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以何為怪?

金農(nóng)作品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于揚州地區(qū)一批風(fēng)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在中國畫史上說法不一,較為公認(rèn)指:金農(nóng)、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八人。
一、鄭燮(xie四聲)——怪在傳奇

鄭板橋行書《難得糊涂》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yīng)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鄭板橋 幽蘭圖

鄭板橋 蘭芝圖
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fēng)格勁峭。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板橋畫竹有“胸?zé)o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鄭板橋 畫竹
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zhì)卻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鄭板橋書法

鄭板橋書法

鄭板橋書法

鄭板橋書法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窮極變化。
二、高翔——怪在淡泊

高翔 福隨春至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

高翔 老松圖

高翔 眉壽

高翔 山水

高翔 山齋讀書圖

高翔 書法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三、金農(nóng)——怪在才氣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八怪之中,他雖不及好友鄭板橋有名,但他以首創(chuàng)“漆書”領(lǐng)袖八怪。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xué)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gòu)思別出新意。

金農(nóng)作品
他獨創(chuàng)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xì),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金農(nóng)作品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fēng)格古雅拙樸。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xì),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
四、李鱓——怪在命運

李鱓芭蕉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fù)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滴跷迨曛信e,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fēng)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

李鱓大吉圖
與鄭燮關(guān)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xiāng)魏凌蒼學(xué)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nèi)廷時曾隨蔣廷學(xué)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

李鱓松樹

李鱓百事大吉圖

李鱓桃花柳燕圖
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fā),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fēng)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fēng)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五、黃慎——怪在悟性

黃慎 陵陽子明得道圖
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shè)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青年時,學(xué)習(xí)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作工筆,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變?yōu)榇止P寫意。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黃慎作品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chuàng)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fēng)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yōu)椤捌坪炼d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fēng)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fēng),”氣象雄偉,點畫如風(fēng)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xiàn)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六、李方膺——怪在倔強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李方膺作品
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cè)蟠曲。
七、汪士慎——怪在其人

汪士慎 竹映湖石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nóng)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

汪士慎 碧桃

汪士慎 梅花

汪士慎 梅花

汪士慎 梅竹圖

汪士慎作品

汪士慎作品
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fēng)雪山林之趣。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于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八、羅聘——怪在使命

羅聘 芭蕉羅漢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

羅聘 觀音大士

羅聘 和合二仙
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tài),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dāng)時社會的丑態(tài)。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羅聘作品
金農(nóng)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nóng)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聘 蘭石圖
“八怪”的共同點
一、坎坷波折的身世
八怪本身,在生活上大都?xì)v經(jīng)坎坷,最后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shù)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于詩文,或表諸書畫。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dāng)時禮教的范圍,并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癡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xiàn)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

李方膺竹石圖
二、獨辟蹊徑的立意
“八怪”不愿走別人已開創(chuàng)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徑。他們要創(chuàng)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隨時俗,風(fēng)格獨創(chuàng)。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xí)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鄭板橋 畫竹
三、不落窠臼的技法
“揚州八怪”都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tǒng),但他們對于繼承傳統(tǒng)和創(chuàng)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

汪士慎 紫藤竹石圖
四、揮灑自如的筆鋒
“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tǒng),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chuàng)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皳P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fā)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愿與人相同,在當(dāng)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dāng)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后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shù)大師。

李鱓竹石圖
五、特立高標(biāo)的品行
他們對當(dāng)時盛行于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fēng)深惡痛絕。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皳P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fā)泄內(nèi)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dá)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揚州八怪大膽創(chuàng)新之風(fēng),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當(dāng)代國畫 常年作品征稿
1、投稿內(nèi)容: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