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解語
立春不僅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nóng)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nóng)家歲首又謀耕!保ㄗ蠛铀。在氣候?qū)W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fù)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zhì)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yù)祝明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绷⒋浩陂g,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ji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陸續(xù)開始。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jié)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tǒng)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官方和民間活動
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并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逗鬂h書·祭祀志》:后世延續(xù)。
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春社:民間游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云氣,占歲成。
朝賀:《夢梁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周禮設(shè)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征性的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fù)生產(chǎn)耕種的信號。
春游: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
典籍記載
立春,正月節(jié)。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xù)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jié)于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官方活動
流內(nèi)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shè)之福寧殿庭!A(yù)造小春牛數(shù)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zhí)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yù)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shè)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nóng)、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nóng)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wù)農(nóng),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zāi):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tǒng)管農(nóng)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nóng)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nóng)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焙笫罋v代封建統(tǒng)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yīng)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nóng)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xiāng)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四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guān)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五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六種迎春花:
七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應(yīng)景佩飾:
婦女剪出各種春天動物的勝裝飾在家里,或貼在門窗屏風,或戴頭上。
一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
1立春幡: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彼巍ば翖壖病稘h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2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漢,至唐、宋時,春幡之制作更為精巧!逗鬂h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鼻笆衽镀兴_蠻》詞:“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郁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后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yōu)獒伲m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于首。”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彼沃苊堋陡纱練q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zhí)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彼卧獣r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斗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稓q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泵鳌蹲弥兄尽罚骸傲⒋褐畷r,……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于首,以應(yīng)節(jié)景!泵魃虬瘛锻鹗痣s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弊钤绱横π螒B(tài),應(yīng)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后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節(jié)時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立春時節(jié),漢族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征物。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qū),傳統(tǒng)的立春時節(jié)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志。
二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fā)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眿D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三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qū)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飲食
一、春餅:餡(蘿卜,豆芽,豆子,為主)
二、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三、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四、咬春(吃蘿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五、面蠶
節(jié)氣養(yǎng)生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yǎng)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6]
立春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于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fā)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并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shù),對預(yù)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fā)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6]
中醫(y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揮發(fā)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能,還有促使血凝塊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揮發(fā)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壓、鎮(zhèn)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類食物有些抵觸,這時可把芹菜、姜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來炒飯。此外,將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但烹飪時間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zhì)保留越少。
立春之后依然比較干燥,喝花茶可以幫助驅(qū)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內(nèi)的寒氣和邪氣。由于每一種花、草都有其相應(yīng)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當,花草茶的確有一定的保健療效,但需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進行調(diào)整,飲用過量也會造成身體不適。性溫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時,那些藥性溫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除了藥性搭配,喝花草茶還需注意身體狀況。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特別的功效,所以在選擇時,一方面需分清自己的體質(zhì)情況,如熱性體質(zhì)的人,宜選用性寒的花草,而虛寒體質(zhì)的人則適用性溫的花草,對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則大多都可選用。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藥物,選用花草茶更應(yīng)慎重。
諺語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里沒有計,三人肚里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jié)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chǎn)措施千萬條,不誤農(nóng)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立春不僅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nóng)家播種。故《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nóng)家歲首又謀耕!保ㄗ蠛铀。在氣候?qū)W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fù)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zhì)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yù)祝明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绷⒋浩陂g,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ji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陸續(xù)開始。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jié)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tǒng)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官方和民間活動
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并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逗鬂h書·祭祀志》:后世延續(xù)。
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春社:民間游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云氣,占歲成。
朝賀:《夢梁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周禮設(shè)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征性的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fù)生產(chǎn)耕種的信號。
春游: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
典籍記載
立春,正月節(jié)。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xù)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jié)于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官方活動
流內(nèi)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shè)之福寧殿庭!A(yù)造小春牛數(shù)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zhí)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yù)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并設(shè)春官然后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顒又饕校
一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nóng)、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nóng)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wù)農(nóng),莫誤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zāi):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tǒng)管農(nóng)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nóng)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nóng)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焙笫罋v代封建統(tǒng)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
民間活動
一游春(探春、游行):縣里活動之后,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游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yīng)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nóng)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xiāng)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四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guān)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五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六種迎春花:
七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應(yīng)景佩飾:
婦女剪出各種春天動物的勝裝飾在家里,或貼在門窗屏風,或戴頭上。
一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
1立春幡: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彼巍ば翖壖病稘h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2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漢,至唐、宋時,春幡之制作更為精巧!逗鬂h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鼻笆衽镀兴_蠻》詞:“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郁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后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yōu)獒伲m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于首。”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彼沃苊堋陡纱練q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zhí)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彼卧獣r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斗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稓q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泵鳌蹲弥兄尽罚骸傲⒋褐畷r,……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于首,以應(yīng)節(jié)景!泵魃虬瘛锻鹗痣s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弊钤绱横π螒B(tài),應(yīng)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后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節(jié)時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立春時節(jié),漢族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征物。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qū),傳統(tǒng)的立春時節(jié)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志。
二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發(fā)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眿D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于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志。
三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qū)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飲食
一、春餅:餡(蘿卜,豆芽,豆子,為主)
二、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三、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四、咬春(吃蘿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五、面蠶
節(jié)氣養(yǎng)生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yǎng)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6]
立春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于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fā)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并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shù),對預(yù)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fā)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6]
中醫(y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揮發(fā)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能,還有促使血凝塊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揮發(fā)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壓、鎮(zhèn)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類食物有些抵觸,這時可把芹菜、姜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來炒飯。此外,將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但烹飪時間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zhì)保留越少。
立春之后依然比較干燥,喝花茶可以幫助驅(qū)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內(nèi)的寒氣和邪氣。由于每一種花、草都有其相應(yīng)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當,花草茶的確有一定的保健療效,但需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進行調(diào)整,飲用過量也會造成身體不適。性溫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時,那些藥性溫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除了藥性搭配,喝花草茶還需注意身體狀況。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特別的功效,所以在選擇時,一方面需分清自己的體質(zhì)情況,如熱性體質(zhì)的人,宜選用性寒的花草,而虛寒體質(zhì)的人則適用性溫的花草,對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則大多都可選用。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藥物,選用花草茶更應(yīng)慎重。
諺語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里沒有計,三人肚里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jié)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chǎn)措施千萬條,不誤農(nóng)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