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標★
一次,徐悲鴻應邀到上海藝大講課,順便到美術科一年級教室了解學生的情況。當他走到一張素描前時,他停下了腳步,問: “這張畫是誰畫的?”沒人回答。
徐悲鴻又大聲問: “誰叫吳作人?”素描上寫著吳作人的名字。這時一個滿臉稚氣的青年人,從人群中羞澀地探出了頭!笆俏遥沂菂亲魅!碑敃r吳作人還不到20歲。
徐悲鴻當眾表揚吳作人素描畫得準確,并讓吳作人坐在面前,徐悲鴻以他為模特現場畫了一幅頭像素描,為大家講解。徐悲鴻還把自己的住址告訴吳作人,讓他可以隨時到家里來做客。
農民畫家 油畫 114×147cm 1958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十分欣賞吳作人的聰明好學,后來還將自己的油畫畫稿《田橫五百士》交給吳作人和另一個學生王臨乙放大到畫布上。吳作人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學習,正式跟隨徐悲鴻學畫。
徐悲鴻對其影響很大,其“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的藝術主張為吳作人一生遵循。
1934年,吳作人(右)與巴斯天(左)在巴斯天畫室
1930年,也是在徐悲鴻的鼓勵與幫助下,吳作人遠渡重洋去歐洲求藝,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西蒙教授工作室。后轉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進院長白思天畫室學習,曾獲學院金質獎章和桂冠生榮譽。
芍藥與雜花 油畫 53×40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在留學的時間里,吳作人將學到的西方藝術技巧和中國藝術傳統(tǒng)糅合在一起,逐漸豐富了自己的學養(yǎng);同時,在飽覽西方現代美術的光怪陸離之后,更加堅定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入世的繪畫觀。
1934年,徐悲鴻邀請吳作人回國任教的信件
1935年,時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的徐悲鴻,寫信給吳作人,邀請他回國任教。
在齊白石寓所門口與徐悲鴻、齊白石、李樺的合影
祭青海 木板油畫 61×80cm 1943年
領悟水墨真意
吳作人在40年代曾兩次西行寫生,這使得他的藝術生涯發(fā)生了決定性的轉折。
當他西涉大漠,去往敦煌觀摩莫高窟并臨摹壁畫時,他被眼前所見震撼了,他認為敦煌是“世界僅有的最偉大的中國古畫陳列館”。
他激動地寫道:“塑像……雖然項斷肢裂,僅存軀干,終不能晦其神工。尤可驚服者,厥為隋唐雕塑家對于解剖學之認識,對于比例動態(tài)之準確,其觀察之精微、表現之純凈,實可與其前千年之菲狄亞斯及普拉西特等圣手,與其后千年之唐那泰羅及米開朗基羅輩巨匠在世界人類的智慧上共放異彩。”
李約瑟、吳作人、孫光俊、王萬盛(左起)在敦煌月牙泉鳴沙山(路易•艾黎攝)1943年
吳作人在廣漠大氣的懷抱中,發(fā)覺到了中國水墨的語言更能表達自己的心境和意向,中國畫作為中國的文化現象有它不可代替的藝術特色。他創(chuàng)造性地把東西方繪畫觀念和技巧熔為一爐,把藝術創(chuàng)造和人民生活結合在一起,倡導了中國新興藝術的新風。
這一時期,吳作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青藏牧民生活的素描、速寫、水彩、油畫。而西行所見的牦牛、駱駝、蒼鷹、熊貓成為他筆下常見的藝術形象。
重慶大轟炸(又名《重慶廿九年八月廿日》) 布面油畫 80×100cm 1940年
藝術再升華
50年代以后,吳作人以中國畫創(chuàng)作為主,作品完全趨于成熟,風格英姿灑脫,舉簡治繁,風清骨峻,以氣質勝人。此時的油畫則達爐火純青之境,更加富于民族氣派。
齊白石像 木板油畫 113.5 ×86cm 1954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吳作人1954年所畫的《齊白石像》為他的代表作之一。齊白石當時年逾九旬,坐著給吳作人當模特,坐著坐著就打起盹,兀自進入了一個老者的夢鄉(xiāng)。熟睡中的的白石老人嘴唇努著,右手三指一直聚攏而不松開,這是老人職業(yè)性的習慣動作——右手握筆的姿態(tài)和隱現在銀髭下作吮筆狀的嘴神。
這個極為重要的細節(jié),立即為吳作人敏銳地把握住。此畫以純正的西式表現,將一位頗具傳統(tǒng)文人氣質的中國老人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將“油畫民族化”的命題引向了文化重構的開放語境中。
吳作人先生晚年抄錄自己1943年在敦煌時所作的詩《訪莫高窟》
“法由我變,藝為人生”,是他一生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要求。由此,他重視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師造化,奪天工”,以他扎實的西畫基本功,融合中國畫的觀念、技巧,即“心”“意”“思”“氣”,創(chuàng)造自己獨有的繪畫風格。
供養(yǎng)女人莫高窟285 窟(臨) 紙質水彩 27.5cm×39.5cm 1943年 中國美術館藏
他始終認為生活和大自然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每年要用很多時間深入生活,足跡遍及祖國各地。
他說:“我們的藝術從現實中來,從自然中來,這天地是很廣闊的,我們應當做自然的‘兒子’,但不要做自然的‘孫子’!
吳作人在1957年談到藝術風格時曾說:“風格是畫家自己的面貌,既不故弄虛玄,忽此忽彼;也不取泥古不化,套襲仿效!边@段話實際上是他自我風格的詮釋。從他中國畫風格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然天工,絕不故弄虛玄、忽此忽彼的一貫性。
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 油畫 40×53cm 1956年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藏
他的中國畫絕不是以毛筆宣紙畫西畫,既不是“學院派的寫實主義”,也不是反傳統(tǒng)的現代主義。
他筆下的動物形象,沒有套用素描明暗光影的方法,而是以書入畫,以筆墨造型,意在似與不似之間。然而在尊重承接傳統(tǒng)的同時,又絕無泥古不化,因襲模仿之跡,而是采前人之所長,成一家之體。
吳作人是本世紀正在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國油畫學派中獨具特色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時,他又是致力于民族傳統(tǒng)水墨畫和書法研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取得突破性成就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負水女 油畫 61×72.5cm 1946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丁香花與迎春花 油畫 77×91cm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甲胄 布面油畫 61×53cm 1934年
哥薩克兵 布面油畫 150×78cm 1931年
纖夫 布面油畫 150×100cm 1932-1933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上,他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堅持“師造化,奪天工”,在傳承民族文化和書畫審美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創(chuàng)造出筆簡意足、剛健清新的藝術風格,表現出具有時代風貌的人格精神與質樸的生活氣息。
云山千里 紙質水墨 139×69cm 1980年
各位書友怎么看呢?
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免責聲明:本平臺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zhèn)鞑ツ康,不代表本院觀點。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創(chuàng),圖、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系,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如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系我們刪除。
轉自:上海美術觀察
請點下面的 和 ,謝謝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