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清代著名畫家。早年工繪山水,初學(xué)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后改繪花鳥,遠(yuǎn)師徐崇嗣,近學(xué)明人,注重寫生,更發(fā)展了沒骨技法。
清代時,文人墨客崇尚的花鳥畫以水墨大寫意為主,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八大山人”、石濤及揚州八怪等人。
而惲壽平的“沒骨派”卻以“師造化,重寫生”為依據(jù),以寫生為基礎(chǔ),對真實的花卉觀察入微,極力摹寫,故而畫于紙上的作品往往都是活色生香,形似真的。
惲壽平出自書香世家,祖輩多善畫畫,父親惲日初、伯父惲本初,畫的山水都格調(diào)很高。11歲時,明朝滅亡,他只好跟隨父兄隱居浙江天臺山。不久清兵入關(guān),在江浙一帶展開大屠殺,惲壽平跟著父兄一路逃難到福州,之后又輾轉(zhuǎn)到廣州。
15歲時父子幾人在福建建寧加入義軍,參與抗清活動,惲壽平大哥戰(zhàn)死,二哥下落不明,父親因為外出求援逃過一劫,但是父子離散,惲壽平就成了俘虜,去了清兵營。
惲壽平打小就長得非常漂亮,縱是俘虜也掩藏不了他的清秀與眉宇間的貴族氣。又談吐得體,舉止文雅,與尋常人家的孩子很不相同。清軍總督陳錦正好是個沒有孩子的人,眼見一個小男孩如此出挑,便與夫人收養(yǎng)了惲壽平,當(dāng)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疼愛與教養(yǎng)。
四年之后(20歲時),陳錦被家丁刺死,陳夫人帶著他到西湖靈隱寺燒香,竟然巧逢失散的父親。
認(rèn)出惲壽平的父親先未聲張,與靈隱寺的僧人諦暉一番商量之后,僧人便對前來燒香拜佛的陳錦夫人說,從面相上,惲壽平是與佛家有緣的人,但可惜只怕命不長久,出家或能保住可能會早夭的命運。陳錦夫人篤信佛法,流淚將惲壽平留在寺院中離去,這樣父親才出來與惲壽平相認(rèn)相見。
團(tuán)聚后的父子一時也無他處可去,便于寺中生活數(shù)年,這數(shù)年間,父親親自教授惲壽平讀書作詩繪畫,給惲壽平的才氣打下了大好的基礎(chǔ)。居住數(shù)年,待惲壽平長成了青年,父子二人才離開靈隱寺回到江蘇的老家武進(jìn)。在那里,年青的惲壽平認(rèn)識了后來史稱“四王”中的王翚,與王翚結(jié)下了深厚的交情。
王翚才情卓絕,尤擅畫山水,是皇太子胤礽以“山水清暉”褒獎過的人。而當(dāng)時的惲壽平繪畫擅長花鳥,書法與詩文均在王翚之上,已被時人稱為“南田三絕”(南田是惲壽平的名號),二人的志趣,可謂堪堪相投。二人的才華,可說是在伯仲之間。不過他不與王翚相爭,對他說:你的山水已獨步天下了,我是恥于做天下第二的,我還是畫花卉吧。
所以他就一直畫花花草草,把天下之人的花兒都比下去了,成了畫花的第一。
惲壽平終生沒有做官,他恪守父兄不順清朝的意志,不應(yīng)科舉,不考學(xué)士,不趨權(quán)貴,一生自在書寫畫畫,以畫為生,而且他的書信字畫不署清朝年號,只用流年干支來落款。
清康熙二十八年,惲壽平為了其父生平之愿,賣畫籌款購杭州兩處墳地,遷葬其父。因而抱病作畫,以致病倒不起,并卒于白云渡甌香館,終年58歲。
書畫大家蘇東坡曾說“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為此他獨創(chuàng)的沒骨花鳥畫在當(dāng)時與“不以形為重”的主流文人畫相悖,既備受親睞也飽受爭議。
惲壽平在其《畫跋》中說:“沒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數(shù)百年其法無傳。余為古人重開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币簿褪钦f,技法筆墨形態(tài)都是沒有感情的,而打動鑒賞者的是繪畫作品畫者中借物傳遞的情感。確實,書畫的技法繁多,但這些對于沒有繪畫理論和技法的鑒賞之人來說,理性的技法都顯得蒼白無情,而真正讓鑒賞之人感受到畫作的情感,進(jìn)而體悟到畫家情感的,似乎和技法筆墨并沒有多大關(guān)系。
他畫法不同一般,是“點染粉筆帶脂,點后復(fù)以染筆足之”,創(chuàng)造了一種筆法透逸,設(shè)色明凈,格調(diào)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fēng),而成為一代宗匠。
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歷程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在其40歲之前為早期,也屬于探索期,繪畫造型精細(xì)雋雅。存世作品中最早的是其39歲時與唐炗合作祝王翚四十初度的《紅蓮圖》和同年所作的《蔬果圖》。從這些作品的筆法可以看出來,此時的惲壽平正在不斷地對沒骨畫法進(jìn)行探索與實踐。
其40歲至50歲之間為中期,中期作品特點是筆墨清勁、不著痕跡,設(shè)色鮮麗而不俗媚,形象真實而綽約生姿,格調(diào)非常高雅。許多作品似乎在不經(jīng)意中畫出,卻又別有一番韻味,與其早期作品相比更具有藝術(shù)的魅力。
50歲之后為晚期,繪畫給人一種超然脫俗的詩境。其沒骨畫法更加出神入化,格調(diào)傾向于淡雅清逸,筆法用筆方面更加熟練,該時期的作品整體風(fēng)格也偏向淡雅和飄逸。
惲壽平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yán)謹(jǐn),認(rèn)為“惟能極似,才能傳神!薄懊慨嬕换ǎ厥钦刍ú逯恐,極力描摹,必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 筆法透逸,設(shè)色明凈,格調(diào)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fēng),在惲壽平的影響下,由他創(chuàng)立的常州畫派被奉為"寫生正派",并成為清代最有影響力的畫派之一。
《白牡丹》
牡丹花頭多以干墨勾皴,復(fù)以重墨點蕊,莖葉也用淡墨,從而整體凸顯出潔凈、典雅、貴氣,幾片用淡墨掃出的葉子,雙勾留白透出的幾許瀟灑和自信,從容不迫。
《杏花》
此頁杏花用色頗見惲壽平手段之高明,其色彩變化豐富且層次過度自然和諧;花開俯仰向背、左右顧盼,姿態(tài)各異。干筆淡墨勾皴枝干,收筆處見精神。
《蝴蝶花》
花開兩朵,綻放者如紫蝶展翅,且揖讓得法;初開者如紫蝶收翅,花瓣瓣尖攢聚有度,前后掩映。蝴蝶花寬大的葉子、細(xì)挺之莖稈,如拈花佛手般舞動,令人心生敬仰。
《雙清圖》
以淡花青暈染絹地,烘托雙清的花色。梅樹蒼干繁枝,橫斜取勢,其花瓣法南宋揚無咎的畫法,即以墨筆圈線為瓣,線條雅秀雄健,勾勒出花之勃勃生機(jī)。水仙法趙孟堅的白描筆韻,葉片用筆富于急遲、粗細(xì)、頓折諸變化,花兒或仰或俯,或張或合,亦變化多端。
結(jié)語:
有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惲壽平?jīng)]骨花的根本特點在于能以元人幽淡、逸宕、秀雅之筆來作宋院體工整、典麗之畫,以其典型文人畫家的素養(yǎng)、氣質(zhì)和審美理想融合、變革了院體花鳥畫的拘謹(jǐn)、刻板、纖巧和過于綺艷華靡的特點”,而更為深層的意義在于,“其實,只要稍一深入品味,就會感覺到,惲壽平的花卉畫,其色彩韻味是清麗冷艷,整個情調(diào)是在秀麗、明艷、潔凈和淡雅之中蘊含著一種凄涼和哀傷!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