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有朋友感嘆很多搞書畫的藝術家,生前默默無聞,直到死后才名聲大噪,感到尤為可惜。其實在筆者看來,更可悲的就是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后依舊是寂寥得很的藝術家,什么也沒有留下來,這才是真正的可悲。那么這些藝術家為什么會落得如此的下場呢?主要還是因為數學沒有學好。具體情況,且看書法家破石細細道來。 首
-
說句實話,筆者也愛寫詩,不僅早就聽說過汪國真的詩,而且經常在各種書店看到他的作品集,但是始終覺得這人沒有什么厲害的地方。其實,對于詩人而言,不是獲獎,不是出版多少本詩集,而是他們的作品能夠被大家口耳相傳。但是這一點,汪國真的詩很顯然還沒有做到。那么為什么曾經紅極一時的汪詩會逐漸沒落?具體情況且看
-
紀念李敖先生 文/破石 細雨春來潤九州,卻聞斗士命成休。 文章昔日波瀾起,妙語經年笑影留。 傲伴詼諧為絕唱,狂添慷慨亦風流。 可嘆一去空難返,滿目山川不盡愁。 (注:李敖先生逝世一周年,很少有人再去紀念這位故去的大師,時也,
-
《紅燭》(七絕) 獨自高樓空自愁, 紅妝褪盡已深秋。 夜來風雨寒窗入, 一染相思便淚流。 《春歸》(七絕) 已是春歸五月天, 暖云飄蕩水村前。 落花識得東風面, 猶系深情百轉旋。 《過三國遺址》(七絕) 幽園靜處水凄涼, 青鳥三聲木已黃
-
在我們古代出現這樣一個詞語,叫做 “唾面自干”,意思就是別人啐你一口,你不要去擦干,而是等著它自己被風吹干。我之前一直以為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謠言止于智者”。后來我卻發(fā)現事情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做的再好,還是會有人出來批評你,啐你一口,如果你每次都要回擊,那么這樣的糾紛便有
-
在學習柳體過程中,很多初學者經常遇到一些筆法問題,始終摸索不出其中的奧妙所在,經常陷入到困境中,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尋根問源,故而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比如說,在柳體書法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捺筆的“變軌”問題。本文主要就只針對柳體筆法中的變軌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體情況,且
-
近來讀字帖,在提到柳體字的時候,各種溢美之詞甚多,也覺得似乎都有些道理,但是每每看到“中宮緊縮”這四個字的評語,都頗感到意外。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研究柳體字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看看什么字是“中宮緊縮”,這樣評論柳體字,只能說與事實很不符合。其中詳細的情況,且聽書法家趙富忠細細道來。 首先,柳體字的
-
每年春節(jié)在城市里無非就是小家庭的團圓飯以及公共領域的娛樂活動,如看春晚等,基本上也體驗不到傳統春節(jié)的樂趣,總覺得和一般的節(jié)日沒啥區(qū)別,無非人情往來、吃吃喝喝。但是,回想以前的農村春節(jié),那還是保留很多傳統的習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往事,可以拿出來說道說道。
-
《梧桐院落》 作者:趙富忠筆名破石 在滿是堆積梧桐黃的小院落里 只有一扇小窗開向遠方 寂靜的夜就像蟲唱的觸須 在布滿血絲的視網膜里蔓延 那些跳躍的燈光、星光 恍惚中覺得就是人間的布白 院落深深 鎖住的不僅是風
-
提到當代書法,很多人都覺得這將是中國書法史上水平最低的時期,尤其是很多人看了各種展覽,大呼“書風不正”,各種“歪風邪氣”層出不窮。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僅僅將根源歸結為某一單位或部門,未免有些膚淺了。故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研究,我發(fā)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按照發(fā)布時間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