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4)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里指有關(guān)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論語》:八佾篇(5)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論語》:八佾篇(6)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里指諫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鬃訉θ接姓f:“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