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紅樓是一封柔中帶剛的宣戰(zhàn)書!學者:讀不懂此細節(jié)就讀不懂紅樓夢
曹雪芹一部紅樓夢就給清王朝敲響了喪鐘,真正的清史不在史官的筆下,也不在帝王將相的自我吹捧中,就在這部大旨談情的紅樓夢里,談的是情嘆的是人生無常,王朝末世,在當時正統(tǒng)看來《紅樓》是最失敗的作品,閨閣瑣事,不屑入目,不堪入目,曹雪芹是最失敗的文人,放浪形骸,自甘下流。但是誰都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落魄文人用一部《紅樓》向這群高居廟堂、尸位素餐的蛀蟲,向這個千瘡百孔的乾隆盛世宣戰(zhàn)了!

曹雪芹撕下乾隆盛世和所有人的偽裝面具,把這個社會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看,看清了也就看淡了,所以曹雪芹在一開篇就寫出了《好了歌》,人這一輩子怎么回事都在這首歌里了,縱是帝王將相又能怎樣?最終逃不過荒冢一堆草沒了,縱是家財萬貫又能怎樣?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紅樓》寫的都是美中不足,賈寶玉皮囊雖好卻是閑人頑人,通靈寶玉雖晶瑩剔透卻是閑石頑石,林黛玉才氣縱橫卻偏偏有不足之癥,薛寶釵端莊秀麗卻死活進不了宮,就連紅樓開頭兩位神仙一僧一道也是跛足和癩頭,實在有趣至極,世人都愿皆大歡喜,就出了一個曹雪芹,偏要畫蛇添足,偏要把不美的一點展示給世人看,就連紅樓夢這部巨著也是美中不足,只有八十回,這是冥冥中的巧合?

其實整部《紅樓夢》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個細節(jié)便是美中不足,而正是這種美中不足才盡顯人間百態(tài),就憑美中不足這個細節(jié),就說明曹雪芹寫的不是才子佳人也不是濃情蜜意,而是一個文人對國家的憂思,只不過是假托閨閣之事來暗喻國家命運,但是這仍然逃不過統(tǒng)治者的眼睛,在曹雪芹去世的前六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下了搜毀反清書籍的上諭。曹雪芹的十年心血差點毀于一旦,至今《紅樓夢》只剩下前八十回,讓人不禁唏噓不已。

曹雪芹生前實際上一直沒有放棄對清王朝和自己的希望,雖然他已經預感到了前途命運之悲涼,但是他卻不甘認命,一直努力奮斗,希望能夠有所成就,曹雪芹“補天“之志從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誠《寄懷曹雪芹(沾)》還在安慰他:“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實際上他的好友比曹雪芹看的還明白,曹雪芹的個人奮斗遭遇艱難險阻,敦誠勸他知難而退,專心著書。

曹雪芹亦不負所望,在隱居西山的十多年間,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將舊作《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然而由于過度勞累加上生活環(huán)境十分凄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歲,因幼子夭亡,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大約于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參考文獻:《紅樓夢》《曹雪芹》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