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法/寞笛
尺寸:33cm*33cm
初識菊花,不是見到實物,而是讀到的一則故事與幾首詩文。
據(jù)明代馮夢龍編著的《警世通言》記載,蘇東坡在湖州任職期滿后返京待命,一日親赴當(dāng)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訪。在書房等候接見時,無意間看到了王安石題寫的《詠菊》詩稿——“西風(fēng)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他想這王丞相也太沒有常識了,“黃花即菊花。此花開于深秋,其性屬火,敢于秋霜鏖戰(zhàn),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干枯爛,并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誤了?”這詩有悖常理,當(dāng)然就無法繼續(xù)吟下去了。文人官員畢竟不是純粹的行政官員,他不如;燠E于官場的行政官員們老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那可是有講究的,而他則是想到即來,于是提筆蘸墨,接著王安石兩句詩之后依韻吟出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毙南耄憔筒幻靼浊锘ú幌翊夯菢与S便就能被亂風(fēng)吹落,還是想明白了再慢慢去吟吧!寫好之后,又覺不妥,擔(dān)心王安石責(zé)怪,畢竟人家是丞相,也是大文豪,便不待會面溜之大吉。
后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到黃州上任后,蘇東坡覺得自己道了實情而被報復(fù),心里極為不快。重陽節(jié)后適逢大風(fēng),風(fēng)停之日便與來訪的好友陳季常一道去后花園賞菊,眼前的情景驚得他目瞪口呆:花園里黃燦燦的菊花鋪滿一地,枝上花朵全無!這時才知“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 原來這菊花落不落瓣與品種及生長地的氣候關(guān)系甚大,并非千篇一律也!有人把這個故事歸結(jié)為“吃一塹長一智”,我看甚為貼切。
李清照的《醉花陰》里也有菊:“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重陽佳節(jié),本是親人團聚、相攜把酒、登高共話衷腸之時,但她的丈夫此時不知身在何方?詞人只能在薄霧濃云的陪伴下獨守孤燈,望著香爐里裊裊的青煙消磨無盡的寂寞與哀愁,西風(fēng)乍起,卷簾而入,人憔悴得如一枝瘦弱的菊花!一個閨中少婦如此之愁,豈不令人消魂失魄?我亦方才懂得菊花還可如此來喻作一個相思之人!
讀東晉陶淵明的詩后得知他是第一位頌揚菊花為“霜下杰”的人:“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彼麠壒贇w隱廬山,喜菊、種菊、賞菊,情寄菊花,吟詩自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后人以“菊花神”喻他,真不為過。慢慢地,在人的心目中菊花成了高潔、韻逸,長壽的象征。
受陶潛的影響,歷代文人墨客賞菊贊菊者不勝玫舉,唐代李商隱吟道:“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陶潛曾任彭澤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而《紅樓夢》里,林黛玉在海棠詩社發(fā)表的《七律·詠菊》,在展現(xiàn)一個弱女子詩興大發(fā),繞籬臨霜、噙香對月、吟詩自憐、傾訴秋心之后,掉轉(zhuǎn)筆鋒,來了一個大總結(jié),算是把自陶潛之后人們詠菊贊菊的情形推到了極致——“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
受詩文及典故的熏陶,我對菊花也有了諸多崇敬之意,時時留意市面上小商小販們擺出的菊花,但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一盆盆的菊花固然好看甚至可愛,但怎么也看不出那種傲雪臨霜的氣魄來。深秋之季,一次偶然的機會,同學(xué)們在一家“聚仙園”的飯莊里聚會,這是一個以塑料大棚改建的園子,園內(nèi)長滿了奇花異卉,尤其那片菊園最為搶眼,順著幽幽小徑慢步其間,五彩紛呈,芳香撲鼻,仿佛置身于陶潛、李商隱、林黛玉所營造的那種美妙的情境之中,于是也吟出幾句拙作來:
黃白紫淡一徑幽,
霜重露凝競風(fēng)流。
清照何言黃花瘦,
陶令平章貫千秋。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