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欽峰
明朝萬歷皇帝9歲登基。孩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這是關系到國家未來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經過慎重考慮,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時任內閣首輔大學士,是實際上的最高權力者,德高望重,飽學多才,由他來擔任帝師,的確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張居正深知責任重大,親自編訂教材為小皇帝授課,講述歷代帝王治國經驗。除此之外,他還任命了5名主講經史的老師、兩名書法老師,并設立起居注官,每天記錄小皇帝的一言一行,監(jiān)督學習情況。
小皇帝的學習任務很重,每天起早貪黑,誦讀經史,練習書法。次日考核功課,如果倒背如流,張居正就會大加鼓勵,稱頌天子圣明;如果背得結結巴巴,他就以帝師的身份嚴加質問,絕不含糊。
在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下,萬歷學習進步很快,尤其書法精進,10歲就能寫一手好字。萬歷最喜歡書法,還把自己臨摹的字帖賞賜給大臣。張居正見此情景,卻憂心忡忡,小皇帝將來長大后要管理國家,凡是與治國無關的,都是無用的學問,必須全部排斥。從此以后,張居正取消了書法課。小小年紀的萬歷根本無力抗爭,不得不放棄了心愛的書法。
有一次,萬歷童心大發(fā),逃課去與宮女太監(jiān)們玩耍打鬧。張居正得知后,竟如臨大敵,當作國家大事,馬上向太后匯報。結果,萬歷被罰向太后下跪,并向老師作書面檢討。
為了把小皇帝教育成才,張居正殫精竭慮,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簡直操碎了心。他深信嚴師出高徒,經過這種嚴格的教育,萬歷一定能成長為一代明君。
不料南轅北轍,事與愿違。
萬歷親政后,就要把孩童時欠下的玩兒耍債一并要回來。他20多年不上朝,寧愿深居后宮與太監(jiān)宮女們嬉戲玩耍,打發(fā)無聊時光,也不理朝政,甚至不任命國家官員,導致國家機關長期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從萬歷開始,明朝逐漸走向衰敗。雖然此后還延續(xù)了三代皇帝,后世史學家大多認為,明朝實亡于萬歷。倘若要再往前追究的話,張居正難辭其咎。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作為帝師,卻是一個失敗的教育者。
像萬歷這樣,曠日持久消極罷工的皇帝,世所罕見。造成這種歷史奇觀,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張居正的教育方式難辭其咎。他天真地以為,小皇帝就是一臺機器,只要拼命灌輸,按部就班裝上一套先進的操作系統(tǒng),就能快速高效地運行。卻忽視了一個簡單的邏輯,萬歷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孩子 ,其次才是皇帝。連人都弄得不正常了,還談什么成才,哪來的好皇帝?張居正身為帝師,雖然動機美好,用心良苦,可惜用力過猛,矯枉過正。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終于釀成災難。
400年后,世間已無張居正。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仍會看到,歷史在重演。為讓孩子成精英,不少父母化身張居正,對孩子急功近利地耳提面命,其結果是可預見的悲劇,實在可悲可嘆。
才智心:“人才”這兩個字,本身就揭示了成為人才的關鍵因素,即首先成為“人”的人,才能成為可造之才。
許多人所說的“培養(yǎng)人才”,其實是對“人”暗含貶義的稱呼,是通過在表面上對人褒獎,在本質上卻把“人”降格為工具的過程。許多教育者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都是用為對方好為借口,而把別人當成了實現自己某種價值觀的工具。他們通過在“人”身上添加“才”的過程,而讓人最終無法成為“人”,以更有利于實現自己的險惡居心。
即使在內心中確實懷有良好的目的,不能讓人率先成為“人”,自己的目的也一定會以悲劇收場。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