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流傳了許多的文化習俗。更是有眾多的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通常都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大多都蘊含著濃厚的生活哲理。很多俗語在現(xiàn)在依然深受其用。眾多俗語起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這么一句俗語:“父不進子房”。
很多人都知道這句“父不進子房”的俗語,這句話其實還有后半句,但是卻鮮有人知。
我們先來看一下上半句“父不進子房”這句話,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其實并不難理解,它的意思就是說,父親不能隨意的進入兒女的房間。對于這句話很多人感到不是很理解,父大為天,是家中最有權威的人,按理來講他應該在家中隨意進出任何地方的。
那為什么古人卻說,“父不進子房”這句話呢。其實呢,在兒女年幼的時候,父親需要管教孩子,所以進入孩子的房間是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隱私,他們這時就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間,所以這時父親便不能隨意的出入孩子的房間。需要給他們留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間。
在兒女結婚以后,兒女的房間就更加私密了,父母那更是能不進入就盡量不進入子女的房間。因為這時房間里住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子女,還有孩子的伴侶,房中的財產等物也不止是自己的,更有孩子和孩子伴侶的私人財產。
再者說,兒子結婚,兒子房中有著兒媳婦,父親更是不能進入,本來新房外人就不可隨意進入,父親如果載隨意進入,會被外人說是兒媳婦不知廉恥,有毀兒媳婦的名節(jié)。即便不會被外人說三道四,那兒媳婦自己也會不愿意公公隨便進自己的房間呀。所以說,老祖宗們在民俗禮節(jié)這方面的智慧可謂是博大精深呀。
說完上句,我們來聊一聊下一句。這下句便是“官不入民宅”。這句話可謂經典,更是反映了官民關系。但是知道這句話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官員不可以擅闖民宅。你想一下,如果你正安穩(wěn)地在家,突然一個當官的無緣由的就闖進了你家里,別管他來的目的是什么,你肯定會感到恐慌,心想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罪行,才讓這位當官的來到自己家。
在老百姓眼中,當官的人都是高高在上、威嚴的存在,不管是誰,家里突然來了關于都會緊張到坐立不安,他要是就來個一次兩次的還好,他要是經常來,這擱在誰那都不好受。所以官員還是最好不要隨便進入民宅。
這句話可以說是真實地反映出了生活中平民老百姓的辛酸。
通過今天“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兩句話,,讓我們了解到了老祖宗們到偉大智慧,同時也理解了生活中俗語的來由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子女和父母之間要有著一定的秩序,官員和百姓之間也要有著一定的界限。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無風卻起念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