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最愛的一幅畫!

徐悲鴻 天目山紀事 1935年作
有人說,觀紅葉在香山,賞秋景在天目。
意思就是,只有天目山豐富多彩的秋色,互相輝映,才能組成一幅絢麗、完整的秋景畫面。

徐悲鴻 天目山紀事(局部)
天目山的秋色與別處不一樣。如果北京香山的秋色,萬山紅遍,映天醉地,是一杯“紅酒”;那么天目山的秋色,黃里透紅,紅中染綠,綠中滲幽,就是一杯天庭落下的五彩繽紛的“雞尾酒”,同樣醉倒天地。

徐悲鴻 天目山紀事(局部)
1934年秋天,徐悲鴻為彌補二十個月來對學生授課的欠缺,親自帶隊中央大學藝術專修科學生到天目山寫生,孫多慈便在這其中。在這次寫生中,孫多慈與徐悲鴻的“慈悲之戀”越發(fā)熱烈。

徐悲鴻 天目山紀事(局部)
此幅取用西畫中焦點透視的原則,忽視遠景的描繪,僅以數筆松散的淡墨表現出遠山的模糊影像,進而使視覺焦點集中在近景正在寫生的少女身上。畫中景色與徐悲鴻天目山寫生的作品場景類似,而正在寫生的少女又有孫多慈的影子,可以判斷此作是徐悲鴻對天目山寫生時的甜蜜回憶。

徐悲鴻 天目山紀事(局部)
整幅將西畫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國畫的筆墨相結合,既有準確生動的造型,又有靈活多變的筆墨,乃為一幅結合中西畫法精髓的寫實主義佳作。

孫多慈 自畫像
孫多慈(1913-1975),女,安徽壽縣人,畫家。端莊秀美,頗具藝術氣質。出身于壽縣的書香名門,其父孫傳瑗在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麾下擔任過秘書。
1933年,孫多慈與徐悲鴻產生感情。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孫多慈與徐悲鴻的聯系一度中斷。在朋友的勸告下,孫多慈與時任浙南政府教育廳長許紹棣結識。后因其父堅決反對她與所愛的老師徐悲鴻戀愛,又因徐悲鴻尚有家室之累,于是1940年孫多慈與許紹棣結婚。1949年,孫多慈隨丈夫許紹棣前往臺灣,日益精研繪畫,成為知名畫家。
觀自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 楊陵書畫藝術中心2024年10月16日 00:00陜西天津以上文章及素材來源于網絡,所涉全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中所附圖片 并不確定作品之真?zhèn),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不作商用。如原作者或相關權利主體認為涉及侵權, 敬請原作者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
我們傳播一種生活態(tài)度 讓您一生擁有優(yōu)雅氣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