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宋朝的“懶”詩人,一首詩只寫2句,卻成為了千古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所作的《岳陽樓記》,不僅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還表達了范仲淹的愛國情懷,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為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分憂!对狸枠怯洝肥且黄彼蔚纳⑽,北宋時期的文章承襲晚唐與五代十國的遺風,以駢文為主。

最具有代表的作家有柳開、范仲淹等人,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最輝煌的時期。在北宋時期的詩集中有一首詩極具有特色,全詩僅僅只有兩句話十四個字,也被后世稱之為最“懶”的詩人,可僅僅這兩句詩卻成為了千古絕句,這首詩便是《斷句》其作者名叫蘇麟,這首詩與范仲淹也有著微妙的關系。
慶歷新政
范仲淹年幼的時候由于家庭的緣故,他的母親不得已帶他改嫁,年少的種種經歷磨練了范仲淹的意志,也體會到了人間疾苦,因此范仲淹刻苦學習在宋真宗趙恒時期,他考中了進士,從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此時的北宋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狀態(tài),對外有遼朝與西夏不斷的侵擾,內部則是矛盾重重,百姓生活水平較低,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為此范仲淹開始了改革,史稱“慶歷新政”。
作為宰相的范仲淹很快的就看到了國家的問題所在,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與冗官現象的存在,為此范仲淹采用“精貢舉”與“擇長官”等措施,這些措施精準打擊了北宋的弊端,在非常的時期具有了可行性。

“慶歷新政”初期的時候,范仲淹等人如實貫徹執(zhí)行改革的內容,使得北宋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初見成效,朝廷內部的政治更是一時間變得清明,也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然而實施新政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新政措施很快地觸及到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地主階級是新政實施道路上的重要阻礙之一,這些地主階級根本不管國家的發(fā)展,只顧得自己的既得利益,這就導致了“慶歷新政”的很多措施還沒有實施就被廢除了。

同時宋仁宗趙禎對“慶歷新政”的決心也并不是很堅定,因此“慶歷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然而就在“慶歷新政”結束后,有一場變革即將登上歷史舞臺,那便是“王安石變法”。
“慶歷新政”雖然失敗了,可是卻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

高風亮節(jié)
由于范仲淹的性格過于耿直,在朝廷之上得罪了許多達官顯貴的人,這些人詆毀“慶歷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且指責范仲淹結黨營私,最終范仲淹被宋仁宗趙禎貶到了鄧州。
公元1046年,范仲淹經過長途跋涉抵達了鄧州,此時的范仲淹設立了書院,在空余的時間進行講學,傳授知識,竭盡全力為鄧州發(fā)展。

四年后鄧州被范仲淹治理的熠熠生輝,百姓也非常愛戴范仲淹,然而不久后朝廷中的調離信使得范仲淹不得不離開他所愛的鄧州以及鄧州的百姓,盡管百姓極力的挽留他,無奈之下的范仲淹最終還是離開了鄧州。
著名的《岳陽樓記》便是范仲淹在鄧州時所作,因此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文章。自幼遭受苦難的范仲淹邁入仕途后卻仍然不得志,遭受到了很多阻礙,然而他仍然憑借著內心寬廣的胸襟以及高遠的境界,表達內心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范仲淹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仍然心系百姓,可謂是“北宋第一人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公元1052年此時的范仲淹已經是重病纏身,當他抵達徐州的時候便與世長辭了,此時的他已有六十四歲了。
雖然范仲淹離世了,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所學習,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輝煌的精神財富,是組成中華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蘇麟與范仲淹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是蘇麟所作的《斷句》詩,此詩的大意為好處都被別人所占領了,而自己卻得不到任何恩惠。
蘇麟作這首詩的時候,正值范仲淹離開鄧州抵達杭州的時候,此時的范仲淹已有六十歲了,為了建設杭州范仲淹提拔了很多杭州的官員,因此這些官員對范仲淹很是敬重。

可是只有蘇麟沒有受到范仲淹的提拔,這是因為蘇麟在杭州城外擔任官職,主要負責城外的練兵與治安工作,因此蘇麟并沒有受到范仲淹的任何提拔,處于機緣巧合蘇麟來到杭州處理事務,看到了范仲淹。
于是蘇麟便向范仲淹請教詩文目的是為了提醒范仲淹別忘了給自己升官,當蘇麟見到了范仲淹后,隨即作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首詩句。

這短短兩句的詩,蘇麟運用自然景色的來比喻優(yōu)先靠近某種事物的時候就會先獲得機會,表面上是表達靠近水邊的樓臺可以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迎著陽光的樹木也自然受到很好的光照,因此這些樹木就會先發(fā)芽,形容了春日的景象。
當范仲淹讀了蘇麟所作的兩句詩,憑借著他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瞬間就讀懂了蘇麟想要表達的意思,隨后范仲淹會意地笑了,便說道:“是啊,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因此范仲淹提拔了蘇麟,而蘇麟得到提拔后,盡心盡力為杭州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蘇麟所作的《斷句》詩留給了后世之人驚鴻一瞥,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作。經過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歷史的變遷,這兩句詩也被編組為言簡意賅的成語“近水樓臺”。
不過在這句成語增添了一絲貶義的成分,經常被用于諷刺那些利用方便的職務或者某些方便的事情從而獲得幫助,率先獲得利益。蘇麟用含蓄的表達方式而并沒有直接說了出來,即沒有讓范仲淹過意不去,也讓他看到了蘇麟的才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思想。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