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一代大師馬一浮,20多歲喪妻終生未娶,彌留之際自撰挽聯(lián)
縱然情深,奈何緣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這么一位大師。他在哲學、文學、佛學上的造詣都頗深,又精通書法,一生詞作也很多。
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稱得上是一代大師。
他和魯迅先生出生年代差不多,又同是浙江紹興人,可是后來名氣卻遠遠沒有魯迅大。
他就是馬一浮。關于馬一浮,除了在學問上很出色外,他在愛情上也很忠貞,一生只愛一個人。
他的傳奇一生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1883年,馬一浮出生于出生于父親任職的四川省,但他祖籍是浙江紹興。
父親馬廷培當時任四川仁壽縣知縣,母親何氏出生望族,算是一個有文化的女子。
他的三個姐姐也都讀書習字,他的家族“世世以儒學著”,算是一個書香世家了。
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和家中最小的弟弟,他從小備受寵愛,父親對他的教育問題也格外重視。
在他四歲的時候就師從何虛舟先生學習唐詩,五歲的時候他隨父母回到祖籍浙江紹興。
從那以后,他就在紹興讀書,父親為他尋了一位教書先生舉人鄭墨田,鄭先生為他取了一個學名“福田”。

他天生聰慧,鄭先生教的東西他都學得很快,也學得很好。
跟隨鄭先生學了三年之后,馬一浮就出師了,老師表示馬一浮已經(jīng)不需要他再教了。
他的父母都很欣慰?上В谒畾q那年,一直疼愛他的母親不幸離世,他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從此更加發(fā)奮讀書。
因為他知道父親越來越老了,以后的家要靠他來支撐,而那個年代,依舊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又在讀書方面很有天賦,他決定要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這也是他作為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898年也就是馬一浮15歲的那年,他在縣試中位列榜首。

而當時他的老師那位鄭先生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卻被馬一浮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在公示榜上馬一浮的名字顯得格外耀眼。
馬一浮年紀輕輕就考取了功名,聲名遠揚。
他的才情被當時在紹興,很有威望的一位賢達人士,湯壽潛先生賞識。
這位湯先生并不是泛泛之輩,中過進士,后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第一任都督。
就是這樣一位有名望的老先生卻花重金托人說媒,要將自己待字閨中的愛女湯儀嫁給馬一浮。
這位湯小姐也是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溫良賢淑的好名聲的。她與馬一浮一位才子一位淑女,又門當戶對。

他們的婚姻雖然也是包辦的,但也算是一樁美事。
馬一浮對自己的這位妻子也是很喜歡,一見傾心,成親后與妻子舉案齊眉,他們的婚姻流淌著一種碧波蕩漾的怡情。
湯儀也真的是知書達理,溫柔賢惠,對家人十分恭敬,馬一浮的父母、姐姐都很喜歡她,馬一浮對她的愛意更是在相處中日漸加深。
可惜,原以為馬一浮和湯儀能夠“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奈何命運捉弄,湯儀在他們婚后僅三年就因病香消玉殞了。
這對年輕的馬一浮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悲痛過后,馬一浮決定此生不再續(xù)娶,因為他的心早已給了湯儀,無法再接受其他任何一個女人了。
哪怕后來他的岳父心疼他孑然一身居無定所,提出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他,他婉言拒絕,態(tài)度卻十分堅決。岳父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往后的歲月里,馬一浮潛心鉆研學問,真的沒有再娶過妻。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自己對湯儀愛情的忠貞不渝。這樣一段愛情,雖然短暫,但也不失為一段曠世之戀。
在馬一浮的愛妻湯儀去世后,他對婚姻似乎再提不起興趣。
年僅20歲風華正茂之際,心境卻成熟得像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

沒了感情的牽絆,他反倒可以一心一意地去做學問了。馬一浮先生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多,是一位全才。
1903年,他去美國主辦留學生監(jiān)督公署中文文牘。后來又去多個國家學習外語。
他在國外學習了很多西方的先進思想,他在國外自費購買將馬克思的《資本論》傳入中國。
這也是《資本論》第一次被傳入中國,他因此被稱為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第一人。
民國剛成立的時候,他受到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去任民國教育部秘書長。但可能他天性不喜約束,不久便辭官。
后又應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先生之邀,擔任浙江大學講師并為浙江大學作校歌。

說起他與竺可楨還有一段佳話。失去愛妻后馬一浮一直隱居專心做學問,不喜與旁人往來。
竺可楨求賢若渴,想請馬一浮出山去浙大講學,就像當年劉備三顧茅廬一樣,竺可楨請了馬一浮三次,馬一浮才終于同意去浙大講學。
他喜好詩詞,1943年他將自己多年來寫的詩詞編撰成冊。
他對哲學有自己的一番研究,他認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學術之根。
他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哲學思想是完全的唯心主義。
他的書法成就也頗豐。他各體兼?zhèn)溆肿猿梢惑w。他曾為豐子愷撰寫《護生畫集序》。

而與馬一浮的接觸讓豐子愷感受到了他的豐富才學和良好人品,十分佩服他。因此豐子愷贊譽他為“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他在教育方面也作出了貢獻。他在四川籌辦復性書院并任院長兼老師。
他是一位具有隱逸風格的國學大師,倡導傳統(tǒng)教育也就是私塾式的教育,強調(diào)復性、修德。
所以他的學院就叫做復性書院!皬托浴币辉~出自宋儒之學。
馬一浮在這個自己創(chuàng)辦的書院里講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單純的學習環(huán)境。
他在這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六藝”。他的辦學原則就是保持書院的獨立性。復性書院的創(chuàng)辦體現(xiàn)了馬一浮的教育理念。

馬一浮始終主張:“國家生命所系,實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
馬一浮先生是“新儒家三圣”之一,其他兩位是梁漱溟和熊十力,他們二位對馬一浮都有極高的贊賞。
“且喜垂裳天下治,綠楊蔭里看春耕 ”
馬一浮一生先后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這些都是給予他學術成就的肯定。
馬先生所寫組詩《囈語五首》中有這么一句:且喜垂裳天下治,綠楊蔭里看春耕。表達了他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政通人和的由衷贊美。
后來馬一浮先生因胃出血,后諸病皆發(fā)去世,在此前住院期間自撰挽聯(lián) :“大患有生,血氣心知皆病本 ;真如不變,涅槃生死等空花!
馬一浮先生對生死一事都已看透,當真是豁達。

馬一浮一生出生儒學世家,自小聰穎好學,年少才名遠揚。20歲喪妻后終生未娶,對愛執(zhí)著,心無旁騖鉆研學問,學術成就之高堪稱一代大師。他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nèi)與本號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