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選自《文化名人解讀涼州》
作者/郭保林 (郭保林,男,1946年生,山東冠縣人。1969年畢業(yè)于山東師大中文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理事,山東文藝出版社編審。散文家,報告文學(xué)作家。)
詩人王之渙,此人留下的詩并不多。全唐詩中僅有六首。詩不在多而貴于精。這六首并不影響他成為杰出的詩人而橫陳在唐朝詩歌發(fā)展史上。而這六首詩中的《涼州詞》、《登顴雀樓》又成為傳世之作,風流千古。比起乾隆爺?shù)娜f首詩,可謂“一句頂一萬句”。藝術(shù)承認的是創(chuàng)新,而不是數(shù)量的多寡,更不受官位和權(quán)勢所左右。
王之渙和王維、高適、岑參略有不同,他沒有戍邊的經(jīng)歷,但憑著一首《涼州詞》而成為唐初卓爾不群的邊塞詩人。
王之渙是山西太原人,曾作過小小縣尉。他性格豪放,又不拘小節(jié),你想在那個君君臣臣的封建專治的社會里能有多大出息?中國官場文化講究的是虛偽、阿諛、中庸、仰人鼻息、惟上是從,性情放達的文人單憑他孤傲的文化人格,自然是不會重用的。盡管你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詩滿書囊!性格已先天性地決定了王之渙的仕途坎坷。
王之渙做縣尉時曾有“文安放糧”一案。那是他到河北文安縣的第三個年頭,文安鬧起天災(zāi),旱魃、洪魔、蟲禍,聯(lián)翩而至。秋天,顆粒無收,文安百姓已是家家斷糧,戶戶斷炊了。他連寫了幾份奏章,要求皇上開倉放糧,但是半年過去,泥牛入海,毫無音訊。王之渙愁眉不展,夜不能寐。一天,他悶悶不樂地來到一家小酒店,想借酒澆愁。誰知剛剛坐下來,進來一老一少,老者六十多歲,少者是個七八歲的小女孩,餓得面黃肌瘦,兩只大眼睛怯怯地望著陌生的一切。她牽著爺爺?shù)囊陆,躲在身后。這時酒保走來大聲驅(qū)趕。王之渙制止酒保,并命他:“再加兩個菜,拿幾張餅來!”老人熱淚盈眶,述說他們是河?xùn)|人氏,家鄉(xiāng)鬧災(zāi),兒子媳婦已餓死,自己便帶著九歲的孫女來討飯,說著便急忙跪下:“客爺,你行行好吧,收下這孩子,他會燒火做飯,打水掃地……客爺,孩子跟著我也是餓死,就讓他跟著你留條活路吧!蓖踔疁o見孩子可憐,便收留了。
回到縣衙,越想越難受,怎么辦?災(zāi)情越來越嚴重,死人越來越多,等圣旨,至今杳無音訊;不等圣旨,私開官倉,要犯殺頭之罪呀!王之渙輾轉(zhuǎn)一宿,難以入眠,最后下決心,開倉賑災(zāi)!……老百姓得救了。消息傳到朝廷,皇上大怒,立即命欽差到文安捉拿王之渙。幸虧有在朝做官的好友保奏才免死罪。隨后,王之渙棄官,浪游四方,并結(jié)識了大詩人李白、杜甫;他西游長安又結(jié)識了岑參、儲光羲等人。
王之渙何時來過涼州,史書上沒有記載,但那種流傳千古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描寫的卻是古涼州一帶曠闊凄涼的景色。
我想,那是一個天高氣爽的秋天的早晨,王之渙登上涼州郊外某一座山包上,舉目遠眺,黃河仿佛從白云間奔流而來,而身邊是一片孤獨的邊塞小城,背依聳立千仞的祁連山。在這胡天塞地、人煙曠稀的地方,哪有什么春色可言?戍邊的將士啊,你們不要吹奏羌笛,怨恨楊柳不綠邊塞,春風是不會吹度玉門關(guān)的!這悲愴的詩句,滲透著怨恨,滲透著凄涼,也展示了塞外蒼涼宏闊的畫卷!
孤城一片,蒼山萬仞,悠悠白云,黃河遠去。這里一切都是死亡般的沉寂,是大自然的靜默。這是一種大境界,大風景。大象無言,大音希聲。這首《涼州詞》喊出了負戈戍邊、開邊立業(yè)千萬將士的心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