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1992年,《文化苦旅》問世,十分暢銷,其作者余秋雨隨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xué)大師,影響力席卷全國。
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文壇上余秋雨這個名字卻鮮少再被人提起,仿若從此跌下神壇。而余秋雨從家喻戶曉,到如今的影響力消失殆盡,其中有何玄機(jī)?
文化大師余秋雨
余秋雨于1946年出生,1966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xué)院戲劇文學(xué)系,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xiàn)專家的榮譽稱號......
從余秋雨的人生成長軌跡來看,他的確是一位出色的知識分子,但真正令他擁有"文學(xué)大師"這個稱號的,是他對于中國文化的刻苦考察鉆研。
1991年7月,余秋雨辭去一切行政職務(wù),包括多種榮譽職務(wù)和掛名職務(wù),開始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tǒng)考察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余秋雨這一次踏上文化的旅程,帶回來的就是一部瀝盡心血寫成的《文化苦旅》。
在這本書中,余秋雨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下自己一路所看所想,帶著中國人走進(jìn)自己的文化。毫無疑問,在當(dāng)代作家中,余秋雨是第一個真正"行萬里路,寫萬卷書"的作家。因為題材的新穎,以及其作品中理性至上的態(tài)度,讓《文化苦旅》風(fēng)靡一時,掀起了一股對于中國文化的考察熱。
但遺憾的是,正應(yīng)了"人紅是非多",余秋雨成名后一直處于巨大的爭議之中,而且直到今天,這些爭議都沒能停止,反而將余秋雨從"文化大師"這個神壇上拉了下來,從人人皆知到飽受爭議,余秋雨是怎么一步步墜下神壇的呢?
為何影響力消失殆盡:其作品與本人的爭議
余秋雨自走紅以后,便身處爭議之中,那么身為一位作者,余秋雨身上的爭議自然是逃不開作品的!段幕嗦谩纺軌蚴艿阶放酰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散文形式,對于讀者來說算是全新的散文,并且是邊走邊寫,十分新穎。
但到后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都延續(xù)了這個風(fēng)格,并且文筆都有些千篇一律,這也是為何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并沒有得到巨大反響的原因。
關(guān)于其作品,還有一個爭議,即余秋雨總是將書中的人物,形象等塑造
的
過于完美,這會拉開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因此也不能同魯迅等人的作品一般深入人心。
除了作品的爭議,還有關(guān)于余秋雨本人的爭議。批判他的人時常以自傲、膨脹、不知懺悔等字眼來形容他,這樣的詞語出現(xiàn)在余秋雨身上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是讀者時常在余秋雨的作品中看到他對自己的自夸自吹,余秋雨時常將自己完美化,這就會使讀者反感。
其二,余秋雨曾經(jīng)在汶川地震時發(fā)表了一篇《含淚勸告請愿災(zāi)民》,全篇中余秋雨并沒有站在災(zāi)民的角度思考,而是為官搖旗吶喊。身為人民的作者,余秋雨沒能做到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吶喊呼喚,反而與為官者站在一邊,這無疑會讓他失去自己最需要的跟隨者。
其三,余秋雨曾深陷詐捐門,有記者質(zhì)疑余秋雨只捐款不到6萬,他本人卻默認(rèn)捐款20萬,這樣的事情也讓余秋雨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上這些事件,其實都給余秋雨打上了一個標(biāo)簽:一個不純粹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標(biāo)簽則勢必會讓他的作品不再具有完全的文學(xué)性,也無法深入民眾的心中。
做出爭議行為的深層原因:深受"文化浪潮"迫害
余秋雨深受爭議,是因為他的作品,也因為他自身的一些行為,余秋雨本人的自傲或許是天性使然,但身為作者,卻為官搖旗吶喊的行為,深究之下還是與他在動蕩時期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余秋雨1968年被下放到農(nóng)場服勞役,因為自己的祖父是地主,因此在動蕩時期一直受到批判,在農(nóng)場躲避服役了許久。"文化浪潮"事件對于余秋雨的影響并不小,他在動蕩時期受到批判,萬萬沒想到在改革開放的今日也會成為批判的對象。
在《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一文中,余杰稱余秋雨當(dāng)年所效力的《學(xué)習(xí)與批判》雜志由張春橋、姚文元所控制的"上海市委寫作組"直接管理,這個寫作班子以"石一歌"為筆名發(fā)表大批判文章。
這一文章讓余秋雨身處巨大爭議,關(guān)于余秋雨的身份,階級等標(biāo)簽似乎始終圍繞著他,也令他不得不時常以當(dāng)權(quán)者的角度思考,來保護(hù)自己。
作為經(jīng)歷過十年浩劫時代的老人,余秋雨從來不會提出尖銳的社會問題表明自己批判的立場,在文章中也是對官方的擁護(hù),身處21世紀(jì)的我們,沒有立場、更沒有資格評判余秋雨的行為與選擇。
對于余秋雨:辯證理性的看待他的作品
余秋雨從家喻戶曉到跌落神壇,這一巨大的變化,始終都伴隨著有關(guān)他本人的許多爭議。但其實,迷霧后面的余秋雨本人究竟是什么樣的形象,大多數(shù)人都是不知道的。
那些爭議事件,詐捐門,動蕩時期的遺留問題,被一些人指出,然后誹謗,爭議便鋪天蓋地的往余秋雨身上砸。可那些議論他的民眾,是否每個人都讀過他的作品呢?
對于余秋雨,我們應(yīng)當(dāng)辯證的看待。余秋雨本人有一定的缺點,但他為了文字而奔走四方,苦于鉆研卻是事實,他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貢獻(xiàn)是不容否定的。對于他的作品,其實更要看到其中的出彩之處。
余秋雨的作品,帶著對理性的回歸與思考,他的文筆不浮華也不過分"貧苦",站在理性的角度上,用散文一字一句記錄下文化與感想,其實是能引起國人思考的。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余秋雨的作品符合主流價值觀,能夠被選入教材之中就有其一定的價值。與其聽別人談?wù)撚嗲镉,不如拿起一本余秋雨的書讀一讀,自己去了解這位作家,說不定還能看出另外一種見解。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