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靈感錄
第六篇 普示現(xiàn) (一)
◆ 中天竺摩竭陀國(在印度)迦布德伽藍(lán)(地名)南二三里路到孤山,其山崇高峻嶺,樹木森林蔥郁茂盛,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面有很多精舍、寺廟,頗極雕刻之工能,正中有一精舍供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體雖然很小但是威神嚴(yán)肅,手持蓮花頂上戴著佛像。時常有人斷食,在這里一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凡有感應(yīng)的人見到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yán)威光赫赫,從像中出來安慰及曉諭其人。從前南海系伽羅國王,一日清晨以鏡照臉卻看不到身體,知道竭陀國多羅林中一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為感動慶幸發(fā)心尋求,既而到達此山確實很為肖似,因此建立精舍,興立種種供養(yǎng)。從此以后,很多國王尚想這種遺風(fēng),于是于側(cè)邊空曠地上,更添建了許多精舍,香花伎樂供養(yǎng)不絕。(西域記)
◆ 印度有一位清辯論師,于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即咒)。絕食飲水經(jīng)過了三年。觀自在菩薩現(xiàn)妙色身,問他有何志愿?答曰:愿留此身以侍慈氏(彌勒菩薩)成佛。菩薩命他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巖執(zhí)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zhí)金剛陀羅尼當(dāng)遂此愿。論師前往持誦了三年,菩薩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巖石內(nèi)有阿素洛宮,你如法請求石壁當(dāng)開,開即進入其中可以待見。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jīng)歷了三年,起初毫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裂開了。那個時候百千萬眾觀看忘記返回,師跨戶告眾曰:我久已祈禱,等待見到慈氏,圣靈警戒保佑,我的大愿斯乃得遂。宜當(dāng)可進入同見佛興。聽到的人莫不驚恐害怕,都以為是蛇窖,恐怕喪失生命,再三的告訴他們,唯有六個人隨他進入,待他們進入后石壁即開起。(唐西域記)
◆ 劉宋時代有一尼姑僧端,廣陵地方的人,其家世代奉佛,姊妹都篤信佛。發(fā)誓愿意出家,但其母和兄已將她許配富室人家,在婚期前數(shù)天,虔誦觀世音經(jīng)淚如雨下,晝夜不休。過了三天之后,于禮拜中見到佛像對她說,你的夫婿命盡,但你須更加精勤勿要心懷憂愁。到了第二天,其婿果為牛所觸而亡,因此得以出家。(比丘尼傳)
◆ 唐朝有一個名叫法常的法師,是南陽白水地方的人,每日課業(yè)行道,六時刻刻自勵,時常于中夜到佛堂中,看見觀音菩薩從外面進來,身相如琦玉佩服著瓔珞,發(fā)出希有晃光很久很久才滅。(高僧傳二集)
◆ 唐朝有一個名叫普明的禪師,本名法京是會稽地方的人,隨從智者大師,到廬山東林寺舉行觀音懺法會,冬月身不棉絮苦節(jié)行道,遇見一僧對他說:你的名字叫法京不太好,可以改名普明,這個名字曉朗照了三世,懺訖啟請智者大師后,于是改名。(高僧傳二集)
◆ 唐朝有個法師法號曇藏,俗家姓楊名叫弘農(nóng),華陰地方的人,年十五歲時有占卦星相的人謂其壽短,他的雙親非常哀痛,即早為之成婚,既非其本愿于是逃亡山林川澤之間,莫知所之但虔念觀音菩薩圣號。適有一人前來告訴他,向西行不遠(yuǎn)有一座寺廟,當(dāng)時聽到有鐘聲尋聲而至,果然見到一座寺廟有僧眾,因此求其為之剃度,便遂其心愿。即遣其出門行走不到百步,回首探望則不見其廟了,行走了很久天乃明亮。(高僧傳二集)
李圓凈居士原著 演培法師白話講述
第六篇 普示現(xiàn) (一)
◆ 中天竺摩竭陀國(在印度)迦布德伽藍(lán)(地名)南二三里路到孤山,其山崇高峻嶺,樹木森林蔥郁茂盛,名花清流被崖注壑,上面有很多精舍、寺廟,頗極雕刻之工能,正中有一精舍供有觀自在菩薩像,軀體雖然很小但是威神嚴(yán)肅,手持蓮花頂上戴著佛像。時常有人斷食,在這里一心求見菩薩。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凡有感應(yīng)的人見到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yán)威光赫赫,從像中出來安慰及曉諭其人。從前南海系伽羅國王,一日清晨以鏡照臉卻看不到身體,知道竭陀國多羅林中一小山上,有此菩薩像,王深為感動慶幸發(fā)心尋求,既而到達此山確實很為肖似,因此建立精舍,興立種種供養(yǎng)。從此以后,很多國王尚想這種遺風(fēng),于是于側(cè)邊空曠地上,更添建了許多精舍,香花伎樂供養(yǎng)不絕。(西域記)
◆ 印度有一位清辯論師,于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即咒)。絕食飲水經(jīng)過了三年。觀自在菩薩現(xiàn)妙色身,問他有何志愿?答曰:愿留此身以侍慈氏(彌勒菩薩)成佛。菩薩命他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巖執(zhí)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zhí)金剛陀羅尼當(dāng)遂此愿。論師前往持誦了三年,菩薩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巖石內(nèi)有阿素洛宮,你如法請求石壁當(dāng)開,開即進入其中可以待見。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jīng)歷了三年,起初毫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裂開了。那個時候百千萬眾觀看忘記返回,師跨戶告眾曰:我久已祈禱,等待見到慈氏,圣靈警戒保佑,我的大愿斯乃得遂。宜當(dāng)可進入同見佛興。聽到的人莫不驚恐害怕,都以為是蛇窖,恐怕喪失生命,再三的告訴他們,唯有六個人隨他進入,待他們進入后石壁即開起。(唐西域記)
◆ 劉宋時代有一尼姑僧端,廣陵地方的人,其家世代奉佛,姊妹都篤信佛。發(fā)誓愿意出家,但其母和兄已將她許配富室人家,在婚期前數(shù)天,虔誦觀世音經(jīng)淚如雨下,晝夜不休。過了三天之后,于禮拜中見到佛像對她說,你的夫婿命盡,但你須更加精勤勿要心懷憂愁。到了第二天,其婿果為牛所觸而亡,因此得以出家。(比丘尼傳)
◆ 唐朝有一個名叫法常的法師,是南陽白水地方的人,每日課業(yè)行道,六時刻刻自勵,時常于中夜到佛堂中,看見觀音菩薩從外面進來,身相如琦玉佩服著瓔珞,發(fā)出希有晃光很久很久才滅。(高僧傳二集)
◆ 唐朝有一個名叫普明的禪師,本名法京是會稽地方的人,隨從智者大師,到廬山東林寺舉行觀音懺法會,冬月身不棉絮苦節(jié)行道,遇見一僧對他說:你的名字叫法京不太好,可以改名普明,這個名字曉朗照了三世,懺訖啟請智者大師后,于是改名。(高僧傳二集)
◆ 唐朝有個法師法號曇藏,俗家姓楊名叫弘農(nóng),華陰地方的人,年十五歲時有占卦星相的人謂其壽短,他的雙親非常哀痛,即早為之成婚,既非其本愿于是逃亡山林川澤之間,莫知所之但虔念觀音菩薩圣號。適有一人前來告訴他,向西行不遠(yuǎn)有一座寺廟,當(dāng)時聽到有鐘聲尋聲而至,果然見到一座寺廟有僧眾,因此求其為之剃度,便遂其心愿。即遣其出門行走不到百步,回首探望則不見其廟了,行走了很久天乃明亮。(高僧傳二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