,身邊有一得力臣子,此人為朱元璋做了許多貢獻,而與朱元璋不同的是,這位得力臣子是道教出身。他便是劉伯溫。劉伯溫博通經(jīng)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劉伯溫就是老朱的張良,為朱元璋打理了大大小小很多事。
最后朱元璋功成名就,劉伯溫也成為了唯一一個跟著朱元璋打天下,最后得了善終的股肱之臣。朱元璋曾為和尚,剃度與戒疤他皆有經(jīng)歷過,但卻未曾做到上善若水,也沒有悟得佛家“善有善報”的思想。這便看看出,雖說自古以來佛教儒家思想在民間流傳更為廣泛,但真正遁入佛門的和尚卻是少之又少。
與之相反,道教雖說日漸沒落,道士們也大多歸隱深山,但從歷史來看,大多數(shù)道士都能做到道家“無為”“不爭”的思想,即使出世也只在亂世,他們始終崇尚道法,卻又心懷蒼生。
除了諸葛亮,劉伯溫之外,還有許多道教子弟亂世出世為天下蒼生效勞的例子。從這便可看出,道教不爭的思想對道士們影響至深,而他們也始終銘記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也正因道教“無為”“不爭”的思想,道教如今已漸漸沒落,近百年來都沒能風靡。
道家的思想,是超脫世俗的,但又絕非脫離實際。道家崇尚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思想也在一段時間里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便說明無為而治絕非脫離實際的幻想。而道教所提倡的“不爭”更是值得當今之人學習的。
雖說不爭,但絕不是不作為。在國家有亂之時,挺身而出的往往是“不爭”的道士們,而不是藏于寺廟中的那些和尚。道士們深隱于山林之中,但心中卻記掛蒼生,于亂世之中出世,又在盛世之中默默無聞。這樣的道士們,始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道家的思想也永遠不會沉沒。
文/盛弘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