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現(xiàn)代人“默認”的母親節(jié)。這個節(jié)源自美國一位叫安娜·賈維斯的女士,她為紀念自己的母親、完成母親夙愿,經(jīng)過7年的不斷努力、最終才被設(shè)立的。當然,這個母親節(jié),也被不少國家默認為“感恩母親”的節(jié)日。
雖然我們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母親節(jié),但從古至今,人們對于母親的愛和感恩一點都不比別人少。
沒有母親節(jié),不送康乃馨,古代人如何向母親表達感恩?又是如何為母親“過節(jié)”的呢?看過以后或許就能明白,為何我們沒必要設(shè)“母親節(jié)”了。
海瑞孝母:二斤肉、一個壽
海瑞四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他與母親謝氏相依為命。謝母一邊靠做女紅貼補家用,一邊只身耕種家里十余畝薄田。
只要一有空,她就會親自教海瑞認字,因為家貧買不起書,謝氏竟憑深厚的學養(yǎng)功底口授經(jīng)書。后來她又精心為海瑞挑選老師,謹慎又嚴格,最終成就了明朝著名的“海青天”。
海瑞為官后相當清廉,全靠薪俸維持家用,因為衙門開銷實在大,他就經(jīng)常和仆人們一起種稻麥、蔬菜,上山打柴等,一年到頭也未必吃上一頓肉,民間更有“海瑞三年不知肉味”傳說。
但是在母親過七十大壽的時候,海瑞不但親自上街為母親買來二斤肉,給母親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還即興寫了個狂草的“壽字”作為禮物,引起不小的轟動。
這個壽字由“生母七十”四字組成,還暗含“壽生老百年”五字祝福,并且,這個字無論正看、還是倒看都是“壽”字。海瑞沒錢,卻用獨特的心意向母親表達了感恩之情。
乾隆孝母:一座園、一座寺
普通百姓孝敬母親,不過是小打小鬧、吃喝穿戴,但對于“九五至尊”的皇帝來說,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據(jù)記載,乾隆曾多次為母親賀壽,一次比一次隆重。在他的母親崇慶皇太后50歲生日時,乾隆就曾下令大興土木,專門為母親建造“清漪園”。
待母親游園回宮時,為哄老人家開心,他又找來許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路邊“跪接瞻仰”,光賞賜這些人的銀子就達近二十萬兩,綢緞七萬多匹。
乾隆十六年,他的母親過60歲大壽。乾隆又下令將京城西郊的甕山泊改名為“昆明湖”,把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這還不夠,他還仿效前朝明成祖朱棣為母親建報恩寺的做法,在京城萬壽山前、圓靜寺舊址上,為母親建了一座大報恩延壽寺,作為母親60大壽的賀禮。
乾隆本身并不是位喜歡奢華的皇帝,唯獨在給母親過生日上,常常大操大辦、極盡所能,還曾下詔書稱“以天下養(yǎng)”,意為傾全天下的財力奉養(yǎng)自己的親娘。
白居易以詩勸孝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母親早逝,但他的孝心卻一點不比別人少。他還曾作過一首《燕詩示劉叟》的詩,送給一位劉姓老人。
這位老人的孩子都不在家,只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甚是可憐。白居易聽了他的故事,感覺心情郁悶,便作詩相贈。詩中說: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yīng)知。
借助檐前的燕子,以物喻人,說父母養(yǎng)大孩子不容易,孩子成年后便忘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只顧自己遠走高飛,把年邁的父母留下家中不聞不問,不孝不顧不恭不順。
不過,詩人在結(jié)尾處,也讓“劉叟”反思自己,年輕時是否也像自己的兒女一樣,不顧父母、只身遠走。
其實無論在哪個朝代,有沒有母親節(jié),“孝母”“敬母”都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24孝里有周郯子鹿乳奉親、周仲田負米百里,也有曾子“嚙子痛心”,漢文帝為母嘗藥......這種故事又何止24個、34個......根本講不完、道不盡。
對于我們來說,孝敬父母本來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這種文化也早已融入了每個人的血脈,哪還需要單獨找個日子來孝敬呢?
來源 觀唐舊事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