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與書法創(chuàng)作之間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兩者之間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學習是進入,創(chuàng)作是離開,古人說,學書從求形似到神似,講究的是繼承,強調的是“逼真”,這就是進入,在傳統(tǒng)里心追手摹,力求一筆一劃酷似,不走樣?墒,到一定的時候,如果還是囿守一人一帖,人們會送為“書奴”,一些大師深有感觸地說:似我者死,學我者生。藝術是求異求新的,一個成熟的書法家的標志,就是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自己的個性,別人一眼望去,就可以在眾多的作品中分辨出來。
進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艱苦的,漫長的,非卓越非凡之人不能做到。文征明到晚年還勤學苦練,辛勤筆耕,有時還下筆茫然。可總有一些人,在學習書法中不愿意下苦功夫,熱情投入,淺嘗而止,還不會走,就想跑,臨帖沒兩天,還沒有入門,就信筆由之,還美名其曰,寫自己的風格。這類人憑著一點小聰明,欺世盜名,招搖撞騙,攪得書壇烏煙瘴氣,更有甚者,一些身居高官要職者,不知深淺,把官威用在藝術上,被別人的阿諛奉承弄得昏頭昏腦,好像自己真的成了書法家,四處揮毫,留下很多的笑柄,一旦頭上的烏紗落地,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
早在唐代,就有人批評這種現(xiàn)象。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講:“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其意是:“如果不去專心觀察字帖,抓緊埋頭苦練;只是空論班超寫的如何.自比項羽自己居然不差。放任信筆為體,隨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運筆規(guī)律,還妄想寫得十分美妙,豈不是極為荒謬嗎!”
在這里“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是貶義的。是胡亂涂鴉的注腳。同時對一些自以為是的人是一副清醒劑。書法是要經(jīng)過長期刻苦的體悟練習,方可登堂入室,古人有臨池苦練,池水盡黑,看一看古來今往,哪一個書法大家無不是終生追求,孜孜不倦,日日練習,從不懈怠,更有甚者如癡如狂,顛張狂素,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其字奇怪百出,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率意顛逸,千變萬化,書者視書法為生命,為之生為之死,用生命創(chuàng)造了書法絕響。真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自磨礪出。而絕不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隨意之作。
書法的學習要經(jīng)過哪些階段呢?孫過庭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閱歷作了很好的說明。
《書譜》曰:“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鐘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guī),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留心體會仿效階段,也就是向傳統(tǒng)學習階段。留心,是培養(yǎng)學習書法興趣;體會,是讀懂經(jīng)典,也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選帖、讀帖。孫過庭選的是鐘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這些書法大家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楷模;仿效:是練習臨帖,孫過庭足足用了20年的時間,書法是需要扎實的基本功的,試問很多抱怨自己的作品寫不好的人,你捫心自問,到底扎扎實實的下了多少年的功夫?是否像孫過庭那樣二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體會經(jīng)典作品的神采,仿效經(jīng)典的書寫規(guī)范,有沒有反復竭力思考專工精深的訣竅?
書法的學習要經(jīng)過哪些階段呢?
一、 “看山是山”階段,是書法意識確立階段。從文字到書法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學書者看到的是文字筆畫,間架結構,是點橫豎撇拉……,當然,書體在歷史空間中是動態(tài)的,對書字的審美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對書字的看法都離不開那個時代的書法成果,初學階段的書法就是以單字的基本筆畫組成為基礎的。當學書人感覺到光靠相同的筆畫已經(jīng)不能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審美主張和看法時,這就產(chǎn)生了飛躍。于是有人就提出“寫字”不是“書法”的命題。這就是說停留在“寫字”的階段,關注的是點橫豎撇拉……,是筆畫,是字的結構,只要寫的正確,就已經(jīng)達到目的了。別人認識你寫的是某某字,不缺筆,不掉畫,不錯位,就行了。當然現(xiàn)代的學書者在老師的指點下,往往是起點比較高,但是,初學階段或長或短的都要經(jīng)歷這個階段。這階段如果不打好基礎,將后來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就會鬧笑話,很多人在小有名氣后,還在寫錯別字,這就是心中無“山”,或者是你看的“山”不真,是霧里看花
二、“看山不是山”階段。這是書法意識獨立階段。書法里的漢字,筆畫,不僅僅是橫豎撇捺,筆劃只是漢字大結構,在書法家眼里,是藝術原素,是書法藝術表現(xiàn),如豎,有懸針垂露似的變異,點,有奔雷墜石般的雄奇,撇,有鴻飛獸散間的殊姿,有的筆劃寫出鸞舞蛇驚時的體態(tài),斷崖險峰狀的氣勢,臨危據(jù)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層云崩飛,有的輕得若金蟬薄翼;筆勢導來如同泉水流注,頓筆直下類似山岳穩(wěn)重;纖細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銀河;精湛的書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壯觀,似乎進入決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
三、智慧與技巧的完美結合階段。這是書法成熟階段。使心手和諧雙暢;筆墨不作虛動,落紙必有章法。在一畫之中,令筆鋒起伏變化;在一點之內,使毫芒頓折回旋。須知,練成優(yōu)美點畫,方能把字寫好。心手合一,筆筆生動,下筆如庖丁解牛,刀刀中節(jié),游刃有余,筆墨不作虛動,添一分則肥,減一分則廋,方寸之間,騰挪跌宕,起伏有致,每一筆再不是直白膚淺單薄,而是優(yōu)美深邃厚重,具有表現(xiàn)力,獨具匠心,張揚著藝術的張力。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進入書法創(chuàng)作階段。
“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是無法進入書法藝術的殿堂的,學習書法是沒有投機取巧之路的,只有扎扎實實練習、體悟,方可循序漸進,登堂入室,漸入佳境。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