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經典語錄1000句 布施,不是說你布施的錢愈多,你將來得到的愈多,不是這樣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如果你布施的錢財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誠,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 布施供養(yǎng),幫助別人,佛教我們一個原則,盡心盡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為什么?你已經有負擔了,你就有過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點,我能過得去,我能夠節(jié)省一塊錢,這一塊錢功德就不小。 學佛人平時修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在的善果,不求這個福,修福不愿意享受這個福報,愿意在什么時候享?留到臨命終時享。為什么?臨命終時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是大福報。 意有三種惡業(yè),貪心、嗔恚、愚癡;反過來是三種善業(yè),不貪、不嗔、不癡。今天我們要成就自己,不修十善怎么行?佛在經上常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相應,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不相應,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沒份,將來果報在三途!口有四種惡業(yè),妄語是說話不誠實,存心騙人;兩舌是撥弄是非,說人家壞話;綺語是花言巧語,誘惑眾生;惡口,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反過來就是四種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身的惡業(yè)有三個,殺生、偷盜、淫欲;反過來就是身的三善業(y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你看這個標準多么簡單!這個標準的境界淺深廣狹,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緣、程度。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實質,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學的全都是福德,沒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轉變成功德。 我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祈求佛菩薩藉我這個身體跟大家講經說法,我這樣干了幾十年。所以,經講出來,這兩個小時講完了,我下來之后,你們要問我:“法師,你講些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我不曉得。 什么是開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啟用典禮的時候,把佛像供養(yǎng)的意義跟大家說明白,這就是開光。譬如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我們見到這個佛,我們就覺而不迷,覺就是光!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凈,你就想到,開自己的光,我對自己要清凈,對別人要仁慈。 一定要曉得,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們心不清凈,你再聰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我們多讀一點佛經,多聽、多記一些,以為自己智慧開了,錯了,那是記問之學。智慧開了,你煩惱、無明沒斷,要曉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辯聰”。 每天不一樣,這個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我們現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個星期都有進步,進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點小進步。心愈來愈清凈,業(yè)障愈來愈少,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樣修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離苦得樂、法喜充滿。 什么是業(yè)障?業(yè)障是起心動念。業(yè)障消除了是什么現象?心是平靜的,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分別,不會執(zhí)著,不會起心動念。 我們自己得到了,知恩報恩,我們要怎樣報佛恩?我們要幫助佛弘法,推廣佛陀的教學,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就是報佛恩。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離苦得樂?佛用的是教學。佛首先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個善法是什么?十善業(yè)道。 慳貪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慳是吝嗇,貪是貪求,貪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給人,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叫慳貪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就在此地。 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財力、勞力,很細心地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幫父母改掉不良的習氣嗜好,這是法布施;你能夠使父母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布施從哪里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 布施,這里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里面有內財,有外財。什么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用我自己的身體勞力、智慧,為大家服務,這屬于內財。外財要布施,內財也要布施。 布施不是貪圖果報的,貪圖果報,這個心不善,不能說沒有果報,果報很小,微不足道;歡喜布施,不求果報,果報才殊勝。 你在佛門修福,將來福報在哪里?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你修上品十善,你將來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來生到人間來享福,你不失人身。 念佛的時候,不見能念之我相,也不見所念的佛相,中間也不見所執(zhí)持的名號,這叫“三輪體空”。 我們修布施的時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這些物”,這叫“三輪體空”。 要積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機會,還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講要種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種在福田上?你要認識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別。 釋迦牟尼佛講得好,不是他一個人,他后頭還有一句話,叫“是諸佛教”。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們教化眾生也就教這三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世間第一樁事業(yè),真正有價值的事業(yè),真正有意義的事業(yè),莫過于教育。你看這些從事于教育工作的人,為國家、為社會,奠定和平、安定、繁榮、興旺、幸福的根基,他們在播種、在造福,讓大家享福,所以這是無比殊勝偉大的事業(yè)。 佛菩薩沒有自己,真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是沒有空間,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佛菩薩徹底放下,心里頭不執(zhí)著這些相,所以他見性。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布施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與人之間往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夠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處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會跟別人發(fā)生沖突,利益沖突! 我們用一個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是好人!佛經里面跟我們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學佛五十年,在這兩句話當中續(xù)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能入佛門,才能進入佛菩薩的俱樂部。 世出世間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無過于幫助眾生覺悟。所以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眾生。 佛教初學,意業(yè)教給我們不貪、不嗔、不癡;語業(yè)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身體造作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是善業(yè),還不是凈業(yè)。 身為佛弟子,自己真正確確實實明了、覺悟,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一定要去做,諸佛菩薩是教我一個人的,不是教別人的;別人做不做,與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一切建筑,石窟里頭、大樹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眾圍繞,就講經說法,那就是道場。所以要懂得“道場”兩個字真正的意義。 佛法的修學,同學們特別要注意,佛法叫“內學”。內是什么意思?內是觀察自己。觀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過太多了,什么叫不見?不是你眼睛沒看見,不是耳朵沒聽見;眼也見,耳也聽,眼見耳聽為何不見?心清凈,沒有放在心上。 我們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大眾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里面清清凈凈。我們與人無爭、于世無求,二六時中,心里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什么都沒有,這樣就好。 上善是根本善,我們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里頭沒有一個惡念,對人、對事、對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哪些是惡?哪些是善?貪嗔癡是惡,反過來,不貪、不嗔、不癡,這就是善;殺盜淫是惡,不殺、不盜、不淫是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惡,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善。 古人說,“三天不讀圣賢書,面目可憎”,現在人處今天這個社會,一天不聽經,就被境界所轉,這是真的。 凡夫之所以會退失道心,天如禪師說得好,有退失的因緣!耙颉笔菍τ谟钪嫒松览怼⑹聦嵳嫦鄾]有真正明了;“緣”是內有貪嗔癡、自私自利,外面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內緣外緣都不善,你怎么會不退轉? 世尊給我們做示范,我們看到善財一生成就,《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說明行不難。你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徹,你是一知半解。 “知”,真的是太難了,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靶小,實在講一念之間,那個念頭一轉,即身成佛。 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舊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沒有徹底放下。雖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學,過在哪里?過在不精進、不勇猛、不堅定、不長久,沒有長遠心。 過去造作的罪業(yè),不要去追悔?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賴耶識的罪業(yè)就愈來愈多了。 佛在《大集經》里面說得明明白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我們來修凈土,正是依教奉行,這是如來的好學生。 眾生接觸外面境界,往往先入為主,如果他一開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這邪法當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認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觸的不一樣,他就會排斥。 為什么他(周利盤陀伽)這么愚癡?佛跟大家說,他前生是三藏法師,世出世間法都通達,由于吝法,教別人不肯完全教,自己要留一手,所以得愚癡果報。 諸位同修要記住,無論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學東西一定要專,你才會有成就;你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當然就困難,所以必須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處。 把心專注在一處,心就不散、不亂,一心不亂,效果就很不可思議。因為一心生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 佛法講業(yè)報,有共業(yè)、有別業(yè),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造罪業(yè),這是共業(yè),我們也沒辦法不能不受牽連;我們自己不造,這就是別業(yè)。在這個共業(yè)苦難的社會當中,我們還能夠僥幸平平安安度過,這是別業(yè)果報。 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到處都有災難,隨時都有災難,我們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這就是境隨心轉。所以,災難雖然頻繁,大家也不必驚慌;真正值得驚慌的,是我們的貪嗔癡慢沒斷,這個事情才是大事情! 我們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來,做出來是自度,做出來給別人看是度他。在今天這個世界弘揚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來給別人看,用口說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世尊教學四十九年,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實真相徹底明了通達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你能放下執(zhí)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zhí)著,你就成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世尊在《華嚴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觀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那他為什么還做壞事?還要搞六道輪回?這是因為他迷了自性,把佛的國土變成了六道輪回。 知過就是覺悟,改過是真正修行,是真實的功夫。必須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過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會起求醫(yī)的念頭,這個病一天一天惡化,最后就無藥可救了。 眾生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換句話說,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這個人就覺悟了,我們一般講開悟,開悟是這個意思。 佛講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是無量煩惱的歸納,并不是只有八萬四千。佛是大醫(yī)王,能治一切眾生的病。八萬四千煩惱是病,八萬四千法門是藥,佛用各種法門來對治不同根性眾生的病。 古人講,“三天不讀圣賢書,面目全非”,這個話什么意思?這話的意思是說,三天不讀圣賢書,不接受圣賢人的教誨,煩惱習氣都現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轉了。 拜佛,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像對佛這樣的恭敬。我們以誠敬心處事待人接物,無論順境逆境都用真心,這就是拜佛。 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顛倒,這就是修慧。 經選一部,天天念它,念到熟悉,不要求解,為什么?經里沒意思,你求什么解?你所了解的統(tǒng)統(tǒng)叫打妄想。開經偈講“愿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都是胡思亂想,決定不是如來真實義。 我們今天學佛,受佛法熏習的時間太少了。一般學佛的同修,一天當中,只有一、二個鐘點是佛法熏習,還有二十二、三個鐘點是貪嗔癡慢煩惱熏習,這樣子學佛,要想成就太難!所以我勸同修們,只要一有空,就要念佛、誦經、聽經,以彌補聞法之不足,這樣我們熏習佛法的時間,才能得以延長。 大乘經里面,佛告訴我們:無佛亦無魔。佛跟魔是從什么地方區(qū)別?著相就是魔,離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執(zhí)著,魔也是佛;你若執(zhí)著,佛也是魔。 佛在《楞嚴經》給我們說過,境界現前,無論是佛境還是魔境,都不要去理會;也就是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叫好境界。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就著魔了,佛來也是著魔。 佛的神通能力比魔還要超過,但是為了避免魔冒充佛,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教學。魔不能教學,講經說法他不行,他對這些道理不懂,他只有法術,所以佛絕對不以神通做佛事,這個一定要知道。 如果我們煩惱斷盡,六波羅蜜也就沒有了。六波羅蜜是藥,煩惱是病,你有病吃藥;病好了,藥就不要了,藥要丟掉。所以《般若經》上才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你好心對人,人家惡意相向,你學了佛,知道這是宿世因果,知道過去自己對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對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報復,那好了,這個帳還在,來世還要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你覺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就變成智慧,所以煩惱跟智慧是一體之二面。轉煩惱為智慧,就在迷悟之間。所以你現在煩惱多不要怕,只要你學會轉。學佛就是學轉變,把煩惱轉變成智慧,把凡夫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這叫會轉。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了智慧,不但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宇宙之間一般人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究竟圓滿的智慧,佛說一切眾生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遜色,為什么你今天智慧沒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變成了煩惱。 錢財,自古以來稱作“通貨”。“通”是流通的,錢財從你面前流過,你以為是你的,哪有這個道理!要曉得,從我面前流過,流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可以支配它。支配什么?支配它流的方向,這個我有權。我不能留住它,但是我有權利支配它流動的方向。我讓它流到善的方向,我就積了德,我就積善積德了;如果我把它導入惡的方向,我就造了罪業(yè)了。這是真理,這都是事實。 一定要知道,道場的功能是教化一方!能勸這一方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道場建的有功德;如果這個道場做不到這樁事情,甚至于把眾生修行道路指錯,那他要背因果責任,這個因果責任都是在地獄。 佛門有個俗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為什么會墮地獄?本分的事情沒有盡到,心里面貪嗔癡慢沒斷,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道業(yè)荒廢掉了,所作所為都是罪業(yè)。 現在是末法時期,法弱魔強,許多出家人拿佛法當做求名利的工具,這些出家人就是佛經里頭常講的“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些人是不是真正出家人?不是的,他是魔王波旬的子孫。他也剃頭受戒、披上袈裟,但他不是真正出家人,他是來破壞佛法的,這是魔滅佛的唯一手段,經典上都有記載。 我們看到很多不學佛的人著魔,學佛著魔的也不少,這是什么原因?我們懂得,他的心不正,妄想雜念多,貪嗔癡慢重,是他這個心感應妖魔鬼怪,這個事情麻煩大!現在社會是亂世,妖魔鬼怪充斥在這個世間,你一念不正,就落在魔掌里面。你出不了魔掌,你被魔掌控制,這個很痛苦! 現在是末法,末法里面,也有正法、像法和末法。哪些是正法?真正通達佛理,依教修行證果者,這是末法中的正法。對于佛法有信解,不能夠依教修行,這是末法當中的像法。這些人不能說沒救,只要他一念回心,愿意求生凈土,臨終十念一念也必定得生——這個是阿彌陀第十八愿。什么人沒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凈土的人沒救。這是末法當中的末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是“練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里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么樣的業(yè)障都沒有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干什么?為什么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功德利益,就要認真地去修行。修行從哪里修?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頭、妄念。怎么樣把妄念打掉,這叫從根本修。 什么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什么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這是妄念,給諸位說,這是大的妄念。 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是我們真心自性里面本來具足的。你看得很多、聽得很多,記得很多,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從外頭來的,都是從妄想來的。要知道,妄想是煩惱的根源,它障礙你的自性,障礙你開智慧,障礙你開悟。 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作水,心水,水不動的時候,平靜,它的作用就像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智慧。心里面心水起了波浪,也有作用,也能照外面境界,只是照得支離破碎,不是完整的,所以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也知道一些,但是不完整。我們現在這個心水起波浪,煩惱重的是大風大浪,煩惱輕的是小風小浪,總是不平靜,所以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 我們曉得,所有一切法門,在今天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成佛的,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已經學佛的人。他不能接受,那他有障礙;他有障礙,我們要有耐心慢慢地等,等他業(yè)障消除之后,他就會回頭。所以要有耐心,要能夠歡歡喜喜地去幫助他。 能幫助人覺悟,這個福報就太大了,為什么?改變生活的品質是要靠智慧。有智慧,他樣樣都能夠得到;沒有智慧,怨天尤人,這是造罪業(yè),他的果報,苦上還要加苦,現在苦,來生更苦!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這前世的因,你看看現在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來世什么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是。 釋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講經、不說法了;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到處奔波,熱心教誨,可見事沒有放下。所以佛教我們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煩惱、放下欲望,回歸到自性——這是佛的意思,我們要懂。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負責任。不負責任,那又錯了,世間人會說“不能學佛,你看學佛了,連家都不要了,兒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養(yǎng)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這把佛教形象破壞了,這是不可以的。 你可以成就佛學,在佛門里面做一個專家學者,在大學里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你可以做個教授,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你的貪嗔癡慢還有,不但有,還很嚴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學,你不是學佛。 “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貪嗔癡慢、五欲六塵”這十六個字,是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兩個,無論你怎樣精進努力地修學,你都不能成就。 我們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誨,念念不忘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這個叫學佛。 無論什么事情,看淡一點好,不要太認真,心地愈清凈愈好,心量愈大愈好,為什么?與自性相應。 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動它?就是愛欲在推動。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家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我們聽起來好像是很矛盾,其實它有道理,就是慈悲跟方便都要建立在般若波羅蜜的基礎上。 內心沒有這個對立的念頭,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從內心發(fā)出慈悲,發(fā)出歡喜心,誠誠懇懇地幫助別人,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就叫慈悲。 我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個心態(tài)要不得,為什么?這是往生凈土的障礙。愛惡的念頭一天一天比較淡,歡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點,討厭的人現在也不討厭了,我們功夫有進步。如果你修行,念佛念得再多,拜佛拜得再勤快,討厭的人更加討厭,喜歡的人更喜歡,這就糟糕了! 佛門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的慈悲。這個慈悲心是從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沒有說對這個我特別喜歡,那個討厭,沒有。 真正佛弟子,第一個對于佛陀真誠的教誨,要深信不疑;第二對于佛所講的道理,要透徹地理解;第三個佛所說的至善的行為,要真正做到。 “心遍一切處”,所以動一個善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善與善相感;起一個惡念,惡念也一樣有感應,惡與惡相應,想到這個地方就寒毛直豎,真的可怕! 佛與眾生都是心變的,在覺悟的時候就叫“佛”,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就叫“眾生”。 正覺,梵語講“三菩提”,是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地位;正等正覺叫“三藐三菩提”,是菩薩的地位;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在佛經里面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學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道輪回是從哪里來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的,而是你自己造的。自己怎么造?是你自己的煩惱造的。 諸佛菩薩千經萬論,無量劫的教導,無非是告訴我們這么一樁事情,無非是勸導我們看破、放下而已。看破什么?萬法皆空。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一切都看破放下,你就會大徹大悟,你就會得大自在! 佛法的修學,實在說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樣的。世間法,一個人在世間,一生富貴、事業(yè)、學業(yè)成就與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 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說廢話了,你的業(yè)障豈不就消除了?我們天天想求消災,用什么方法?念佛就是最好的消災方法,最好的消業(yè)障的方法,問題是你要會念!什么叫會念?念頭一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念佛叫會念。念久了,你一切妄想都沒有了,業(yè)障都沒有了,你怎么不自在? 古大德教我們多念佛,諸位要曉得,念佛就是消業(yè)障,為什么?你起心動念打妄想就是業(yè)障,你一天到晚講廢話是業(yè)障。 憶是什么?心里面有佛。念是什么?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掛在口上?诶镱^阿彌陀佛,心里頭還打妄想,那有什么用處?沒有用處。 念佛人一定要定早晚課,早晚課決定不能缺。早課是提醒我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遵守佛菩薩的教誨;晚課是反省,是檢討。 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我的自性,叫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什么?是我的心,唯心凈土。換句話說,我心里面如果沒有分別執(zhí)著,現的國土就是極樂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知道這樁事情,的確非常幸運,才曉得怎樣才能證無上菩提,怎樣才能成佛,就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為什么?我培養(yǎng)這個緣。 什么叫“發(fā)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發(fā)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什么叫徹底覺悟?佛法講立志作佛,發(fā)愿求生西方凈土,這就是徹底覺悟。 斷疑生信是修凈土最基本的條件,我們必須把凈土的道理、方法會通了,我們才真正能斷疑生信。信心真正建立,一點疑惑都沒有了,我們念佛才歡喜,才會有受用。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提到佛學,他懂得很多,也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一句也沒做到,這正是鳥窠(kē)禪師所說的話——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李老師常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雖然有廟,雖然信徒很多,香火鼎盛,但是他沒有依靠的經典,沒有修行的方法,這不能算為真正的道場。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受污染,叫清凈。跟人接觸喜怒哀樂愛惡欲,心里生七情五欲就被污染,清凈心里決定沒有感情的污染,感情污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貪嗔癡慢,比七情五欲還嚴重。 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是真實究竟圓滿覺悟的心;是真心;是佛心;是直心;是大悲心;是憐憫一切眾生的心;是“四弘誓愿”;是“四十八愿”;是沒一絲毫自己的得失利害夾雜,生為一切眾生,死也為一切眾生;是“一向專念”;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口要相應!心里頭真的有佛,真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句佛號念起來才會得力。談到得生凈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綱領,我們能不能得生,就是這一句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 說到念佛,念佛的種類有很多,就是持名,持名也有許多種念法。你要問:哪一種正確?很難講,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你明了一個原則就好,哪一種腔調你聽了很舒服,聽了你的心能靜得下來,這種腔調就最適合你。 明理的人,了解凡事皆有因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為徹底解冤釋結,幫助對方離苦得樂,理應以慈悲心、真誠心念佛誦經來回向給冤親債主。藉由自己真誠懺悔的心力與佛菩薩大慈大悲的法力,來化解冤親債主內心的仇恨、解除他們身心的痛苦、并幫助他們超生善道或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才能真正解開往昔糾纏不清、冤冤相報的惡緣。 不僅是病苦,就連日常生活中許多不如意不順遂的事,也常常是受到冤親債主干擾而不自知!兜夭亟洝分刑岬剑骸伴惛√嵝猩浦,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這些臨命終時現身的惡道鬼神,也都是冤親債主變現來誘騙我們前往三惡道受苦的。 許多人覺得我是好人,心地好,從來沒害人之心,為何會有冤親債主?其實,無量劫來,我們身、口、意三業(yè),造作了太多的貪瞋癡、殺盜淫等惡業(yè),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了不少怨仇。別的惡業(yè)暫且勿論,單是殺生吃肉,就跟他們結下深厚的怨仇。 你要教小孩,你自己得跟小孩一起學習。你要先做到,要做他的榜樣,他學習起來就非常認真,而且他學了之后,他有根,根深蒂固,遇到任何挫折、障難,他不會動搖,他不會變壞。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避免過失唯一的方法,就是接受教育。教育要從扎根來學,F在只有扎根教育之名,沒有扎根教育之實,為什么?沒人教。為什么說沒人教?教的人自己做不到,也就是自己沒有這個根。 所以教小孩,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輔助。小學教育,德行是第一,學生德行有錯誤,老師不但要幫助他糾正,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他看;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人。自己一定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而子女一生最重要的老師,影響他最大的就是父母,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理念,君親師是一體。你在家里面,父母就是小孩的君親師——親是父母,君是領導,師是教導他,老師,一個人兼三個任務,你才能把這個小孩教好。 人不能不明理,人決定不可以不孝,孝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你只要著重這四個字,無論是世間學術,出世間的道學,你就有根了,你會成就的。2如果沒有這四個字,你不會成就,就算你有再殊勝的成就,像什么?花瓶里插的花,很好看,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是死的,不是活的。 《觀無量壽佛經》三福第一句,孝養(yǎng)父母,要怎樣養(yǎng)?除了養(yǎng)父母之身,要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什么心?清凈心、歡喜心,讓他一生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你努力精進,有德行、有學問、有才干,在家里面是好兒女,在學校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這才算是養(yǎng)父母之心。更進一步,要養(yǎng)父母之志,“志”就是父母對你的期望,你要能夠做到。你的父母希望你這一生,道德、學問、才干都有杰出的成就,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你的父母如果是學佛的,他希望你將來能作佛、作菩薩,能普度眾生,你要能夠做到,這才算盡孝。 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這個東西你要不把它拔掉,你要想超越輪回,難!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犯的是盜戒。在佛法里面,凡是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將別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據為己有,這都屬于盜心、屬于盜行。 世間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無過于幫助眾生覺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一生干什么?教學。他教學不收學費,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信仰。 佛在大經里頭講得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禍福吉兇從哪里來的?心想來的。心想惡,兇災就來了;心想善,吉福就來了。我們改變我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說法,改變我們的做法,從這個地方真正轉變,兇災就消掉了。災真的消,福就來了,不要求福,福自然來。為什么說福就來?福是自性里面的性德,災是障礙、是煩惱,煩惱放下,性德就現前。 佛為什么教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無非是讓我們息滅現在人講的天然災害。佛教給我們,修清凈平等慈悲,把貪嗔癡斷掉,水火風三災就免了。 善心善行,有許多同修在做,做得沒有顯著效果,原因在哪里?他對于理論、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他所做的功夫不到家。由此可知,明理是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可是這個理很難明,難在哪里?難在我們的根壞了。古來的祖師大德都勸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是什么?根是存心;本是什么?本是認知。這兩樁事情都要靠圣賢教誨,沒有圣賢教誨,你決定是用錯了心。你用的是什么心?貪嗔癡慢。 我們看到很多有錢人,他富而不樂,苦不堪言,沒有人生樂趣;我們向佛學習,常生歡喜心,精神生活富足,真正幸福美滿!所以要曉得,富有不在乎物質,它在精神。 我們要想積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轉,看到怎樣不如意的境界也不發(fā)脾氣,也不沖動,這樣子你的功德才能夠累積。功德累積多了,就開智慧,這是很要緊的事情。 今天社會動亂,可以說是舉世之人,都苦不堪言。我們在這些苦人當中還挺幸運,幸運在哪里?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凈土法門。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把佛法變成我們生活,我們能真正離苦得樂! 佛法是要你做到,你才能得到;你做不到,你天天念經也是枉然。有些人說他有痛苦、他有煩惱,實在講,這個人雖然學佛了,還沒有入門,入了門他決定不會這么說。入了門的人,他一定是這個說法:我很快樂、我很幸福,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他要說我還有憂愁、我還有煩惱,他沒入門! 現在有許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慳貪?不能,因為他是為貪心才去布施的。聽說佛門是一本萬利,“舍一得萬報”,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訴他,布施沒有好報,他才不布施。這樣修布施,是增長貪心。 無量無邊的煩惱,那個病的總根就是這個“貪”字。佛教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對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度慳貪的,是來對治這個煩惱的。 不要認為我們的起心動念微不足道,其實你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善念,周遍法界;這個念頭是惡念,也周遍法界。就像池塘里的水非常平靜,我們投一個很小的石子下去,它就起了波紋,波紋會逐漸擴大到整個池子。所以,不管是言語造作或是起心動念,雖然對我們這個軀殼、形相沒有絲毫破壞,但它起的作用、所產生的影響,沒有不周遍法界的。這時,才曉得這個影響力是多么深廣!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人的體質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這就是養(yǎng)生之道。你想要相好,你的心要好。你要身體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樣樣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業(yè)障深重之相為何?這個人沒有記性,胡涂、昏庸,跟他說什么事情,很快就忘了;蛘邲]事亦無人招惹,自生煩惱;蚺乱娬司,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難為情。或者不喜歡聽到人家講正當的語論。為什么?自己作惡多端養(yǎng)成了惡習氣,正論與自己所作所為完全相反,所以很不樂意接受;蚴遣际远Y送人,別人雖然接受卻不感激,自己反遭怨恨;蛲砩献鰫簤,精神提不起來,語無倫次。只要仔細觀察周邊的人物,就能發(fā)現業(yè)障深重一定有不好的預兆,以上這些皆是業(yè)障深重之相。我們自己要反省,若自己有以上所舉的一條或兩條,就要警覺自己的過失、惡業(yè)相當嚴重,要趕快回頭,改過自新,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一定要自己奮發(fā),這些事別人幫不上忙。 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明白道理,就不會貪生怕死。生與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通達的人對于舍身受生就像換衣服。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衣服穿的時間久了,臟了、破了,自然會將之脫掉,再換一件衣服,就是再換一個身。但必須要注意,衣服要愈換愈漂亮,如果愈換愈差就不好了。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他的身體舍了之后,來生再得一個身體,會比現在這個身體還差,換成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如果一生好善積德,舍報之后,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如果念佛求生凈土,得菩薩身、佛身,就愈來愈莊嚴。 華嚴經的當機者法身大士清涼給我們講十種人,十種當機,最后一種是凡夫,凡夫里頭哪一種凡夫呢?叫大心凡夫,心量很大,對于一切事、一切理,不去斤斤計較,我們一般講大而化之。這樣的人可以聽《華嚴》。 我們聽經不能執(zhí)著言語,讀經不要執(zhí)著文字,執(zhí)著文字就壞了。同樣的也不要執(zhí)著名詞術語,也不要想里頭的意思。為什么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你一想就錯了。一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 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句話有弊病,損人決定是害己。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后,死了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時就后悔莫及。所以,損人之事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印光大師勸誡我們,要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句話的真正用意:第一個是提高自己的警覺,第二個是叫我們放下萬緣。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這是勸勉我們放下。 真正念佛的人對生死不驚不怖,他的心是定的,這定心就是凈土受生之心。專修凈土的,臨終最后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十念一念皆得往生,決定在臨終一念!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我們念佛的第一個目標是什么?要念到我們自己心清凈,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處所,我們認真念佛,“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真把這九個字做到,這就是功夫成片。 無論在什么境界里面,我們都是覺而不迷,事事覺,法法覺,無有不覺,這叫無量覺。覺就快樂,迷就有苦。什么叫迷?簡單地說,你心不清凈就迷了,你心不平等就迷了——順自己意思的,你就起了貪愛的念頭;不順自己意思,就起嗔恚念頭了,這就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 現在人很可憐,他為什么而活?他為財富而活,他沒有自己,財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財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財富的魔掌,你說這種人可憐不可憐?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幾個人能夠覺悟?幾個人能擺脫魔掌?他不知道,名聞利養(yǎng)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他就得大自在。 佛在經上講,“積財自喪,厚財賤道”,這兩句話真是一針見血。為什么?沒錢的時候,心在道上,佛在心中;有了錢怎么樣?佛化云煙,沒了,完全鉆在錢眼里面出不來。 我布施是只做三樁事情。第一個“放生”,我放生、素食、戒殺,果報是健康長壽,我現世就得到。第二個“布施醫(yī)藥”,我把我的醫(yī)藥費統(tǒng)統(tǒng)捐出去了,捐出去果報怎么樣?我不生病。第三項,那是我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經布施”。印經好,這是真實功德,所以我?guī)缀跛械墓B(yǎng),統(tǒng)統(tǒng)印經布施。我自己不建道場,任何地方建道場跟我化緣,我是一毛不拔;要經書、要光碟有,我會供養(yǎng)你,我修法布施。 中國諺語里面所謂是“量大福大”,這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話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心量大修小福,你得的福報也大,為什么?跟你心量平等。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誠,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報也大;出錢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報,他得的果報還是小。 真正修行人沒有欲望,為什么?自性里頭沒有,性德里頭也沒有。欲望沒有了,清凈心就現前。清凈心現前,自性里頭本具的智慧德能就慢慢往外透,你在一切人事之中,你的所有一切作為跟自性相應,你不生煩惱,你就得大自在。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佛教的教學宗旨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fā)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fā)、進取、樂觀、向上的清凈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觀,達到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圓滿、真實、幸福的生活目標。 因此,佛陀教育確是每個人都應當接受,應當依教奉行。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 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此目標。 我歸納大乘佛法的精髓,寫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這是大乘佛法的傳心法要。我們真正能把這二十個字做到,就決定往生凈土。 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遵普賢愿,歸心凈土。 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智慧,乃至無量的無量。名號含攝一切法,虛空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勝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僅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宣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這句洪名,就等于將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念盡了。把無量無邊的法門統(tǒng)統(tǒng)都念到、統(tǒng)統(tǒng)都修了。 宋朝瑩柯法師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不喝水,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寫在《凈土圣賢錄》里,決定不是假的,這就是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 美國布萊登先生認為:“2012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個轉機,只要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信念,不但地球不會毀滅,而且?guī)У礁玫淖呦!边@個話跟佛經上講的沒有兩樣,問題是人心能不能回頭?這是大問題,如果不能,那災難肯定會來;如果能,災難就會中止――這給人一個大考驗! 念佛要求一心,為什么不能得一心?這個想看,那個也想看,這個想聽,那個也想聽,一百年也不能得一心。你看多了,聽多了,心就亂掉了。怎么能得一心?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聽,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三年五載就得一心。 進入彌陀村,住一輩子,不說一句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話都不說,你決定成佛,決定上上品往生!吧僬f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不管人家講什么話,都阿彌陀佛,我一句都沒聽進去。你心才清凈,口業(yè)才真正消得干干凈凈。 “!笔菑纳菩衼淼,行善是因,得福是果,業(yè)障沒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凈心,心地清凈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凈,縱然修善,善里有攙雜,不純,業(yè)障消得不徹底。使自己心地清凈,要改過,將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佛所講的我們完全做到,就是供養(yǎng)。不僅是供養(yǎng)諸佛如來,是供養(yǎng)我們的自性、供養(yǎng)一切眾生,自性得到好的養(yǎng)分,智慧就開了,自性里所含藏無盡的福德,自然現前。 懺悔最重要的是發(fā)露,后不再造。所造一切過失、錯誤,不要遮蓋隱瞞,否則罪過越來越深。好事不要讓人知道,讓人知道,一贊嘆,都報掉了,做壞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說你一句就報掉了。 頭一關就是身,身見,你看斷煩惱,佛把這個擺在第一,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先把這個東西放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在佛法講你入門了,你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五種錯誤的看法沒放下,是釋迦牟尼佛學校預備班的學生,不是正式的,放下才是正式的。 凈業(yè)三福末后一條教導我們,“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發(fā)大心、修大行。 人生最大的幸福、福分就是能聽聞圣賢的教誨,能有高度的智慧。有了高度的智慧,人生可以經營得非常簡單,因為都會下對人生的決擇,都能夠“道法自然”的來生活。 夏蓮居老居士在《凈語》里頭說了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我們凈宗同學,如果三年不講話,保證開悟!边@個話說得有道理,三年不說話,你口業(yè)清凈。所以喜歡說話的人,你的功德都從這漏掉了,你不能不知道。 隨緣就自在,隨緣就不起煩惱,攀緣就煩惱,攀緣是什么?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你這個“一定”,就是分別,就是執(zhí)著,就是造業(yè)。 儒跟佛,道家也不例外,教我們什么?孝親、尊師。你能孝親,你的學問、你的德行就有根;你能夠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你的學問、德行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葉花果自然就茂盛! “無我、無私”,我常常念著這兩句話。我們學佛,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就從這個地方轉。 關懷、愛護、全心全力幫助十方眾生,這是菩提心發(fā)起來了。對一切眾生還有愛好、討厭,菩提心沒發(fā)。惡鬼、惡魔現前,也愛他、幫助他,這才叫菩提心。 改過是修福的基礎。修福先要改過,就是先要消災。先不求福,先消災,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諸佛菩薩、天地鬼神賜福,我們才能接受。積習不消除,去修福,福來了往往造更大的罪業(yè)。 佛法稱為內學,用內功改變外面環(huán)境,對人、事、物,一切恭敬,縱然大眾轉不過來,我一個人轉過來管用嗎?管用。我一人轉過來叫別業(yè),大眾叫共業(yè)。如果別業(yè)殊勝,即使在極惡劣的共業(yè)中,你還能避免。不受大災難的人,那人心地善良,貪、嗔、癡、慢少,慈悲善念多。 煩惱、業(yè)障一年年輕,智慧一年年長,頭腦一年年清楚,是業(yè)障消除、佛力加持的現象! 諸位要知道,佛法是最高明的養(yǎng)生之道!養(yǎng)生最重要的,要懂得養(yǎng)心!我們身要動,心要靜;心不但要靜,心要虛。心里頭一無所有,“身心清凈,一絲不掛”,這樣的人決定長壽,這樣的人決定不生病! 李老師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導我們用至誠感通,求感應。所以十年之后,初得小自在;二十年之后,那就相當自在;三十年之后,跟諸位說,得大自在!如今五十年了,愈來愈歡喜,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快樂!真干,一定有感應,一定得受用——佛不欺騙我們。 中國教育從什么時候教起?小孩出生,他眼睛張開他會看了、他會聽了,從這時候教起。所以《弟子規(guī)》不是小孩做的,是大人做的,大人一舉一動讓小孩看、讓小孩聽,他慢慢就學會了。所以,中國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憑什么?憑家教。 嗔怒、嫉妒都是破壞道行的,佛門里面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積,一發(fā)脾氣都完了,燒光了。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真正是行道的人,他就是吃虧上當,也心平氣和,沒有報復的念頭。 人類想要征服大自然,這是嚴重的錯誤概念。古圣先賢教導我們要隨順自然,大自然的運作、大自然的原理原則是道,隨順大自然的運作是德,你要征服自然就是要把道德消滅,F在是不是這樣?確實是這樣的。 我們的身體不是人設計的,大宇宙的運作也不是人設計的,但是它很有規(guī)則;很有規(guī)律,我們稱這個叫天道。人這一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行為,要能順乎天道,那就非常健康;違反天道,那就很麻煩。 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一切諸佛贊嘆的法門,無上法門,第一法門。什么人相信?唯有大智之人才能真信。 佛的大殿我們叫大雄寶殿,這“大雄”就是大英雄,他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苦頭,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苦難,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這是大人物。換句話說,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佛可以做到。 不論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都是妄念。禪定境界叫正念,正念是沒有念頭,外面了了分明,里面如如不動。坐禪,坐是取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禪是不著相。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 悲心一發(fā),智慧即開了,也是消業(yè)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因眾生皆有佛性,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眾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一個人,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自利利他。經云:"發(fā)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yè)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眾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 佛在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諸佛是老師,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我們是親屬的關系、師友的關系,老師跟學生的關系,你說這個關系多密切!知道過去這些關系,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 我們學佛人,要積植德行,無論對什么人、無論對什么物,乃至于毒蛇猛獸,我們都以真誠慈悲心來看待,絕不傷害。從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蒼蠅、蚊蟲、螞蟻,從這里做起,絕對不傷害它。 對于所有誤會我的人、嫉妒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都是一個感恩的心——我在這里面得清凈心,我在這里面生起無量無邊的善愿善行。 有人問:如果這個人是個惡人,無惡不作的惡人,我們要怎么對待他?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惡意來對待他?不可以!我們用惡意對他,我們自己就造惡。他為什么會造惡?他迷惑,他可憐,他無知。佛在經上常常講,那是“可憐憫者”——可以憐憫他的。他會造惡是他無知,那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良的。 佛門的戒律雖然多,它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貪嗔癡慢是惡,我們把它斷掉,這就叫“諸惡莫作”;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是“眾善奉行”。 人的思想善、言論善、行為善,這個世界就變好了;如果是思想不善、言論不善、行為不善,那就愈變愈壞。所以,外面環(huán)境不是天然災害,它與我們自己的心行息息相關。 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磁場攝受了我。章嘉大師言語很少,我很歡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話不說,坐兩個小時,非常歡喜,法喜充滿,那個氣氛不一樣。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個星期一定會找他坐兩個小時。 我們要懂得積德修善,利益一切眾生。聰明人會散財,散財是真正保持財富,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實在講要節(jié)儉,節(jié)儉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 清凈心、善良的心,是你的本性,是佛心,你怎么會不成佛?為什么自己要作賤自己,把人家的長處、好處忘得干干凈凈,專門看人家的惡念、惡行,變成自己一身的罪惡,養(yǎng)成自己的惡心?關鍵都在這一念之間。 我們念佛人,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念念關懷社會、關懷眾生、愛護社會、愛護眾生。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要有這個心。你能夠這樣存心,能夠這樣修行,一定得諸佛護念。諸佛護念你,龍?zhí)焐粕癖S幽,你的煩惱就會少了?/span> 清凈平等覺,換句話說,就是純凈純善。于是我們就明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菩薩修行的大道場,修行在這里修。 古人常常教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兩句話是教給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積功累德,一個人能常常反省、常常檢點,就有自知之明。 迷惑、煩惱、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這總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好,那我就很恭喜你。為什么?你的功夫得力了,非常得力。 心清凈,智慧現前,你看看,一、兩年效果就收到了,所以,我們要懂得一門深入!學佛有什么好處?“佛法德用”。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德是通用的。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覺”,得到的是智慧。 佛法講的鈍根利智,絕不是說你受過高等教育,念過很多書,你就算利根,不見得!根性的利鈍是講一個人的智愚,不在乎他念書多少,不在乎他拿什么學位。 真正學佛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講人事,善的人事、惡的人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統(tǒng)統(tǒng)有恩德。什么時候你能夠在這個角度里面看清楚,你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肯定是煩惱輕、智慧長。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你命里頭有的,你用真誠心,你今天做生意賺這么多錢;你用盡欺騙手段,你今天還是賺這么多,不增不減,那又何苦去騙人?沒有這個必要。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什么?方便是手段,又說善巧方便。應用智慧,用種種方法來誘導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是方便。 我們一天到晚待人接物,這個心常常保持平靜,這是念佛的秘訣。你要不懂這個道理,縱然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你心里面還有喜怒哀樂,這個佛號念得再多,伏不住煩惱,你不能往生。 念佛法門的殊勝,除了需要善知識的開導、提攜與幫助,還得要自己真正下功夫、真正地修行,你才會體會得到、才能把它認識清楚。如果不是認真去修學,讀了、聽了,充其量也只是八識田里面種一點善根而已,你這一生不能成就。 諸位要曉得,你要到哪一道去,不是佛菩薩主宰,也不是閻羅王主宰,與上帝鬼神更不相干,誰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學佛的人,他要學覺悟,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 在佛門,什么叫開悟?曉得自己有過失叫開悟,這個人覺悟了。所謂“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你能改,改就是修,就是修行。 修行人最怕的是嗔恚,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一切障礙統(tǒng)統(tǒng)都來了,業(yè)障都現前了。可是幾個人能不發(fā)脾氣?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么?這一發(fā)脾氣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礙。 什么樣的思想、見解絕對正確?記住,心清凈、平等、慈悲,與這三條相應的思想見解絕對正確。如果我這個思想見解不平等、不清凈、不慈悲,這就是錯誤的。 諸位要曉得,障道是自己障礙自己,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反省、有這個能力觀察,什么樣的妖魔鬼怪對你都無可奈何。 佛法里面沒有貪嗔癡慢,心是清凈的。心地清凈,隨緣而不攀緣,這是正法;邪法里面有染污,帶著貪嗔癡慢、名聞利養(yǎng)這些東西,首先要辨別,我自己所修的是正還是邪?別人修的,搞正搞邪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 福是什么?福是定,是清凈心,心清凈才是真福。有福報的人心清凈,心清凈多快樂!快樂是福,離苦得樂是福;心不清凈,沒福。世間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雖富不樂,他苦,不算有福。 法布施里面最殊勝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這是最殊勝的福田。 經云:“發(fā)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yè)應作!贝蟊氖谴笃刑岬母疽蛐。眾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回,了生死,才算是發(fā)大悲心。 學佛必須發(fā)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huán)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么。 十大愿王以禮敬諸佛列為第一,禮敬并非僅向佛像叩頭禮拜而已,是無論善惡,對一切人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薩道之基礎。 佛法教人應以諸佛如來為模樣,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日常生活中,一心向他學習,這就是上求佛道。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都要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好模樣,這就是下化眾生。雖如是上求下化,心中恒若無其事。這就是行菩薩道。佛法要在實行,不要空談也。愿與諸仁者共勉之。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態(tài)度與修學的方法。其實態(tài)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第一是禮敬諸佛,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敬是學習的態(tài)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學佛最要緊的是態(tài)度,至于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佛法所修覺、正、凈。禮拜修清凈心。拜佛時心里沒有妄念,至誠恭敬,身體動作要按照規(guī)則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得很正確。這是最高明的養(yǎng)生之道。身體是機器,如常不動,就會出毛病。禮拜是最好的運動。因此,有人一天拜一百、三百、三千拜。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其余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見,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圣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佛法所修覺、正、凈。禮拜修清凈心。拜佛時心里沒有妄念,至誠恭敬,身體動作要按照規(guī)則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得很正確。這是最高明的養(yǎng)生之道。身體是機器,如常不動,就會出毛病。禮拜是最好的運動。因此,有人一天拜一百、三百、三千拜。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態(tài)度與修學的方法。其實態(tài)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第一是禮敬諸佛,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敬是學習的態(tài)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學佛最要緊的是態(tài)度,至于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佛法教人應以諸佛如來為模樣,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日常生活中,一心向他學習,這就是上求佛道。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都要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好模樣,這就是下化眾生。雖如是上求下化,心中恒若無其事。這就是行菩薩道。佛法要在實行,不要空談也。愿與諸仁者共勉之。 十大愿王以禮敬諸佛列為第一,禮敬并非僅向佛像叩頭禮拜而已,是無論善惡,對一切人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薩道之基礎。 學佛必須發(fā)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huán)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么。 經云:“發(fā)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yè)應作!贝蟊氖谴笃刑岬母疽蛐小1娚锌嚯y,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回,了生死,才算是發(fā)大悲心。 法布施里面最殊勝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這是最殊勝的福田。 福是什么?福是定,是清凈心,心清凈才是真福。有福報的人心清凈,心清凈多快樂!快樂是福,離苦得樂是福;心不清凈,沒福。世間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雖富不樂,他苦,不算有福。 佛法里面沒有貪嗔癡慢,心是清凈的。心地清凈,隨緣而不攀緣,這是正法;邪法里面有染污,帶著貪嗔癡慢、名聞利養(yǎng)這些東西,首先要辨別,我自己所修的是正還是邪?別人修的,搞正搞邪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 諸位要曉得,障道是自己障礙自己,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反省、有這個能力觀察,什么樣的妖魔鬼怪對你都無可奈何。 什么樣的思想、見解絕對正確?記住,心清凈、平等、慈悲,與這三條相應的思想見解絕對正確。如果我這個思想見解不平等、不清凈、不慈悲,這就是錯誤的。 修行人最怕的是嗔恚,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有一切障礙統(tǒng)統(tǒng)都來了,業(yè)障都現前了。可是幾個人能不發(fā)脾氣?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么?這一發(fā)脾氣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礙。 在佛門,什么叫開悟?曉得自己有過失叫開悟,這個人覺悟了。所謂“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你能改,改就是修,就是修行。 諸位要曉得,你要到哪一道去,不是佛菩薩主宰,也不是閻羅王主宰,與上帝鬼神更不相干,誰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學佛的人,他要學覺悟,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 念佛法門的殊勝,除了需要善知識的開導、提攜與幫助,還得要自己真正下功夫、真正地修行,你才會體會得到、才能把它認識清楚。如果不是認真去修學,讀了、聽了,充其量也只是八識田里面種一點善根而已,你這一生不能成就。 我們一天到晚待人接物,這個心常常保持平靜,這是念佛的秘訣。你要不懂這個道理,縱然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你心里面還有喜怒哀樂,這個佛號念得再多,伏不住煩惱,你不能往生。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什么?方便是手段,又說善巧方便。應用智慧,用種種方法來誘導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是方便。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你命里頭有的,你用真誠心,你今天做生意賺這么多錢;你用盡欺騙手段,你今天還是賺這么多,不增不減,那又何苦去騙人?沒有這個必要。 因果決定不能夠變更的,不能抵消的。譬如說我過去做的惡事太多了,現在多做一點善事可以彌補、可以抵償,沒有這個道理。 佛家的修學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位要曉得,惡念、惡行,果報在三惡道,你能夠把惡念、惡行斷掉,雖然你造的有三惡道的業(yè)因,你也不會墮三惡道,為什么?緣斷掉了。 這一想我要怎樣怎樣,這叫造業(yè)。你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那不是造業(yè),那是功德。功德是什么?與法性相應。什么是法性?我總結修行的二十個字,那就是法性。 我們修行人,要把全心全力用在求生凈土上。這個世間事,幫助苦難眾生的事,要不要做?有緣要做,沒有緣不要去找事做。為什么?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再回來度這些眾生不遲。 我們印經布施,這是法布施,這個功德利益是真實的,為什么?有一些眾生讀到經,他會開悟。縱然不開悟,佛法的種子落在阿賴耶識里,這個種子是他將來開悟的真因。我一生印經,是跟印光大師學的,這個不造業(yè),這是真正的好事情。 眾生根機雖然不同,接觸佛菩薩一定會有兩種效果:一個是破惑、破迷,破迷開悟;一個是煩惱輕、智慧長。 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大,我們有什么力量來抗御?我們凡夫不受誘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離開經教,不離開佛菩薩,無論在什么地方,佛菩薩與我同在。 佛跟我們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huán)境;人心好,就風調雨順,人心不好,這自然環(huán)境就變壞了——這是感應! 世尊垂寂的時候,教后來的弟子“四依法”,第一條是“依法不依人”。為什么不能依人?人修得再好,性德未能全彰。所以必須要記住佛的教誨——依法不依人,不管什么人講的,他對也好、不對也好,我們不理會,對自己就沒有損害。 戒律不是死的——如果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叫開戒,不是破戒;如果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那就不是開戒。 大家都曉得腦最重要,用什么補品來養(yǎng)都沒有用處,都起不了作用!腦的營養(yǎng)就是休息,把一切妄想統(tǒng)統(tǒng)放下,什么都不想,這是對它最好的營養(yǎng)。 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佛法從這里開始,也從這里圓滿。 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的人不要感情用事,頭腦要冷靜一點,要理智一點,才不至于做錯事情。所以要冷靜、要理智,決定不能感情沖動。 過去生中造妄語的罪業(yè),這個人今生的果報是常常被人毀謗、常常被人騙——社會上確實有很多這種人。諸位要曉得,在這一生中決定不妄語,這種人有福,不但一切眾生相信他、尊敬他、仰慕他,他能生凈土。 我們要在經教上用上十年,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這就是世尊在《遺教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十年學一部經,絕對不能學兩種,一定會成就,根性再鈍的人都會有成就。 正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很糟糕,被聰明給耽誤了,這是世智辯聰,是佛法不取的。一定要老實,老實非常可貴。 有人學佛以后半信半疑,還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還要知道吉兇禍福,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這樣夾雜,何時可得一心,何時能得禪定?何時能開智慧?殊為渺茫。 “護持一切佛種”,先要護持自己的佛種,即在這一生當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沒有不成就的,要徹底地放下,順逆境都好,無不自在。放下與智慧有密切之關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護持他人的佛種,未悟者作其增上緣,已悟者助其成熟。 學佛的人必須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執(zhí)著要從身外之物舍棄,進一步連內財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體力布施供養(yǎng)一切眾生,常如此才能入無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徹,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點摻不了假。 佛看眾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現,以凡夫的知見測佛的知見,都是錯誤的。我們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薩、大善知識,則我們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當程度。 六根接觸六塵,世人以為是樂,其實是苦。五欲六塵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發(fā)道心。佛訓示以苦為師,太苦了必然想辦法脫離這個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環(huán)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吾人現正在夢中,醒覺過來,方知世事如幻?杖A佛事,水月道場,連佛法都是假的,何況世間一切有為法。經論中說得清清楚楚,我們天天研究,但還是造罪業(yè)、起煩惱,其原因是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斷煩惱的,如學佛而仍有煩惱,是與佛法背道而馳。 我們供養(yǎng)父母,甘旨無缺是事相上的供養(yǎng),如能成圣成賢,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養(yǎng)。供養(yǎng)佛,香花燈燭是事相上的供養(yǎng),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yǎng)。 愛是大煩惱,從無始劫來生死輪回之苦,均是受了愛的害,現在還不肯舍棄,真是愚癡!布施以修舍,佛經中有所謂“一切施”,施舍到了極處,愛根自然能斷。 吃虧上當心中要平凈,不要起分別,吃一點小虧即念念不忘,斤斤計較,煩惱絕不會減輕,只有日日漸增長,苦海無邊。須知因果通三世,沒有憑空而來的吃虧上當,總有其來龍去脈的道理;自己萬萬不可欠他人債,一切債務無論是金錢債或人情債要盡速了結,因果絲毫不爽。 學佛不能自暴自棄。我們發(fā)菩提心,時時刻刻存心度化眾生,那么當下就是菩薩,護法龍?zhí)於紩谒闹鼙Wo。菩提心增長了,煩惱自然就會減少;煩惱減少,自然得到清涼自在。我們可以試驗一下,只要有七天的功夫,必會得到清涼自在,時間再長當然更好。 煩惱是修道的障礙,對治的方法是念煩惱之種種性,而不要念煩惱之相。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對頭給我氣受,愈想愈氣,就是煩惱;如想與人好,對他有特殊的喜歡,也是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如如不動,果不動心,生死即了。 凡夫自無始以來,在三界六道熏習的都是感情,立時斷掉,談何容易!必須聽經研教,慢慢熏習。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臨命終時,對親眷恩情不斷,無法放下,難望超生善處。學道要少攀緣,斷情不斷慈悲心,增長菩提心,將世間意識斷除,沒有人情的牽累,沒有物質的掛念,才有成就。 度眾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慈悲不是對於好人壞人一律不分的,對于好人要慈悲攝受,對于壞人也要用嚴厲的手段以對治,皂白不分釀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墮落,即非真慈悲。但經中又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全要恭敬;此話豈非矛盾?應知對待好人壞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別;而相上要有分別,相上不分別就沒有是非。對待惡人訶斥或用兇惡面孔責備,也是教化的一種方法。使他改過遷善,還是為他好,心中還是慈悲。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梁武帝以國家財力蓋四百八十所寺廟,度數十萬出家人,達摩祖師說并無功德。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內包括福德,福德內無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yǎng)都是魔。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愿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傄胂荣I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處住,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yǎng),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富?鞓罚锌臻e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回。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zhí)熳o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凈地方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險著。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去的,死后就作不了主,F前不能開智慧,爾后即不能往生,學佛是白學了,未免冤枉。過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一切不操心,事情來了就辦,辦完就了,過去不想,未來亦不想。修凈土用此種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處。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目前人類有四十億,有幾人能聞到佛法;聞法之中,又有幾人聞到凈土法門;其有能聞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凈土法門,聞而起修,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若不于今生度脫此身,更待何時?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 一切染幻皆應空有不著,娑婆是染虛妄,西方是凈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以及華藏世界均是唯心所現,不是外面來的。知道西方佛全是心中變現出來的,即不著有,而求見佛生西即不著空。非仗他佛之力,自佛不易現前也。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關重要,心中要常念,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相續(xù)不斷。初學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聲佛號撥一珠,一直念下去,絕不中斷;以后再五句撥一珠,或十句撥一珠。在念佛時任何閑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凈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是理,不可執(zhí)理廢事。眾生迷惑顛倒,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剎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凈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第一等聰明人。佛說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凈土為正行。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凈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心常念佛,心就變成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念佛佛現前也不要歡喜,見如不見,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禪家說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就是這個道理。 一聞到佛法即至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為境界所轉,此乃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學佛以泛泛心情聽經,亦念誦、亦禮拜、亦隨喜,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其實得不到什么受用。 凡是不變的是真的,有變的即非真。凡夫執(zhí)有,二乘執(zhí)空,這是凡小的毛;大乘兩邊均不著,對于宇宙人生一切通達,謂之般若。無始以來,我們被煩惱所熏習,實在太久了,財色名食睡是地獄的五條根,天天以五欲熏習,樂此不疲。 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盡甜來,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說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千萬不可看輕自己。無量劫來在生死輪回受苦,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輪回無限度,學佛吃苦,吃了有好處,生死輪回之苦是白受的。 蓮池大師專修念佛法門,傳記里面看到,他沒有做過佛事,什么都不會,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給諸位說,不是財富,為財富而活是錯誤的,不是權力、不是地位,而是什么?是快樂。你在這個世間,活得快樂,你就沒有白活了。 你用真心去做,幫助這個世界、幫助這個社會,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知道,你也不會驕傲,也不會覺得光榮,為什么?應該做的。不知道,不知道更好,少了很多麻煩! 我們舉辦法會講演經典是稱贊,勸人念佛是稱贊,乃至于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地,我們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都是稱贊。如是稱贊得佛威神加持,現前所得到的感應就是辯才。 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能遇到佛法,還能遇到圣教,你說是多么的難能可貴!我們要幫助這個世界、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這是我們的責任。從哪里做起?從我心開始。 文殊菩薩教我們要“系心一佛”,系是系念,心里面常常掛念著,念什么?念一尊佛,系念在一尊佛上。我不系念行不行?不行。你要不系念一尊佛,你會胡思亂想,你系念的東西太多了。 學佛不僅僅自己得到修學的真實利益,我們?yōu)榱藞蠓鸲、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一切眾生之恩,我們要把這些真實的好處普遍推薦介紹給大眾。推薦介紹,就是普賢十大愿王第二愿——稱贊如來。 世間人自私自利,貪著自身的利益,天天在造業(yè),很苦,那我們怎么做?我們要反其道,做出無私無我,一切心行都是純粹為利益眾生,事情做好了,名聞利養(yǎng)絲毫不沾,清凈自在,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叫人去反省,叫人覺悟。 世出世間法,都是以做人為基礎。做人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人際關系處好。古人有所謂“做事難,做人更難”,這是真的,一點也不假。 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的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你是“多善根”、“多福德”,你遇到這個法門是“多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那你就決定往生。 現代的社會,一般人煩惱習氣很重,迷失自性很深,所以心不能住在道上。什么是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就是道。這十二個字是性德,是自性里頭本有的。 我們中國人常講人格,做人的資格是什么?那就是這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我們要是做到,來生不失人身,你還是到人間來。為什么?你具足人道的條件,這條件具足,你不會到其他道里去。 社會哪些毛病,我們表演。學生不知道尊師重道,我們來表演尊師重道,做給他看;世間人不仁不義,我們要做出仁義;現在人不知道恩,不曉得報恩,我們要知恩報恩,處處做給他看。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擔憂的,他自己沒有產業(yè),一生也沒建一個道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的是清凈無為、快樂無比的生活。 往生要靠福報!經論里常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是大福報。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在的善果,不求這個福,修福不愿意享福,愿意在什么時候享?留到臨命終時享。 我們希望這一生能夠往生極樂,就必須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五欲六塵,放下名聞利養(yǎng),放下貪愛,放下恩怨。這些東西是往生的障礙,如果放不下,我們這一生又要空過了。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是“練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天天念佛,天天斷惡修善,天天積功累德,為的是什么?怕臨命終時有障礙。 人生苦短,彈指之間就過去了,所謂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何必去造業(yè)?人不能不覺悟,不能不及早回頭,所以斷惡修善要趁早,要趕快! 黃泉路上無老少!沒有一個人敢說,“我明天還存在”。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要把握每一分鐘的命光,認真努力地依照經典的教訓,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修正過來。 人應該從哪里去著想?生我能帶來,死我能帶去的,這個東西我要把它看重。你要為這個來忙,那你就對了。 范先生(范仲淹)樂善好施,自己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真是粗茶淡飯,這很難得。印光大師對他非常贊嘆,他說:范家八百年來,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范先生積的德太大了!他是我們的模范,我們應當要學習。 印光大師的佛堂里面,有一副他老人家自撰的對聯,上聯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下聯是“樂邦有路能愿即生”。樂邦就是凈土,就是極樂世界。這是告訴我們:就怕你不回頭,一回頭就得救。 古大德常教人回頭是岸,從哪里回頭?從五欲六塵回頭,從自私自利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從一切罪業(yè)回頭。 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佛眼睛里面看他是苦難眾生,為什么?他現在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權勢,有很多的財富,怎么說他有苦有難?他的苦難是沒有覺悟,福報享完之后,來生就到三途去了。 眾生苦難在哪里?不是他沒得吃,不是他沒得穿,世間富貴人也不少,他的災難跟貧窮人無二無別,最嚴重的災難是什么?是不覺悟,迷惑顛倒,這是大災大難。 所以你要是把這個人生看透了,什么人最幸福?到這個世間來,還債不欠債,不造罪業(yè),這種人最幸福。 諸位一定要記住,廟跟祠都是供養(yǎng)鬼神的,佛教的寺院是學校,是教化眾生的場所,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教的本來面目。佛教的本來面目,給你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諦,決定沒有迷信! “一心稱念”,這個頻率跟諸佛如來心波的頻率相同,自自然然就結合成一體,頻道就接通了,通了就是加持、保佑。稍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不通。 如果你在一切境緣里面,境是物質環(huán)境,緣是人事環(huán)境,永斷貪嗔癡,你的心純善無惡,所謂是“境隨心轉”,你的境緣統(tǒng)統(tǒng)都轉過來了——一切時是好時,一切日是好日,一切處是好處,沒有一樣不吉祥,一切吉兇禍福,你不用再去過問了。 意教,念念不忘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時時刻刻不忘記這樁事情,你自然長智慧。所以求智慧怎么求法?這是求智慧的秘訣。到外面求學,那是增長知識,不是增長智慧;常常有意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智慧。 法布施是我這一生修學的重點!什么是法布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法布施。所以你所知道的要教人,教人不僅僅是言教,著書也是屬于言教,最重要的是身教,你要做到,那個感人很深。 毀謗我們的人很多,造謠生事的人很多,這是在煉我們的功夫,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功。真的有智慧、有定力,決定沒有絲毫嗔恚,業(yè)障就消了。 諸佛菩薩、大圣大賢們能夠幫忙的,是教學、是指導。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夠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命運就轉過來了。 有幾個人享福而不迷的?特別是在六道里頭,有幾個人享福而不造業(yè)的?所以,佛特別教誡菩薩修福、惜福、不享福。 修凈土的同學都知道,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的人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氣氛,外國人所謂的磁場就變好,縱然他不說話,我們跟他坐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也歡喜得不得了! 一個真正修行人,以苦為師,他苦里頭有樂——他樂在自在,心里頭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多快樂! 盡量在物質生活降低自己的水平,把自己的福報布施供養(yǎng)一切苦難眾生,這是菩薩行,我們要學。 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確實能治眾生一切病,能治眾生煩惱病,能治眾生妄想病,能治眾生牽腸掛肚的一切病,能治眾生生死病,所以釋迦牟尼佛贊嘆阿彌陀佛是大醫(yī)王。 聞經受持”,這個要緊!什么叫受?我真的相信,真的愿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這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間斷,念茲在茲,真的做到凈念相繼,凈念相繼就是“受持”,凈念是受,相繼是持,這才行! 你不信、不愿、不念佛,沒有佛保佑你,你就是無福之人!你真肯信、肯愿、肯念佛,一切諸佛都保佑你、都護念你。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是福大。只要你發(fā)心,萬緣放下、聞經受持,無論你是菩薩、是羅漢、是凡夫,甚至是阿鼻地獄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得不退轉于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慧大! 那個善的標準是萬緣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無論什么事情,世間善法、不善法、佛法、非佛法,統(tǒng)統(tǒng)放下,就是這一卷經、一句名號,就成功了。 他沒遇到佛法,這是沒這個福份。即使遇到了,遇到了不懂,也等于沒有遇到;或者是懂,懂得不多,懂得不夠深度,影響了信心。如果不能夠建立堅固的信心,那個信心就像俗話所謂的露水道心,若有若無。 惡人回頭,他的心力勇猛,我們學都學不到。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里面告誡我們,教我們“不憎惡人”,不要輕慢惡人。人會回頭的,他一回頭,成佛了,將來是我們的老師,怎么可以輕慢? 講沒有用,講的話好聽,你能做到嗎?我們必須要做出來給人看,這是覺悟的人他才會干這個事情。這種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人們把它叫做傻事;有智慧的人,人們把他當做傻人! 佛在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諸佛是老師,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我們是親屬的關系、師友的關系,老師跟學生的關系,你說這個關系多密切!知道過去這些關系,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 釋迦牟尼佛托缽,遇到乞丐,向乞丐托缽,佛對于乞丐的態(tài)度,跟對待國王態(tài)度沒有兩樣——平等的禮敬。絕對不是看到地位高的富貴人諂媚巴結,看到貧窮下賤的瞧不起他,沒有!佛對于九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看待,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的確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這才能遇到。遇到佛法,聽到佛法能夠聽得懂、聽得歡喜,又能發(fā)心信受奉行,這個好難得。更難得的是遇到正法,現在是末法時期,要遇到正法,實在不容易。 佛法說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募化去做一樁事情,已經是攀緣了,心就不清凈了。所以我們做事情,應該是有緣就做,沒有緣,我們有心,只要有心,沒有這個機緣,我們還是念念功德圓滿。 佛沒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法爾如是,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所見到的真實境界。 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個我要捧他、贊他,那個我要毀謗他,我要打倒他,搞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在造罪業(yè)、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 學佛第一個階段的收獲是法喜充滿,這是你初初證得的,這是享受。這種喜悅是從清凈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塵的刺激。 我們學佛的人有愿無求,我有很大的愿,我愿得一心,我愿生凈土,但是我不求,我老老實實地念佛,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很快樂。 學佛現前的利益,身心健康,萬事如意。人生第一幸福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世間人一心追求名利,患得患失,所以他苦。 我們覺得不如世間人,那你是自己道業(yè)根本沒有得到;如果你得到了,你就是穿得再破爛,跟這些世間帝王將相站在一起,你的氣勢超過他,決定不會比他矮一截。為什么?我自在,他不自在;我沒煩惱,他有煩惱;我沒有憂慮,他有憂慮,就這一點,他就不如我。 造業(yè),業(yè)因遇到緣,果報必定現前。特別是毀謗圣教,叫別人聞不到正法,叫人家沒有機會轉迷為悟,你這個罪怎么得了!如果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時間長,所有一切受害人的罪業(yè),你一個人承當,那個麻煩就大了! 聞不到正法,沒有圣賢教誨,苦難就多了!在一切苦難當中,愚癡最苦,為什么?愚癡,對于一切事實真相無知、迷惑,于是隨著自己的情緒造業(yè),這一樁事情就太可怕了! 佛法發(fā)源在印度,十一世紀之后,佛法竟然在印度滅絕了,這不是佛法有障礙,而是這個地區(qū)的眾生有障礙。 現在這個社會,眾生劣根性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很容易造罪業(yè)。魔看到你造惡業(yè)歡喜,趕快來幫助你造作五逆十惡,拉你墮地獄。在沒有墮地獄之前,你對魔佩服得五體投地,到哪一天墮落,你后悔莫及了。 這個世間人,被財迷了心竅,患得患失,一生都過著苦日子——沒有的時候想貪有,有了又怕丟掉,真的是天天在操心,結果那都是冤枉心。 有利害得失,沒有不造業(yè)的——遇到順心的事,生歡喜、生貪愛;不合自己情意,生怨恨、生嗔恚。不僅嗔恚是煩惱,貪愛也是煩惱。貪愛的果報是餓鬼道,嗔恚是地獄道。 你的地位多高、你的財富多少,全是命里注定的,你用什么方法也沒有辦法在你命里加一點點。能加一點,那是什么?袁了凡先生講的修德。你修德,福報才能增長;你要用非法的手段、貪婪的這種心,只有打折扣、只有虧損,不會往上提升,這個道理要懂。 中國人常常說“心有千千結”,這個結是什么?你的憂慮、憂愁、牽掛、煩惱。我們六道凡夫確實真的是心有千千結,這結打不開,為什么打不開?放不下。 學佛,要緊的是學放下。佛教我們放下,這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 靈性是相同的,我們跟蚊蟲、螞蟻靈性是相同的,無二無別的。造作不善業(yè)的,墮落成螞蟻、墮落成蚊蟲,最慘的墮落到蜉蝣。蜉蝣是最不幸,它的壽命最短,只有幾個小時,那就是它的一生。 善人、惡人,都是修行人的一面鏡子!善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惡人、冤家對頭也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我們不能成就。 一個仁慈的人,冤家對頭找到他,他不會把他當作冤家,他反而會把他當作恩人看待。為什么?冤家毀謗他、侮辱他,他會利用這個機會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如果你對待一切人還有分別,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你這個念頭是迷、是惑,是在造業(yè),你沒有覺。覺心是真心。你不是用真心,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還是生死凡夫,正是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 我們嘴巴里講學佛,哪一天真正地跟佛學過?那學佛學的什么?學佛的存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我們用這個心,對一切人、對一切物,沒有分別,怨親平等,這就是學佛。 心里面貪嗔癡的煩惱,一定要把它伏住。用什么方法?心里一起念頭,阿彌陀佛,馬上轉換過來。你這個功夫用久了,所謂“習慣成自然”,妄念自然不生,那你就成功了。 沒有緣,決定不能攀緣;緣來了,決定不能躲避。緣來了你躲避,不慈悲;沒有緣你去攀緣,心不清凈。清凈跟慈悲兩者不能偏于一邊,要平等地修學,這樣才能避免過失。 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學佛這么多年,深深地省悟,知道古大德所講的話句句都是苦口婆心,都是一生的經驗,千萬不要把它當作老生常談,疏忽了,吃虧的是自己,所以應當回過頭來,放下萬緣,老實念佛。 佛在《華嚴經》里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重視師承,不是自己隨便可以學的;自己隨便可以學的,只有念佛法門——老實念佛,萬緣放下,這個沒有問題,這沒有老師也行。 佛法講慈悲,慈悲從哪里表現?從“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 說實在話,我們凡夫的業(yè)障很重,想做好事,要靠三寶力量加持。如何能感得三寶加持?只要我們真正發(fā)心,有決心、有毅力,為眾生,不為自己,自然就感得三寶加持。 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活得自由自在?如其不然,那個枷鎖究竟在哪里,要把它找到,要把它解除掉,做個自由自在之人。實在找不到,佛給我們說了,枷鎖就是貪嗔癡慢,就是分別執(zhí)著。所以,要不斷地用功努力,再看破,再放下。 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信佛,自己是不是佛弟子?如果說對于佛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境界都一塌糊涂,告訴諸位,這是冒充佛弟子,有名無實。 佛經的文字稱為“變體文”,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白話文,它比古文容易懂得多。翻經大德為什么要這么作法?目的是讓文學水平低的人也能看得懂佛經。 聽經,量不必多,不要聽很多種,要重復,遍數要多。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訂的標準,至少是一千遍。 世間法叫“為學日益”,它是講知識,講學術,我知道得愈多愈好。佛法是為道,道是心,為道要日損,損是減少,減少什么?減少你的妄想,減少你的雜念。 佛法是為道,不是為學。老子說得很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修什么?就是修的清凈心。 智慧是自性里頭本有的,只有心定下來,放下分別執(zhí)著,般若才能現前;分別執(zhí)著沒有放下,見聞覺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 智慧是自性里頭本有的,只有心定下來,放下分別執(zhí)著,般若才能現前;分別執(zhí)著沒有放下,見聞覺知,你所看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 他(釋迦牟尼佛)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這什么力量?沒有別的,智慧。佛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佛把王位舍掉。快樂是從放下得來的,佛是徹底放下,這是真實智慧,佛的快樂沒有人能夠比。 現代世間人迷的多,覺的少,這錯誤觀念很多!中國,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是可以常;厝サ,為什么不能回去?迷信的人太多,是迷的凈空。進去之后,來看我的人太多,招架不! 何謂業(yè)障?業(yè)是造作,障是障礙。業(yè)有三種: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身業(yè),殺盜淫妄是惡業(y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善業(yè);非善非惡叫無記業(yè),我口渴了,喝一杯水,這里頭沒有善也沒有惡,這叫無記業(yè)。 這個事情,諸佛如來幫不上忙,要靠自己,諸佛如來只是提醒你而已。諸佛如來告訴你,你有業(yè)障;再告訴你檢查業(yè)障的方法,怎么樣把業(yè)障找出來;再教你消除業(yè)障的方法。消業(yè)障,得要自己做,自己不干,業(yè)障不能消除。 你這些念頭(煩惱和習氣),當然一下斷不了,今年跟去年比,減輕了很多,這就好!如果今年跟去年還差不多,甚至于今年比去年還嚴重,貪心、嗔恚心還在不斷增長,你要曉得,那是什么?三途果報在增長。 依照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契入的境界與經典上所講的相應,這就是正法;如果我們廢棄戒律,曲解經典的理論,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佛菩薩的境界完全相違背,這就是邪法。 佛法法門很多,我們所修的法門不同,一定要彼此互相尊重,不可以彼此互相破壞;ハ嗥茐,你修得再好,你還是要墮三途受果報。為什么?你破壞別人的道心,你造的是破和合僧。 因為真心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佛教給我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所修積一切善業(yè)功德,我自己不要,都回向給十方一切眾生。為什么教你這么做?能夠幫助你破我執(zhí)。 我們世間,有的父母對于兒女,兒女有時候不孝順,父母有的時候還會痛恨這個兒女。佛不會的,眾生做再大的惡業(yè),佛還是念眾生,這真慈平等。 “釋迦”是慈悲的意思,這就是他對于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地區(qū)現前教學的方針。同時佛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執(zhí)著非常嚴重,嚴重的妄想執(zhí)著帶來無盡的煩惱,心不清凈,因此名號上又加上一個“牟尼”。“牟尼”是印度話,是寂滅的意思,就是把所有一切妄念統(tǒng)統(tǒng)滅掉,讓心地恢復清凈。 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的弘愿最為第一。所以我們讀彌陀大愿,應當把彌陀的四十八愿,變成自己的四十八愿。你以這個基礎來修凈土法門,我可以說,你決定往生。 佛存的是什么心?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心,絕對沒有。佛的心,念念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的愿,希望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大愿。 如果在世界上有八千人,真正斷惡修善,放下貪嗔癡慢,學習倫理道德,起心動念與一切善法相應,把這個惡法統(tǒng)統(tǒng)都放下,地球上這些災難都沒有了。 佛在《無量壽經》里面,教給我們“仁慈博愛”。什么是“仁慈博愛”?我們愛自己,用愛自己的心,平等地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仁慈博愛”。 經典是佛的法身,你能夠把經典里面所講的道理、方法、教訓,都能夠做到,你就等于跟釋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等于跟阿彌陀佛天天在一起。 清凈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清凈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慈悲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 世間人有欲望,我們也有欲望,我們的欲望跟世間人不同——我們希望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見阿彌陀佛。我們有這個欲望,我們要努力去追求。怎樣去追求?憶佛念佛,不間斷、不夾雜。 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蹦阒灰缋淼厍,如法地求,沒有求不到的。怎樣才如理如法?“改往修來”是如法,“灑心易行”是如理。 我們在國內外看到很多著魔的,著魔的原因是什么?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個東西確實是真有,你不能刻意去求它,你刻意求它,很容易惹麻煩,你的冤親債主會弄神弄鬼來欺騙你,你很容易上當。 佛法講得很清楚,父母跟子女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要把他殺掉(墮胎),縱然是報恩的,恩變成冤仇;如果他是報怨的,那冤仇就愈來愈深,后來再遇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只有講經教學,沒有形式;形式上大眾在一起修行,是以后祖師大德們提倡的。修行是個人事情!自己認真努力斷煩惱,把自己的貪嗔癡習氣除掉,這才叫修行。 一定要知道,凡是會引起你發(fā)脾氣的,都是魔現前。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么多,沒法子破壞,就想辦法讓你生氣。你也真乖、真聽話,就把功德燒掉,這是什么?沒有智慧。 地獄是火途,火途是人非常煩躁,脾氣很不好,沒有人理他的時候,他也在發(fā)脾氣,也不高興,這個現象就是火途的現象。 (出家人、居士)你是佛菩薩的代表,你是佛菩薩的形相,你的形相好,讓一切眾生贊嘆,你是積功累德,無量功德;你的形相不好,讓社會大眾造業(yè),毀謗三寶,你就墮阿鼻地獄。 學了佛,明白了,知道要把世緣,這個世間恩怨、債務的這種緣,轉變成法緣。轉變成法緣好——菩提道上做同伴、做伴侶,互相勉勵,一起成就。 佛菩薩對人平等,我們?yōu)槭裁床挥H近?佛菩薩從來不拒絕一個人,縱然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只要他肯親近佛菩薩,回頭是岸,佛菩薩也不會怪他。 天天讀經、念佛,是天天親近佛菩薩;一天不讀經,一天不念佛,跟佛菩薩就遠離,佛像供在面前也沒用。 我們中國人常講,人死了就作鬼。明明有六道輪回,為什么人死了就作鬼?餓鬼道的業(yè)因是愛欲,你想想,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不起貪心的能有幾個?如果不能把愛欲舍棄,他就肯定到餓鬼道。 我們中國人常講,人死了就作鬼。明明有六道輪回,為什么人死了就作鬼?餓鬼道的業(yè)因是愛欲,你想想,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不起貪心的能有幾個?如果不能把愛欲舍棄,他就肯定到餓鬼道。 古代圣賢人的教學,非常簡單,非常扼要,五樁事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懂得這五種倫常關系,這才像個人。 《地藏經》上講墮地獄,地獄有三重:身造的罪業(yè)少,墮的是小地獄;口業(yè)是墮十八層地獄,這是墮大地獄;念頭那就更重,所謂意業(yè),墮無間地獄。 法是要啟請的,要求法!他不求,你給他,他不要,他不放在眼里。到哪一天他看出來了,知道這個東西好,向你求的時候,再給他一點;再求,再給他一點,這就對了。 你要度家人,要做出來給他看。他看你愈來愈慈悲,愈來愈有智慧,身體愈來愈健康,他感動了,他覺得你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這時候低頭向你請教,你再告訴他;不向你請教,絕對不能說。 佛法永遠是慈悲的,永遠是和諧的,如果家庭不和,那你就要特別留意,要認真地去反省,你要肯定佛法沒有錯誤,是你自己學錯了! 這個世間人善變,喜怒無常,人家跟我們很好很好,你要知道,那是假的——人家對你怎么好,最后對你不好了,把前面好處都一筆抹殺了。這就是什么?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身體氣味不一樣,給諸位說,所有一切動物它身上氣味都不一樣,同一類的都有大同小異,絕對找不到兩個人或者兩個動物體臭完全相同。什么原因?從心想生,他想的不一樣。 佛教給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出家人)出門坐公共巴士就可以了,不可以坐計程車;你要買個車供養(yǎng)他,那更糟糕;你要買個房子做精舍供養(yǎng)他,那是害他墮落——他本來出了家,沒家了,現在你搞個房子,又把他拉回家去,你做得很殘忍。 實在講,念佛人臨終時心清凈,對生死不驚不怖,為什么?因為他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他還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跟他去了”,你看,他說得多清楚、多明白! 六道凡夫活在妄想當中,這是很苦的事情!生死從哪里來?生死是從緣起。因為你怕死,有生死這個心在,死就現在面前,殊不知這是你自己變現的。 經讀多了、聽多了,對于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自己也會講,為什么還會被它障礙?這就是一些人所說的“看得破,忍不過”。為什么忍不過?習氣太重,也就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太重了,我們沒有在這上下功夫。 我們修行最關緊要的,就是要放下是非人我,因為這是最嚴重的障礙。是非人我放下,絕不談是非,絕不聽是非,絕對不說是非,我們的心就清凈了。 佛看我們迷惑顛倒,他以種種方便來誘導我們、啟示我們,希望我們豁然覺悟又恢復到本覺,這就是佛度眾生。 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yè)。所以我們的身體是為佛法、為眾生服務的工具,有緣,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沒緣,沒緣更好,可以休息,省事! 惜福就增福,增福就增壽,這是肯定的。其實我們哪里會貪圖壽命?尤其是這個世界太苦了,要壽命干什么?我們有一天壽命,有一天健康,認真努力干一天,決定不能懈怠,一切為正法常住,一切為安樂眾生。 佛法是覺悟之法,智慧之法!以佛法為食,是養(yǎng)我們的法身慧命。 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世間什么樣的惡事都可以做,破壞僧團、破壞正法,那個罪不得了!不是世間任何惡業(yè)可以相比的。 你想早一天成佛,希望成佛的道路上不要有障礙,要怎樣才能辦到?對人對事對物,都用一個真心。對你親愛之人、對你討厭之人、對你的冤家對頭,統(tǒng)統(tǒng)用一個真心,決不用第二個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 佛雖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持都記錄在經典上,我們細心去讀、細心去體會,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叫做學佛。 貪嗔癡慢,這個傲慢是大煩惱!讀得愈多,煩惱愈長,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通達,那個人一定非常謙虛,對人一定是謙恭有禮,因為一切事實的真相他看得清清楚楚。 我說:教育是教你做人,教你人與人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的關系、夫婦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君臣的關系,君臣就是今天講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教你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你心里面想不仁、不義、無禮,那就出毛病;如果你心里面想到仁義禮智信,毛病就會好,為什么?你的心行正,你內臟里面那些細胞分子的排列就正常,正常就最健康;你有邪思邪念,它的組織排列就不正常,不正常毛病就出來。 布施、持戒、忍辱都是福報,如果這里面有智慧,那就變成功德。加上智慧跟沒有智慧的差別在哪里?跟諸位說,差別很大。沒有智慧的布施不能斷貪心,三毒煩惱斷不了,天天修布施,慳貪煩惱不能斷;如果布施里面有般若智慧,可以斷煩惱,把三毒煩惱連根拔除。 現在人的物質生活不缺乏,但是精神生活貧乏,我們在這上面去救濟,印送經書、佛像,用種種方法來宣揚佛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從六道輪回里頭醒悟過來,這個要緊。 貪心是餓鬼道的業(yè)因。世間這些金銀財寶、珠寶,我都放下了,佛門的寶物我喜歡,這個不行,這是慳貪心沒有放下,只是換了對象。佛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是教我們把慳貪的心放下,這才管用。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