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蓮54歲借畫寫意,線條讓人著迷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后鄉(xiāng)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云門寺為僧,后還俗,以賣畫為生。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人謂“明三百年無此筆墨”。陳老蓮隱居十六觀圖冊畫名出自佛經《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之法門。

訪莊
圖繪隱居十六觀,故事內容不盡可知。從人物形象看,可能是畫隱士生活中的十六件事。

醸桃
其中固有借古人以點題,又似有老蓮真實生活經歷之寫照。借畫寫意,以寄幽情。十六開中,只有六開有背景,其他則無。
人物造型略有夸張,衣紋細勁流暢,富有裝飾味。

澆書
每開均有作者署名款,末開自識:[洪綬畫贈石天先生,時辛卯中秋。]鈐[章侯]、[陳洪綬印]等印三方。
全畫創(chuàng)意新穎,構圖簡潔,設色淡雅,近似白描。為陳氏人物故事畫精作。辛卯為公元一六五一年,陳洪綬時年五十四歲。

醒石
陳洪綬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其于書法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當驚人的。陳洪綬作書嚴循中鋒用筆之法,他深諳掌豎腕平執(zhí)筆的奧秘。其間雖小有以側鋒取妍處,但他能立即將筆調整過來。如此高超的控筆能力,無疑只能以掌豎腕平執(zhí)筆法為之方可。再有,書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頓挫”、“絞衄”、“呼應”等等筆法要略,在他的運筆過程中,似無一處有缺憾,只是他做了無痕跡罷了,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養(yǎng)至爐火純青境界的具體體現。從其書作中,我們可以感到,陳洪綬作書,心態(tài)是愉悅恬靜、輕松歡躍的,書寫過程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最甜美適暢的享受。

噴墨
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格高大,衣紋細致、清晰、流暢,鉤勒有力度,整體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稱三百年間沒有他這樣格調的筆墨。明清之際,摹仿陳洪綬的畫家多達數千人,其作品和技法遠播朝鮮和日本。陳洪綬一生從事版畫藝術,以書籍插圖的形式廣泛流傳于世。

味象
陳洪綬在人物畫上的成就,壯年時已由“神”入“化”,晚年則更爐火純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誕、變形,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在“化”境中不斷提煉。直到近代,陳洪綬的作品還受到魯迅的極力推崇。魯迅早在壯年就著手于陳洪綬作品的搜集,晚年還預備把他的版畫介紹出來。這一切,都說明了陳洪綬是中國藝術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偉大畫家。

漱句

杖菊

浣硯

寒枯

問月

譜泉

囊幽

孤往

縹香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