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草書章法忌諱 發(fā)表于:2011-06-08 08:05 | 分類: 個人日記 閱讀:( 0 ) 評論:( 0 ) 1、 無畫眼:全篇顯平,無神采,終下人一等。 2、 無大破:全篇無大的留白,無破則無立。全篇則平淡無奇且有擁塞的感覺。 3、&
-
注冊了這里 , 在這里也呆了好幾天了,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統(tǒng)一的問題,也不知道當說不當說,但是還想說出來,不知道大家會有什么看法,在這里,所有朋友的作品,不論是誰,去評論誰的作品,不管作品好與否 ,都在說,“好作品,佳作欣賞,”等等,一些贊譽的詞語,沒有一個敢指出作品的瑕咝,或者哪里該怎麼用筆墨,真是
-
“眼光”與“畫技” 2011年12月09日 23:18:27 來源:書畫天地網(wǎng)—學知報·書畫天地報 畫者經常會為創(chuàng)作不出理想的作品而苦惱,這時候,多數(shù)人會埋怨自己“手笨”,以為這是自己的繪畫技術還不夠成熟所致。事實上,所謂“畫不出來好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不出來什么樣的畫好”
-
中國畫顏料主要是天然顏料,有石色、水色之分。石色,即礦物質粉狀顏料,用時需調入膠水。石色穩(wěn)定性好,覆蓋力很強,千年不變色,且沉著厚重,漂亮而不火氣,如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等等。初學者可先用鉛管裝的石色,效果雖差些,但還比較方便。水色,是從植物中提取的顏料,穩(wěn)定性能較差,但易與水調和,并較易與墨
-
一、中國山水畫產生的文化背景 中國山水畫蔭芽于晉,成于五代而大盛于宋。魏晉時期山水畫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存在,魏晉以前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國畫擔負著“成教化,助人倫”和“惡以戒世,善以示后”的社會作用。歌頌 明君功臣、表彰孝子賢后,需要的是人物畫,而山水畫用以戒世示后、傳
-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由文字演變而成的藝術。這種轉變并不是在文字之外另起爐灶,而是漢字本身原始的內在品質的自然升華,是由漢字的特質決定的。 漢字的創(chuàng)制是先民對他們生存的自然界的認識和對自身生命感悟的記錄,他們將所認識的概念概括成一個個獨立的圖文,使早期漢字
-
http://zggjmsyjy.com/ 歡迎訪問!
-
唐:虞世南(筆髓論) 1: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氣于妙。
-
中國工筆畫因其工整細膩以及優(yōu)美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很受人們的喜愛。一幅成功的工筆畫,當我們略去它的色彩,剩下的就是一幅漂亮的白描畫,這時,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工筆畫的線條比色彩更具魅力。 遠在隋唐時期的人物畫就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說法,這就是對二位畫家不同用線風格的
-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xiàn)方式。唐代花鳥畫杰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tài)、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艷發(fā),妙窮毫厘。仔細觀賞并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于《圣朝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