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之解讀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句話的關鍵詞“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是天地萬物遵循的自然法則。“幾”是“非常接近、達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達到、符合自然法則”“幾于道”與“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應,因此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
為什么老子說水是“上善”,由此而將水作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導人們效仿呢?為此,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將水被崇尚為“上善”的原由,從功德、特征、性格、行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層次的詮釋?鬃诱f:水有多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萬物,視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視為有義;浩大無盡,視為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視為有勇;發(fā)源必自西向東,視為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視為仁愛。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會感悟、效仿。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