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古代文人墨客行走江湖的必備物件-“琴劍書箱”

“琴劍書箱”指古琴、名劍和書箱,“江湖”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概念,本意指江河湖泊,但是后來發(fā)展到遠離政治和朝廷的人,也泛指不受法律和權力約束的規(guī)則之外的人。“琴劍書箱”在人們的固化印象中似乎是江湖人士的必備物件,在我們對他們的形容中,他們游離于社會規(guī)則外但是俠肝義膽,隨身攜帶的也便只有琴劍書箱這幾樣單薄的行李。作為讀書人和江湖人士的“三大件”,他們又和文人墨客們有著怎樣的淵源,下面我們就深入分析“琴劍書箱”和文人墨客的情結所在,了解和探索他們之間的前世今生。
一、“琴劍書箱”對于文人墨客的特殊所在
“琴劍書箱” 中的古琴、名劍和書箱對于行走江湖的文人墨客來說,不僅只是仗劍走天涯的附屬品,應當是還有其它含義以及特殊情感紐帶!犊脊び洝分性(jīng)記載,“江湖志士,琴劍書箱幾乎片刻不離身,情感之維系浩然深邃!庇纱丝梢,文人墨客和“琴劍書箱”之間的深層關系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1、“琴劍書箱”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琴劍書箱”被文人墨客視若珍寶,更有甚者將它們稱為“文人三大件”。書箱十分靈巧,便于搬運,內(nèi)部空間分配合理,縱橫排列疏密有致,和古琴一樣,書箱和古琴都是符合人們對于文人墨客的固有印象,但是名劍和這兩樣物品擱置在一起,似乎很令人們感到矛盾——書香氣息濃厚的人和兵器之間到底是有什么關系呢?事實上,古代文人墨客大部分在武器使用上也都比較熟練,比如詩仙李白就是一名武藝高強的劍客。

《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古代文人墨客之文武雙全,可見一斑,這也便可以理解為何“琴劍書箱”這個文物搭配的組合存在的意義。
2、“琴劍書箱“對于文人墨客的不可替代性。
“琴劍書箱”是一組既能滿足防身需要、生活需要,還能推動他們的精神發(fā)展的重要物品。唐朝薛能《送馮溫往河外》詩:“琴劍事行裝,河關出北方!彼侮懹巍冻龆肌吩姡骸爸厝胄揲T甫歲餘,又攜琴劍返江湖!痹娙藗儗τ诮拿鑼懀恢贝嬖,而江湖個體的存在只有“琴劍書箱”的陪襯才能更顯完整。
古代文人墨客一般都愛佩劍,品正中直,君子的象征;琴是品格高雅的象征;書箱是生活發(fā)展必要和擱置書籍物品的必備物品,由是“琴劍書箱”這三大件都可以比較完整地反映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江湖之中魚龍混雜,有言道,“君子行于江湖,可不受世俗拘束;術士行于江湖,背離道德為歸屬!蔽娜四蛡冇凶约邯毩⒌木衿犯窈蛨远ǖ牡赖碌拙,定然有對于“琴劍書箱”的特殊需求。

二、江湖之中對于文人墨客的特殊要求
身處江湖之中,雖然遠離政治斗爭,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追求“學而優(yōu)則仕”的儒家精神,看起來瀟灑輕松,但是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自然也有其特別的憂愁。江湖游離于法律管制和社會規(guī)則之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江湖之中魚龍混雜,危險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飄蕩之中總是危機四伏。所以,身處江湖,文人墨客仗劍獨自走江湖是需要有必要的技能和特殊要求的。
1、離廟堂雖遠,紛爭仍是斷不絕。
江湖是松散的,沒有什么力量的,更多的是江湖中人的恣意和灑脫,脫離于當時社會束縛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它沒有特定的圈子,沒有特定的地盤,更沒有特定的組織,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身處江湖之中的文人墨客不能依靠強有力的政府組織來保護自己人身安全,武器便成為了在江湖之中保持安全的必要。
“琴劍書箱”中的“劍”便是指佩劍,李白詩句中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便指的是文人墨客佩戴佩劍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劍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屬于"短兵"的一種。配劍不僅代表著文人墨客的情懷和氣節(jié)所在,也是文人墨客們自衛(wèi)和防身的必要武器。
2、孤身飄零,精神寄托應尋一個歸途。
在“琴劍書箱”這三種物品中,除了劍是集防衛(wèi)和裝飾于一身的物品,古琴和書箱則是更多的為了滿足文人墨客們較為高標準的精神世界追求。琴棋書畫作為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國風元素,僅僅文人墨客佩戴的古琴和書箱便可以滿足一半的功能,也就是滿足一半的精神需求。這其中不僅古琴被史學家們譽為“雋響中華三千年”,書箱中盛放的史書或者經(jīng)法更是匯聚了中華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結晶。

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羅貫中所著《殘?zhí)莆宕萘x》中在面對黃巢科舉失意時曾有這樣的敘述:“寫下詩詞‘馬前但得三千卒,敢奪唐朝四百州’,即收拾琴劍書箱,出了長安城,對天誓曰:‘黃巢若得寸進,定要奪取唐朝天下!”可知對于文人墨客來說這琴劍書箱可是當真要緊,即便造反也要收拾停當。
三、“琴劍書箱”和文人墨客搭配對于后世的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化從未斷流的擁有璀璨文明的國度,我們現(xiàn)世生活中的固有思維和文化慣性都一定會不由自主地受這種文化發(fā)展歷史的影響!扒賱洹焙臀娜四瓦@個歷經(jīng)千年歷史的老搭配,不僅頻繁出現(xiàn)在各種文學作品的描繪中,也活躍在民間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想象中,因為文人墨客“行走江湖”本身所帶有的神秘感覺,后人受其的影響也應該會影響至今。
1、對于后世文學作品近似模板的固有化印象。
一位歷史研究學者曾經(jīng)不無戲謔地說道:“中國古代的武俠小說仿佛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看一本就讀了全部。”不能否定里面的話可能有失偏頗,但是嘗鼎一臠,我們可以知道后是文學作品對于文人墨客仗劍走江湖的敘述和思路十分趨同,甚至已經(jīng)到了“部部說一事”的地步。但是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共性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有待爭議的問題,而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
曾經(jīng)有名師就這個課題展開了比較詳細的研究,所以我們在此不贅述。但是這其中較大部分的原因應該大部分源于人們對于這個群體的研究比較少,所以就致使想象和猜想占了角色構筑的一大部分。并為更加由于經(jīng)典的武俠小說的代表影響,便不自主地成為了后世文學家的模仿模板。

2、江湖已遠,文人墨客逍遙江湖后的精神影響深遠。
我國的武俠小說是中國古代特有文化背景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結晶,較為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和古龍先生,著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多情劍客無情劍》、《大俠風清揚》,其實都是封建農(nóng)業(yè)文化的產(chǎn)物,并且它們大都反映一個共同的主題——褒揚俠義精神。并且武俠小說發(fā)展到了金庸先生這個階段,已經(jīng)基本完全否定了之前武俠小說“快意恩仇”“殺伐果斷”的永恒主題,很顯然地拋棄了原始文化習俗中的不健全文化心理。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漫長過程,俠義精神發(fā)展到了今天越來越寬泛和博愛,文化內(nèi)涵中蘊藏的向強權反抗以及重視民族關系良性發(fā)展等先進思想,都對今天的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描寫少數(shù)民族的武俠精神的第一人——金庸,在其早期作品《書劍恩仇錄》,便寫了新疆回部富有民族色彩的熱烈動人的生活場景。武俠小說發(fā)展到今天,俠義精神變得愈來愈現(xiàn)代化,影響應該也將長期存在。

四、總結
總之,“琴劍書箱”和文人墨客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有日常生活需要中的必要聯(lián)系,比如擱置物品等,再者就是精神世界上的必要滿足需要這些追求精神充裕必需物品的輔助。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物品和人之間的依附關系,更應該是互相滿足的成就關系——文人墨客的存在成就了“琴劍書箱”的文學品格,而“琴劍書箱”的存在也成就了文人墨客的典型形象以及精神典例。
文人墨客對于“琴劍書箱”的強烈需求以及必要需求,看似沒有必要性,卻是暗藏玄機。而古琴之類附庸風雅之類的物品和佩劍一起出現(xiàn)在同一類人身上,更是一種耐人尋味的歷史現(xiàn)象和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喻世明言》
2、《莊子·大宗師》
3、《讓縣自明本志令》
4、《漢書·貨殖傳·范蠡》
5、《次韻劉貢父省上示同會》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