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國倫自1960年16歲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即師從于樊少云與程十發(fā)兩位先生,是畫院以傳統(tǒng)師徒授受形式培養(yǎng)出來的杰出藝術家。樊先生嚴謹扎實、渾厚華滋之功力,程先生化古開今、奇詭清新之畫格,都給了毛國倫豐厚而多層面、立體式的滋養(yǎng)。先輩之身體力行的影響及其注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演習,使其學有本源,同時,對藝術個性之追…
毛國倫自1960年16歲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即師從于樊少云與程十發(fā)兩位先生,是畫院以傳統(tǒng)師徒授受形式培養(yǎng)出來的杰出藝術家。樊先生嚴謹扎實、渾厚華滋之功力,程先生化古開今、奇詭清新之畫格,都給了毛國倫豐厚而多層面、立體式的滋養(yǎng)。先輩之身體力行的影響及其注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演習,使其學有本源,同時,對藝術個性之追求,亦使其高自標識。正所謂“傳承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離宗”。
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全體同學(左一為毛國倫)畫院草坪合影
1961年畫院學員(右二為毛國倫)在畫院花園中寫生
1961, 聽豐子愷院長談藝術,左起依次為:吳玉梅、毛國倫、邱陶峰、豐子愷、陸一飛、姜大中、汪大文
毛國倫之人物畫頗具特色。他巧妙而完美地將西方造型訓練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筆墨相結合,使得其作品于筆精墨妙間真實地顯露出其筆下人物之風骨。他的歷史風俗題材作品,多傾向于以紀念碑式雕塑般的形體,巧妙地再現(xiàn)出其筆下人物的性靈與氣度,從而將歷史之風云瞬間永恒定格于其腕底筆下,如作品《下太行》、《孔子》、《趕場路上》等;其小品類人物畫作品,多突出筆墨趣味,于傳統(tǒng)筆墨和當下審美意趣間尋找著平衡,從而折射出其“傳承不泥古”之藝術追求準則,作品《知人者智》、《猴王戲羅漢》等正堪當此理。其筆墨追求精準到位,用筆用墨于提按起承轉合中盡顯燥潤粗細,疏密開合,可謂吐之于心而抒之于手,達到了作品由點到面皆可咀可嚼的高度和難度。其構圖樣式極具智慧,往往刪繁就簡,以一當十,深得知白守黑、疏密互濟之法門。
下太行 毛國倫 163×190cm 2005年
趕場路上 毛國倫 180×97cm 1982年
猴王戲羅漢 毛國倫 50×50cm 2003年
藝術家最可貴處在于其個性之凸現(xiàn),尤其于平談中凸現(xiàn)個性之藝術家最為精貴。毛國倫即是于平淡中表達其個性的高手,他憑借其實力和悟性,以崇尚恬淡清真之本心,堅定了他的審美取向,堅定了其作品于平淡中體現(xiàn)真、善、美之審美價值。
諸葛亮 毛國倫 130×82cm 1979年
醉白圖 毛國倫 120×120cm
展覽信息
展覽:守望·展望——毛國倫七十回顧書畫展
主辦:上海中國畫院
日期:2014年10月31日—11月14日(周一館休)
時間:上午9:30-11:00 下午1:00-4:30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qū)岳陽路197號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