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曹禺:離婚40年,妻子自殺后,拒絕與原配復合,79歲寫信深感愧疚

“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薄茇
說起曹禺,他的名字大家可能沒聽過,但是他的作品一定家喻戶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話劇都出自他的手,而曹禺也憑借《雷雨》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這足以見他在中國話劇史上的重要地位。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曹禺正應了這句話,他雖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婚姻經歷卻十分坎坷。
初見驚鴻一瞥
1910年,曹禺出生在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自幼喪母,家庭氛圍壓抑,所以童年生活并不美好。曹禺能與話劇結下不解之緣,離不開他的繼母薛詠南。
薛詠南癡迷于戲劇,曹禺自小就跟隨繼母看戲,這給他心中種下了一顆名為“戲劇”的種子,隨后曹禺入學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和戲劇有關的活動,曹禺與第一任妻子鄭秀,就是“因戲結緣”。

鄭秀當時還是一名高中生,因為喜愛戲劇便常常偷溜進清華大禮堂看話劇。1931年,她再次偷溜進清華大禮堂,舞臺上正在表演《娜拉》,女主角在聚光燈的照耀之下毫不怯場,演技逼真,整場表演精彩絕倫。
鄭秀的目光始終跟隨著女主角,演出結束后,演員謝幕落場,鄭秀吊了整場的心也隨之落下。這時她突然聽到鄰座清華的朋友說,飾演女主角的其實是個男生。
鄭秀經人介紹,在后臺見到了“女主角”的真容,實在無法將眼前這個沉默內斂的男生和舞臺上大放異彩的女主角聯(lián)系在一起,欽佩之感更甚。鄭秀好奇地看著眼前的男生時,發(fā)現(xiàn)這個男生也在拘謹的看著她。
曹禺受家庭影響,性格十分靦腆,鄭秀利落的性格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在閑暇之余常常想起鄭秀,可是他再也沒有在舞臺下看到過那個清秀女子。

“愛情”“事業(yè)”雙豐收
此后鄭秀忙于學業(yè),再也沒有時間去清華大禮堂觀看話劇,不過次年秋天鄭秀就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法律系,再度與曹禺相遇,而曹禺看到心心念念的女子居然成為了自己的學妹,心中十分雀躍。
1933年,曹禺身兼翻譯、男主角、導演數職開始排演英國話劇《罪》,但是女主角一直沒有合適人員,導致排練工作無法展開,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了鄭秀。將邀請發(fā)給鄭秀時,曹禺的心中是忐忑的,他清楚自己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因此既擔心鄭秀拒絕,又害怕自己唐突的心意被鄭秀察覺。
好在鄭秀本就對話劇十分感興趣,又欽佩于曹禺的才華,便一口答應了邀請。
排練工作有序展開,由于擔任角色的原因,曹禺與鄭秀走得很近,兩人漸漸地互相熟識,鄭秀也在這段時間感受到了曹禺無微不至的關心,并且更加深刻的見識到了他的才華。在話劇上映的前一周,曹禺對心愛的女子表達了自己的心意,鄭秀同意了。
一周后《罪》圓滿上映,在舞臺上,鄭秀與曹禺是無間的合作伙伴,在舞臺下,二人是令人欽羨不已的情侶。

兩人在一起后不久,曹禺以自身家庭經歷和當時社會背景為藍本,開始創(chuàng)作《雷雨》,鄭秀是《雷雨》的第一位忠實讀者,這部經典著作的手稿就出自鄭秀之手。1934年《雷雨》發(fā)表,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極大轟動。
《雷雨》將曹禺推上了巔峰,此時他不過24歲,兩年后,曹禺和鄭秀舉行婚禮,在外人眼里看來,曹禺年紀輕輕就已經愛情事業(yè)雙豐收,實乃人生贏家。
生活不是童話故事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在曹禺身上得到良好的應驗。熱戀中的二人滿心滿眼只有對方的優(yōu)點,在婚后才發(fā)現(xiàn)彼此性格有諸多不合適,曹禺的沉默內斂在鄭秀看來是不在乎,鄭秀的爽快利落在曹禺看來是沒事找事。
禍不單行的是,當時恰逢戰(zhàn)亂,夫妻二人再沒有在學校時的安穩(wěn)歲月,只能被迫南下逃難,最后偏安于四川的一個小城,這一住就是8年。

在這8年間,時常爆發(fā)出的爭吵將兩人的愛意消磨殆盡,然后曹禺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方瑞。方瑞的性格和鄭秀天差地別,周身都帶有南方小鎮(zhèn)的溫婉氣息,曹禺淪陷了,他的四大著作之一《北京人》就是以方瑞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足以見方瑞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鄭秀察覺到了丈夫的異常后前去質問,得知曹禺已經變心后憤怒不已,她不同意離婚,但是這段婚姻已經沒有了感情基礎,鄭秀苦苦支撐多年,自知讓丈夫回心轉意已是無望。
1951年,她同意了離婚,獨自帶走了兩個女兒,同年曹禺和方瑞舉行了婚禮,婚后不久兩人擁有了一個孩子,日子倒也幸福美滿,可惜好景不長。

15年后,那段灰暗的特殊時期到來,方瑞活在擔驚受怕中,身體一落千丈,每日需要服用大量安眠藥才能入睡,1974年,她入睡后再也沒有醒來,曹禺痛心不已。
這時鄭秀回到了母校教書,她的女兒們有意讓父親母親復婚,可是曹禺堅決不同意,枉費了鄭秀癡心一片,并且在1979年與第三人妻子李玉茹結婚。
1989年,鄭秀因病逝世,生前的最后一段歲月里,她一直在回憶與曹禺的那段婚姻,她感到無比內疚,如果當時多理解丈夫一點,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

得知鄭秀去世的消息,已經79歲的曹禺深感愧疚,他曾在寄給次女的信中寫道:“媽媽故去,我內疚很深……你和黛黛小時我未能照護,只因媽媽苦苦照顧,想起這些,我非常愧疚……”可惜那個癡心一片的女子再也聽不到了。
晚年的曹禺身體不佳,甚至連鄭秀的葬禮都無法參加,在醫(yī)院時他常常會想,現(xiàn)在的他有妻子李玉茹照顧,聽說鄭秀終身未再嫁,她當時又該有多寂寞、多痛苦呢?曹禺內疚不已,可是斯人已逝,現(xiàn)在說這些又有什么意義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