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1、文化認同性善,國人真誠善良
中國文化中關于人性論的觀點雖有分歧,但性善論一直是我們道德實踐的基本前提假設。
戰(zhàn)國時期,孟子主張“性善”說,認為人本善良,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雖提出“性惡”,但他同樣認為“惡人”經(jīng)過教育便可向善,人的最終歸路就是善良。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性善”的人性論逐漸成為官方欽定的主流派觀點。
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論,不但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也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儒家學者雖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對佛教的心性論,則多持肯定的態(tài)度。
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與人處事,強調(diào)心存善良之意;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與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
善良真誠,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個善良的人,就像一盞燈,在照亮他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需強迫,它會傳播。以真誠和善良做人處世才能活得安穩(wěn)寧靜。
2、文化綿延堅韌,國人自強不息
中國文化是綿延不絕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文化體系,它歷盡滄桑,飽受磨難,于起伏跌宕中傳承不輟,在數(shù)千年發(fā)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中國文化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伴隨著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國家政權雖有更迭,或間有盛衰,但民族間的融合從未中斷。
在民族的遷徙、聚合和戰(zhàn)爭沖突中,出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高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并綿延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在一次次分合興衰中,中華民族也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吨芤住分芯陀小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語!墩撜Z》中也強調(diào)人要自強,“不怨天,不尤人”。
唯有自強不息,才能獲得尊嚴,一個國家如是,一個民族如是,一個人更是如此。從百日維系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黃花崗,自強不息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執(zhí)著努力。
人生當自強,吾輩當自強!
3、文化講究情義,國人有情有義
中國文化是一個講情的文化,鄉(xiāng)土情,倫理情。中國文化中隨處可見對故土,對家庭的依戀與深厚情誼。
《禮記》中說“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鄉(xiāng)土與自身的修養(yǎng)緊密結合在一起。祠堂、家譜都是中華文化重情的明證。
中華文化中流淌出的情,不僅蜿蜒在故土家國上,還在宇宙山水間,詩詞書畫哪一樣不是情景結合的產(chǎn)物?枯藤、老樹、秋風、黃花,每一樣都有情融在其中。
中國文化重情,受文化滋養(yǎng)的中華民族也不例外。與西方人相比,我們更重感情,更講道義,我們會有“鄰里守望”,“路見不平”。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民族。一個重感情的人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重感情的人是一個真誠的人。
4、文化歷史悠久, 國人穩(wěn)重保守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這是人盡皆知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中華民族經(jīng)歷歷史潮流一次次的沖擊、蕩滌和淘汰, 通過自身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早在殷商時期。西周末年人們已開始冶鐵并使用鐵器。當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先后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只有中華文化傳承了下來。
中華文化的悠久性,在一定程度上生成了國人保守、穩(wěn)重的性格特點,而中華民族注重現(xiàn)實生活、重保守的品格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悠久特質。
歷史為何悠久?一般認為是中國人重視現(xiàn)實生活的維持,和重保守。
由于重視現(xiàn)實生活的維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歡從事超現(xiàn)實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現(xiàn)實生命能長久保存下去。
由于重保守,所以一切生活皆習故蹈常,不要多耗力氣,于是使民族生命力得因節(jié)約而長久不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走過的時間長,積淀的文化厚,經(jīng)歷的憂患多,所以中華民族具有慎思熟慮,穩(wěn)重行事的品格。陸游詩中說:“平生憂患若縈纏,菱刺磨成芡實圓!
5、文化家庭本位, 國人注重親情
中國社會最大的特色,是以家庭為社會活動的中心。家族就像一個一個人為的保壘,變成每一個人最完全的避風港!皣驹诩摇,中國的家族意識,是不斷向外膨脹的,膨脹得使所有的人間關系,幾乎都予以家庭化。
傳統(tǒng)的家庭中卻有家法,祖先崇拜也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這個過程也須在家庭中進行。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中國人格外注重家庭。
中華民族有注重家庭的品格,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要注重家庭建設,推進家庭文明建設,其實中國文化中從來不缺對家庭的重視。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今天的國人來說,家庭也永遠是排在心里第一位的。
6、文化崇尚和平,國人內(nèi)心平和
中國文化崇尚和平是有跡可循的。堯舜禪讓,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兵事不斷,但崇尚和平仍是主流。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孔子講“禮”,孟子、荀子則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
中國自古就是農(nóng)業(yè)社會,“重農(nóng)抑商”。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人們居有定所,依賴田地生活,一旦戰(zhàn)事起來,人們往往流離失所。農(nóng)民最高的要求,就是能過太平日子,他們最怕動亂。
當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的平和之氣也對中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影響。
中國文化是崇尚和平的,中華民族也是內(nèi)心平和的。平和的人,看得開,放得下,想得明白,過得灑脫。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
我們常說“心平氣和”,平和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莊子《逍遙游》里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平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tài)度。
7、文化海納百川,國人待人寬容
盡管中國的正統(tǒng)儒者們也排斥異端,比如孟子斥楊、墨,但“道并行而不相悖”,始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理想。
從歷史上看,隨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許多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地域,但直到近代前夜,這些文化從來沒有造成嚴重的沖突,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張力包容同化著這些外來的文化。
在中國的許多寺廟中,往往存在著儒、釋、道三教并祀一堂的現(xiàn)象,這恰恰說明著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不管什么樣的文化,都能這片神奇土地上被本土文化同化,與本土文化交融。
與中國文化的包容特質相一致的是中華民族具有的寬以待人的品格。宋代有位道人寫了首《絕句》,詩中說:“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泵鞔T夢龍說“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寬容并不是姑息錯誤和軟弱,而是一種勇敢和堅強。
孔子說:“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寬容是一種大度、一種涵養(yǎng),寬容他人,包容他人。生活就能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
許多人認為寬容會讓自己吃虧,其實寬容是在為自己積福。學會寬容,世界就能多一份和諧,畢竟寬容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好方式。
國學經(jīng)典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