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還有另一方面的問題亦應(yīng)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可否認,真正意義上的曲高和寡也是影響收藏者們選擇藝術(shù)品的重要因素。這個群落的人們由于自身并不是專業(yè)從事藝術(shù)研究的,對品位太高或較為先鋒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品暫不理解這很正常。對于真正高端或意識超前美術(sh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應(yīng)該允許有一個過程。(凡高的作品百年后才被人們認識和理解便是有力的實例)但令人想不通的是:相當一部分美術(shù)理論研究者、評論家們至今仍停留在只對極少數(shù)被藝術(shù)界和大眾輿論確認無疑的名家們“味如嚼蠟、重復歌頌”的層面上,開口“六法”閉口“師造化”,講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必再加上一句“似與不似”。連遣詞造句、立意觀點皆如別人反復嚼過的口香糖,過了最初短暫的香甜可口,緊接著的淡而無味、苦澀盡出必定令人生厭、欲吐之而后快。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前人評論已多,稍作搜羅拼拼湊湊改頭換面即可成篇!坝投嗖粔牟恕⒍Y多人不怪”,附和叫好、錦上添花總是討人喜歡、絕對安全的。更何況合奏容易獨奏難,要想出新招來也確實不易。因此,他們往往滿足于將自己定位成“某某大師研究者”而沾沾自喜。就象扎在火腿上的麻繩兒一樣只要和火腿粘在一起,似乎也就與火腿同等價值了。(食品店售貨員確也常將火腿和麻繩一起稱重一起計價、買者也傻乎乎按總重量計價付款的。)豈不知麻繩的作用充其量不過是方便掛架晾曬而已。一旦結(jié)束使命,馬上就會因油膩膩臟兮兮而扔進垃圾堆的。
真正的美術(shù)理論家和藝術(shù)評論家倘若不能具備堅實的美學理論、歷史、哲學、文學乃至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綜合性的基礎(chǔ)、敏銳的洞察力、睿智深邃的思考能力以及對藝術(shù)發(fā)展方向具備前瞻性的展望,那就無法對浩如煙海、未成大名畫家們的作品有選擇地從高層面的專業(yè)角度進行剖析、總結(jié)、肯定和指導、推廣,作為中華文化傳承人,這是對歷史的失責。雖說僅以此糊口似乎也不應(yīng)過分苛責,但畢竟是占著茅坑不作為,夜深人靜捫心自問時就難免會有愧疚之感了——盡管在黑暗中羞紅了臉外人也無從看到。從安全、和諧及利益的角度計,“捧角兒”可以理解,這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之一罷。在坊間,“角色”與“腳色”常常是通用的,若常年甚或終身老是捧著那幾只“腳兒”不放,也不嫌膩得慌?
由于他們長年不懈的努力,他們的另一“成功”之處是在“久已定性無疑”的藝壇巨匠中繼續(xù)不厭其煩地鎏金粉飾,使之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完美、直至成佛,最終到達一個神聖而不可褻瀆的高峰供人仰慕、崇拜、學習。這本沒有錯,但以堅不可摧的高深理論和浩瀚的歷史輿論為這些高峰封了頂,至此再也無人能夠逾越,試想,這符合人類進化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嗎?依愚妄見,山峰哪怕高到極致如珠穆朗瑪,也終會有人去征服。它哪怕美到極致也會有陰暗面和裂縫陷坑的。將它們真實客觀地剖析透徹,對后來者登山一定是有所助益的。提一個無知的囈語罷:成立一個研究所或辦一份專業(yè)雜志,吁請一些無私且有膽識的大智慧者專門剖析大師們的不足之處,從理論上提出可提高改進的余地和方向,我想這對推動整個美術(shù)界繼續(xù)攀越高峰善莫大焉。不過,尊敬的美術(shù)理論家們,你們敢嗎?!“君子動口不動手”,你們盡可放開了批評吧,畫家們雖說是“動手”的,但那只是為了畫畫、絕對不會打人的。更何況大師們大都已經(jīng)作古,是無法也絕不會計較你們的。一笑。
真的不敢想象,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發(fā)揚光大而言,如果被收藏而傳世的畫作大都是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三流作品,那是何等可惜和令人心痛、心驚的事!何謂“傳統(tǒng)”?本就是指能縱向的傳下去、橫向的統(tǒng)起來。多少藝術(shù)精粹被淹沒流失了,今后又靠什么去“統(tǒng)”呢?由于“傳”的瑕疵和先天畸形,繼而導致“統(tǒng)”的軟弱無能。作為文化人中的一分子,情何以堪?
盡管體制的光環(huán)和眾多頭銜令人眼熱羨慕甚至心生妒意,但真正有識之士中仍有默默耕耘不問收獲者。(如黃秋園先生等)亦有雖身居“龍?zhí)住比患妓嚫叱屓诉^目不忘者;雖為他們的時乖命蹩而唏噓不已,但終因欽敬而銘刻在心。余以為,這才是當今藝術(shù)界的中流砥柱,是中華美術(shù)的希望所在。從數(shù)量看,他們千百倍于“體制內(nèi)”,縱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也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才是足以匹配整個時代的生力軍;從質(zhì)量上看,他們較少框框條條的制約,心無旁鶩、各自鉆研、各具性格,這樣的萬紫千紅才是真正藝術(shù)的春天。惟有先博大而后精深才是真正的精深。
真正意義上的評論家們理應(yīng)清楚地看到這一大片芳草地,美術(shù)園地中百花爭艷的春天就在這片廣袤的沃土中孕育著。無意中忽視他們是弱智,有意識忽視他們則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對中華文化傳承的犯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